地质矿产行业工程地质调查规范内容摘要:
上,选择规模较大的、有代表性的滑坡进行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其内容一般包括: a.滑坡分布区斜坡的坡高、坡角、岩性及其组合特征,地质构造、岩石风化、植被、地下水、地表水及人类活动情况; b.滑体的周界、规模及微地形 (如滑坡壁、台阶、鼓丘、裂缝等 )特征 c.滑动面的数目、形态、埋藏分布及物质组成; d. 滑坡活动的特点 (缓慢或高速滑动、多级滑面、多期活动等 ),形成滑坡的地质环境与动力因素的关系; e. 滑坡所造成的危害、治理措施及效果,滑坡稳定趋势的预测。 通过现场调查,对滑坡进行类型划分参考 ZBDl4002(DZ/T0096— 94)附录C(参考件 ) 泥石流调查 对泥石流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a.根据地形特征和泥石流堆积物的分布位置,划分泥石流的供给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b. 调查供给区的地形、岩土性质、地质构造、风化破碎、崩塌和滑坡等动力地质现象,分析泥石流的物质来源,了解降水、融雪、地表水及地下水流动情况,估计径流量及搬运能力; c.了解流通区的位置、沟谷地形特征、山坡稳定性,泥石流流动痕迹及过流断面规模等; d.调查堆积物的分布位置、范围、形态、规模、物质成分、堆积总量及最后一次堆积量; e. 访问泥石流的性质 (泥流、泥石流、石流 )和造成的灾害、防治措施及其效果。 通过调查进行泥石流的分类,参考 ZBDl4002(DZ/T0096— 94)附录 D(参考件 )。 冲沟调查 冲沟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冲沟的形态 (纵横断面特征 )、规模、发展过程和发育阶段;冲沟分布区的地形、岩性、地质构造、岩石风化、水文现象特征;冲沟岸坡稳定性;沟底及沟口堆积物的岩性、厚度、分布范围、形态特征 及不同时期堆积物的组合关系:测区冲沟发育的密度、速度与气象、地质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在雨量集中、植被不发育、松散土石大面积分布的丘陵地区和黄土区,应特别重视对冲沟的调查。 水土流失调查 a.水土流失的状况调查包括:地表面状冲刷情况,冲沟和河流侵蚀作用的速度:河流的输砂量及冲淤规律;水土流失对农田和建筑物的破坏情况、治理措施及效果等; b. 调查形成水土流失的条件。 包括:侵蚀基准面以上岩、土性质分布特征,地质构造和风化破碎情况,地形特点,崩塌、滑坡及泥石流发育情况,降水、地表 水和地下水活动特点,植被及人类活动情况等。 在松散土层覆盖的丘陵地区,特别是在黄土分布区,水土流失现象往往较严重,应列为重点调查对象。 岩石风化调查 岩石风化调查的主要内容是: a.岩石风化变异程度,风化壳厚度、形态和性质 (均一风化、囊状风化、夹层风化 ); b.通过基坑、路堑等人工露头调查以了解岩石的风化速度; c.岩石风化与岩性、地形、水文气象、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植被及人类活动的关系,初步掌握岩石风化的特点和一般规律性; 在岩浆岩、部分变质岩和页岩、泥岩等抗风化能力较弱、风化速度较 快的岩石分布区,应将岩石风化列为重点调查内容,并查明易风化岩层的岩性、层位及空间分布情况。 必要时可选择典型地段,通过各种露头和勘探,进行风化壳的垂直分带,其分带标志见 ZBDl4002( DZ/T0096— 94)附录 E(参考件 )。 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调查 人类工程 — 经济活动引起地质环境的温度、应力、水动态和岩、土性质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地质现象,如修建水库引起的渗漏、浸没、塌岸、淤积、诱发地震,开拓地下工程所引起的围岩坍塌、开裂位移、冒顶、底鼓、坑道涌水,以及地下坑道变形破坏而引起 地面塌陷和建筑物的变形破坏,因开采地下水、石油、天然气导致的地面塌陷、开裂和区域性地面沉陷,道路、渠道和露天采矿的开挖引起天然斜坡平衡条件的改变而造成的崩塌和滑坡,储油 (铀 )工程和 “ 三废 ” 排放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 对上述人类工程一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危害,应分别进行调查,其主要内容是: a. 人类工程一经济活动情况,如工程的类型、布局、规模及采矿工程的开发利用情况; b.工程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自然地质现象、水文、气象等自然环境的特点; c. 环境工程地质现象的分布、形态、性质、规模 、强度、成因和发展速度,以及与人类工程 — 经济活动的因果关系; d.已有的处理措施及效果; e.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地质环境变化的因素,预测其发展趋势;对环境的开发和保护措施提出建议。 天然建筑材料和矿产资源调查 对建筑物所需的块石料、装饰石料、水泥原料和粗细骨料、粘性土料等,在调查中应查明上述材料的产状、岩性、层位厚度、空间分布、开采条件及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对其质量和储量做概略评价。 搜集、调查区内大型或有重要价值的矿产资源的储量、质量和分布情况。 地质景观资源调查 调查区内各类岩性、地貌景观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范围,其形成条件与演化过程,阐明其观赏价值与科学意义;调查景观地段的环境地质条件,结合人文景观及地区的经济、交通条件,评价其开发利用条件并提出保护措施。 7 地球物理勘探 物探方法 在工程地质调查中应充分利用地球物理勘探 (简称物探 )方法,并将物探方法与其他地质方法合理地密切结合,以迅速、经济地取得更正确、全面的地质、工程地质资料。 一般情况下,物探应在钻探和大面积调查之前进行。 不同地质、工程地质任务常用的物探方法列于表 2。 表 2 不同地质和工程地质任 务常用的物探方法表 地质和工程地质任务 物探方法 查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的岩性、厚度、空间分布及古河道的位置 地震、电法、综合测井、声波测井 查明基岩埋藏深度及其基岩面起伏形态 电法、地震、磁法、重力 判断隐伏断裂带、测定风化壳厚度,对风化壳进行分层、分带 电法、地震、声波测井、重力、磁法、放射性、无限电波透视、孔中超声成像 查明主要含水层的埋藏分布规律、咸淡水分界面及分布范围 电法、地震 了解地下溶洞、洞穴位置、规模、分布范围及埋藏条件 电法、地震、重力、无限电波透视、地质雷达 崩滑体的空间分布 及滑动面的埋藏情况 地震、电法、综合探井 查明天然建材种类及分布 电法、地震、磁法、重力 地震裂度小区划分、砂土液化评价 单孔、跨孔纵( P)、横( S)波速测量 内河、湖泊、浅海水下工程地质调查 浅地层剖面、水上地震、声波测井 研究第四纪断层以推断断层活动性 地震、综合测井 了解岩、土体弹性力学等部分工程地质基本参数 岩、土样和孔中纵( P)、横( S)波速测量,综合测井等 物探方法选择的原则 应根据工程地质调查的需要和调查区的地质、地形地貌、干扰因素等具体条件,不同物探方法 的物理前提和应用条件因地制宜地正确选择物探方法。 在选择与投入新的物探工作之前,应充分搜集利用以往的物探成果及各类遥感资料,尤其要注意搜集航磁、区域重力、电法、区域地震剖面等资料。 当确认以往资料有充分利用价值后,可减少新投入的物探工作量:当可利用的资料达到调查要求时,进行少量的检查,核对工作。 应根据调查任务的实际需要,决定采用单一的,还是综合的物探方法。 对于解决较复杂的地质问题,以采用综合物探为宜。 物探的技术要求 应根据调查设计178。 书提出的任务,参照有关 物探规范,编制物探设计书或在调查设计书中列出的物探设计的专门章节。 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资料整理、编写报告和成果验收、 物探的技术要求可参考有关物探规范,但需强调下列各点: a.对于物性前提不明、地质效果有争议的地区,在布置物探之前,应先开展适量的试验工作; b. 地面物探工作的探测深度,一般应大于钻探深度; c.物探剖面应沿工程地质条件变异最大的方向布置。 物探应与钻探密切配合,钻探可作为物探的验证手段,物探又是钻探工作的延伸与补充; d.在钻探困难或仅需要 初步探测某些工程地质问题的地区,可单独进行物探工作; e.物探异常点附近应加大工作量,确定异常区范围,研究异常性质; f. 岩芯采取率低或需了解岩溶、裂隙带和地下水活动情况的钻孔,应进行测井。 对有代表性的钻孔作纵 (P)、横 (S)波速测井; g.对有代表性的岩、土试样进行纵 (P)、横 (S)波速测量; h.当发生难解、多解或解译成果有争议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或其它勘探手段综合判定: i. 重点地段可进行较高精度的物探工作。 7. 4 物探成果 物探成果与其它地质成果要进行综合编录、 综合解译。 要编制物探推断的地质图件或综合物探、地质两方面成果的地质图件,使物探的地质见解尽可能表现在地质成果上,以便于地质人员使用,更好地发挥综合地质方法的优越性。 物探成果应作为工程地质报告的一部分,但仍需编写详细的物探专业报告告,作为附件或单独归档。 应提交的物探成果有: a.物探实际材料图; b. 各种物探方法的柱状、剖面、平面成果图及地质推断解译成果图。 c.动弹性力学参数等各种测量数据表; d.物探文字报告。 8. 工程地质勘探与长期观测 工程地质勘探的一般原则 工程地质 勘探 (包括钻探和山地工程 )主要任务是查明地表以下地质结构,岩、土体的岩性、厚度、埋藏深度、分布范围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并为采取试验样品,进行野外测试提供条件。 勘探布置应在工程地质测绘及物探等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并考虑调查区工程地质特征和经济规划、工程建设的需要。 控制性勘探点的数量应占勘探点总数的 5%~ 10%。 遇有难以预见的特殊工程地质体和工程地质问题时,可增加工作量。 水文地质试验及专门性试验的勘探工作量可根据需要确定。 在平原区,勘探的主要目的是查明土体的埋藏、分布和变化 规律。 水文地质条件,建立结构剖面。 为此,应在代表性地区投入较多工作量,沿工程地质条件变异大的方向,布置勘探剖面或组成“ +” 字形、 “ 井 ” 字形勘探线 (网 )。 在山区、山间盆地、大型河谷及其他地形平缓的较大面积土层覆盖区是勘探重点。 一般应垂直地形地貌和构造线以及在岩性变化较大的方向上布置勘探剖面,对重大而具有代表性的动力地质现象和断裂构造带地段,也应布置适量勘探点。 黄土区,应该把查明黄土垂直分层和水平变化规律及湿陷性等作为勘探重点;冻土地区,应把查明冻土结构类型、季节冻土的上 、下界面和主要不良冻融现象作为勘探的重点。 同样,岩溶、滨海、沙漠地区及其他特殊岩、土体分布地区,都应依其工程地质特点和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布置勘探工程。 考虑国民经济需要,应把经济发达地区 (段 )、近期规划的重点工程建设地区 (段 )、有经济发展前景的地区 (段 )作为勘探的重点。 对于每一坑孔,都应尽量做到综合利用,即尽量满足查明地质结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采样、野外测试等多方面的需要。 钻探 钻探是工程地质调查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其主要任务是 : 了解岩、土体的岩性、厚度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岩、土体分层,划分岩、土体结构类型。 研究地质构造的变化,破碎带的空间分布,构造岩岩性和胶结程度,以及它们随深度的变化情况。 了解风化带、滑动体、岩溶等外动力地质现象的空间分布、规模、组成物质或填充物的性质及发育规律。 了解透水、含水层组的岩性、厚度、埋藏条件、渗透性、地下水的水位、水量和水质。 了解建筑材料的岩性、埋藏分布情况和开采条件。 进行取样试 验及野外测试,了解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其空间变化规律。 钻探孔深度的确定: 平原土体区的孔深一般 30m 左右,根据调查区工程地质条件并结合建设需要适当增、减,山地岩体区的孔深,根据调查区工程地质条件并结合建设需要确定。 控制性钻孔深度一般在 100m 左右。 覆盖土层和风化带、破碎带厚度小于 20m 时,大部分钻孔应钻至新鲜完整基岩中 3~ 5m。 揭露构造破碎带的钻孔,应钻透破碎带至新鲜岩体中 3~ 5m。 对外动力地质现象的活动体,应 钻至活动体下 5m 左右。 在岩溶裸露和浅埋区的钻孔,一般应钻入可溶岩层为 20~ 30m,且终孔处应为较好岩石,若遇岩溶洞穴,应穿过洞穴钻至较好岩石。 控制性钻孔应酌情加深。 钻探的技术要求: 除执行有关钻探工艺规程要求外,特别强调以下各点: 孔径要求:采取原状土样的钻孔,孔径不小于 130mm;采取岩石力学试样的钻孔,孔径不小于 110mm;进行专门性试验的钻孔孔径,按需要确定。 取芯要求:必须全孔连续取芯钻进,并要求: a.不准超 管钻进,必要时应限制回次进尺和回次时间; b. 松散地层中,潜水水位以上孔段,应尽量采用干钻:在砂层、卵砾石层、硬脆碎和软碎岩层中尽量采用反循环钻进;土层和破碎带应用双岩芯管无泵钻进; c.岩芯采取率要求:粘性土和完整岩体不低于 80%,砂类土不低于 60%,卵砾类土不低于 50%,风化带和破碎带不低于 50%,冲击钻以四分法留取样品,其数量应满足试验鉴定的需要; d.无岩芯间隔孽求:粘性土不超过 lm,其他不超过 2m。 取原状土要求:。地质矿产行业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相关推荐
数量 序号 机具名称 数量 1 铁锹 4 7 弹线盒 4 2 扫帚 4 8 刮板 15 3 剪刀 4 9 毛刷 10 4 吹灰器 2 10 热熔喷灯 2 5 手锤 5 11 热风焊枪 2 6 钢凿 4 12 卷尺 5 劳动力准备 序 号 工 种 名 称 人 数 1 卷材铺装队 12 2 注浆管止水胶队 6 3 顶板聚氨酯队 8 合计 26 五、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总体工艺流程 防水施工总工艺流程
光光度法 目视比浊法 GB/T5750 4 溶解性总固体 重量法(烘干温度 180℃ 177。 1 ℃ ) GB/T5750 5 五日生化需氧量( BOD5) 稀释与接种法 GB/T7488 6 氨氮 纳氏试剂比色法 GB/T5750 7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亚甲蓝分光光度法 GB/T7494 8 铁 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5750 9 锰 过硫酸铵分光光度法
有关单位 ,并报 县 卫生 局 、镇政府 审定批准,避免引起误会和恐慌)。 9. 制定方案、演练培训: 培训时间: 2020 年 月 日 19 时 , 全院 职工在 三 楼会议室参加培训。 培训内容:疏散目的地、疏散线路图、疏散顺序、避震疏散常识等。 培训 者 :姜学清、向星 六、演练内容 (一)、地震假定 2020 年 月 日 3 时单位上班时间,房屋突然剧烈摇晃,发生地震
格控制在 ~ 范围内,从拱脚到边墙脚风压由高到低,拱部的风压为 ~ ,边墙的风压为 ~。 ⑥ 严格控制喷嘴与受喷面的距离和角度。 喷嘴与受喷面垂直,有钢筋时角度适当放偏,喷嘴与受喷面距离控制在 ~ 范围以内。 ⑦ 喷射时自下而上,即先墙脚后墙顶,先拱脚后拱顶,避免死角,料束呈旋转轨迹运动 ,一圈压半圈,纵向按蛇形,每次蛇形喷射长度为 2~ 3m。 ⑧ 喷射砼在开挖面暴露后立即进行
为乐、见义勇为的良好社会风尚。 开展“和谐社区”、“平安社区”的创建工作。 加强与中小学联系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并积极积极响应妇联倡导的“小手牵大手,共创文明城市”的活动,增强中小学生公共道德意识的同时,使创建工作家喻户晓。 (三 )社区卫生 在创卫环境综合整治期间,组织义务劳动 180 余次,开展集中整治 48次,清扫道路一千余米,清除垃圾一百多吨,清理卫生死角 60 余处,协调疏通下水道
格控制在 ~ 范围内,从拱脚到边墙脚风压由高到低,拱部的风压为 ~ ,边墙的风压为 ~。 ⑥ 严格控制喷嘴与受喷面的距离和角度。 喷嘴与受喷面垂直,有钢筋时角度适当放偏,喷嘴与受喷面距离控制在 ~ 范围以内。 ⑦ 喷射时自下而上,即先墙脚后墙顶,先拱脚后拱顶,避免死角,料束呈旋转轨迹运动 ,一圈压半圈,纵向按蛇形,每次蛇形喷射长度为 2~ 3m。 ⑧ 喷射砼在开挖面暴露后立即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