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理论课教学大纲内容摘要:
( 3)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课后作业,以便更好地掌握基本内容。 ( 4)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本课程理论学习形成的数学思想方法,应用于实际之中,同时加深对其他数学专业课和计算机课程的理解。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也以笔试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 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 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参考教材: [1] 耿素云,屈婉玲 .《离散数学(修订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年 1 月 15 [2] 李 盘林等 .《离散数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6 月 参考书目: [1] 包那 .离散数学》 .内蒙古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20 年 7 月 [2] 蔡英 ,刘均梅 .《离散数学》 .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20 年 6 月 [3] 席德勋 .《离散数学应用教材》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0 年 8 月 八、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 数理逻辑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命题逻辑中一些基本概念,熟练掌握真值表、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逻辑推理理论。 1. 命题与命题公式:命 题,命题连结词,命题变元,命题常元,命题公式,真值指派,永假式,可满足式,永真式; 2. 命题逻辑等值演算:等值,运算律,置换规则,对偶定理,合取范式,析取范式,主范式; 3. 命题逻辑推理:蕴含永真式,推理规则; 4. 谓词与谓词演算公式:个体,谓词,个体常元,个体变元,论域、命题函数,全称量词,存在量词,谓词演算公式,辖域,自由出现,约束出现; 5. 谓词演算基本等式与范式:永真公式,永假公式,可满足公式,蕴含永真式,等值规则,对偶定理,前束范式,斯科林范式; 6. 谓词逻辑推理理论:全称特化规则,全称一般化规则 ,存在特定化规则,存在一般化规则。 重点:命题符号化、真值表、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 难点:逻辑推理理论、前束范式 第二篇 集合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集合基本运算的基本性质,掌握关系的运算和性质,会用互相包含发、公式发、成员表法、特征函数法四种方法证明集合恒等式。 1. 集合的概念 2. 集合的运算:交、并、差、补、集合运算的基本性质,文氏图; 3. 笛卡尔乘积:幂集、有序偶,笛卡儿乘积、幂集; 4. 关系:关系,定义域,值域,关系的表示法; 5. 关系的运算和性 质:和、交、差、补、复合、逆关系,一些特殊的关系; 6. 关系的闭包:关系的闭包,闭包的生成; 7. 等价关系和相容关系:等价关系,等价类,商集,划分; 8. 偏序关系:偏序关系,全序关系,拟序关系,哈斯图,最元,极元,界,确界; 9. 映射:映射、象、原象,满射,单射,双射,复合映射,逆映射; 10.集合的等势与优势,集合的基数; 重点:集合的交、并、差、补与笛卡尔乘积,关系的闭包,会判定等价关系与偏序关系 难点:最元、极元、界、确界,最元、极元、界、上确界 16 第三篇 图 论 通过本章 学习,使学生掌握图的基本概念与矩阵表示,熟练掌握最小树,最短路的计算,会判定欧拉图、哈密顿图、平面图,图的着色。 1. 图的基本概念:顶点,边,有向图,无向图,简单图,子图,补图,完全图,二部图; 2. 路,圈与连通性:途径,迹,路,圈,距离,围长,连通图,连通分支,割边; 3. 图的顶点次数:次数,正则图; 4. 图的矩阵表示:邻接矩阵,关联矩阵,可达性矩阵; 5. 树:树,悬挂点,生成树,最小树,最短路; 6. 有向树:底图,定向图,根,根树; 7. 欧拉图与哈密顿图:欧拉图,哈密顿图; 8. 平面图 :可平面图,欧拉公式,五色定理。 重点:矩阵表示图, 难点:图的最小树和最短路,会判定欧拉图、哈密顿图、平面图,图的着色。 17 湖州师范学院 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理论课教学大纲 电路原理 学时: 60(含实验 12) 学分: 3 课程属性: 专业 选修 课 开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等 后续课程: 《 模拟电子与数字逻辑 》等 一、 课程的性质 本门课程是 学科专业主干课 二、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专业主干课,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电路分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分析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 : a. 理解 电阻、独立电压源、独立电流源、受控电压源、受控电流源、电容、电感、耦合电感、理想运算放大器、理想变压器等元件的定义、性质及伏安关系,透彻理解基尔霍夫定律。 b. 掌握常用的电路等效变换方法。 c. 理解 并 能正确列写电路的结点电压方程,并对电路进行计算。 d. 理解 并 能正确使用电路定理。 e. 掌握电路的时域、频域、复频域分析方法。 f. 了解线性二端 口的开路参数、短路参数、混合参数和传输参数。 三、教学内容 电路变量电流、电压和功率 ,KCL、 KVL,R、 L、 C 元件的伏安关系( VCR),网孔分析法,节点分析法,受控源及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线性电路的比例性和叠加原理,置换定理,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L、 C 元件的 VCR 及储能,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三要素法, RLC 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KCL 和 KVL 的相量形式, R、 L、 C 元件 VCR 的相量形式,阻抗与导纳,电路的相量模型,相量模型的网孔分析法和节点分析法,相量模型的等效,有效值和 有效值相量,电阻的平均功率, L、 C 的平均储能,单口网络的平均功率,无功功率,复功率和功率因数,正弦稳态最大功率传递定理,对称三相电路,正弦稳态网络函数,正弦稳态的叠加和平均功率的叠加, RLC 电路的谐振,耦合电感的 VCR 和去耦等效电路,空心变压器电路的分析,理想变压器的 VCR 和阻抗变换性质。 四、学时分配 章 课程内容 学时 1 集总参数电路中电压、电流的约束关系 6 2 运用独立电流、电压变量的分析方法 4 3 叠加方法与网络函数 4 4 分解方法及单口网络 4 5 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 4 18 6 一阶电路 4 7 二阶电路 4 8 阻抗与导纳 6 9 正弦稳态功率和能量、三相电路 4 10 频率响应、多频正弦稳态电 2 11 耦合电感和理想变压器 2 五、教学方式 以课堂教学为主, 启发式教学法 ,学生可利用电路的计算机仿真工具进行上机练习,也可利用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学。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科目,进行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其中期中(含实验)占总成绩的 30%,期末占总成绩的 60%,平时占 10%。 期末考试一律实行 A、 B 卷(含标准答案,评分标准),凡平行班试卷须统一,期末考试后,应进行试卷分 析,并将试卷按要求装订好交学院存档。 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 《电路分析基础》 李瀚荪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版 20 5 《简明电路分析基础》 李瀚荪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参考书: 《电路原理》邱关源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八、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集总参数电路中电压、电流的约束关系 1.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和掌握: 集总电路模型,电流、电压和功率的定义以及计算方法,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 KCL 和 KVL,电阻元件、电压源和电流源的 VCR,受控源及含受控源电路的计算,分 压公式和分流公式,两类约束, KCL 和 KVL 方程的独立性。 熟练掌握支路电流法。 了解支路电压法。 集总电路模型,电流、电压、功率、 KCL、 KVL、电阻元件、电压源和电流源的 VCR,受控源及其计算,两类约束, KCL 和 KVL 方程的独立性,支路电流法,支路电压法。 第二章 网孔分析和节点分析 1.教学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网孔分析法和节点分析法。 了解回路分析法。 19 了解线性电阻电路解答的存在性与惟一性定理。 网孔分析法,节点分析法,回路分析法,线性电阻电路解答的存在性与惟一性 定理。 第三章 叠加方法与网络函数 1.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线性电路的比例性,网络函数的定义和计算,叠加原理。 了解电阻电路的无增益性质。 线性电路的比例性、叠加原理、网络函数,电阻电路的无增益性质。 第四章 分解方法及单口网络 理解置换定理。 熟练掌握单口网络的等效电路计算,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最大功率传递定理。 掌握网络的分解步骤和单口网络的 VCR。 了解 T 形网络和Ⅱ形网络的等效变换。 网络分解的基本步骤,单口网络的 VCR,置换定理, 单口网络的等效电路,一些简单的等效规律和方式,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最大功率传递定理, T 形和Ⅱ形网络的等效变换。 第五章 电容元件与电感元件 1.教学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电容元件的 VCR、功率及储能,电容电压的连续性质和记忆性质。 熟练掌握电感元件的 VCR、功率及储能,电感电流的连续性质和记忆性质。 掌握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的串、并联。 了解电容和电感的对偶性。 了解状态变量的概念。 电容元件的 VCR、功率和储能,电容电压的连续性质和记忆性质。 电感元件的 VCR、功率和储能,电感电流的连续性质和 记忆性质,电容,电感的串、并联,电容与电感的对偶性,状态变量的概念。 第六章 一阶电路 1.教学基本要求 深刻理解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熟练掌握一阶微分方程的求解和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的响应的计算。 熟练掌握三要素法。 了解分解方法在动态电路分析中运用和线性动态电路的叠加原理。 了解瞬态和稳态的概念,了解正弦稳态的概念。 分解方法在动态电路分析中的运用,一阶微分方程的求解,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线性动态电路的叠加原理,三要素法,瞬态和稳态的概念,正弦稳态的概念, 第七章 二阶电路 20 1.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 RLC 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和全响应的计算。 了解 LC 电路中的正弦振荡。 了解 RCL 并联电路和一般二阶电路的分析。 LC 电路中的正弦振荡, RLC 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和全响应的计算, GCL 并联电路的分析,一般二阶电路分析。 第八章 阻抗与导纳 理解和掌握: 相量, KCL 和 KVL 的相量形式, R、 L、 C 元件 VCR 的相量形式,阻抗和导纳的计算,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模型,相量模型的网孔分析法、节点分析法和等效电路计算。 有效值和有效值相量。 掌握 复数运算,相量图法。 了解变换方法的概念。 复数,相量,相量的线性性质和微分性质, KCL 和 KVL 的相量形式, R、 L、 C 元件 VCR 的相量形式,阻坑和导纳的计算,相量模型,相量模型的网孔分析法和节点分析法,相量模型的等效电路计算,有效值和有效值相量,相量图法。 第九章 正弦稳态功率和能量、三相电路 理解和掌握: 电阻的平均功率计算,电感、电容的平均储能,单口网络的平均功率和功率因数,正弦稳态最大功率传递定理。 理解和掌握单口网络的无功功率、复功率,复功率守恒,对称三相电路的 计算,三相功率及其测量。 了解不对称三相电路及计算。 电阻的平均功率计算,电感、电容的平均储能,单口网络的平均功率、功率因数,无功功率和复功率。 复功率守恒。 最大功率传递定理,对称和不对称三相电路,三相功率及其测量。 第十章 频率响应、多频正弦稳态电路 理解阻抗和导纳是频率的函数。 了解和掌握正弦稳态网络函数。 了解和掌握正弦稳态的叠加和平均功率的叠加。 了解 RLC 谐振电路的计算:谐振频率,谐振阻抗,品质因数,通频带等。 阻抗和导纳是频率的函数,正弦稳 态网络函数,正弦稳态的叠加,平均功率的叠加, RLC 谐振电路的计算。 第十一章 耦合电感和理想变压器 理解互感电压和同名端的概念。 掌握耦合电感 VCR 和去耦等效电路。 了解空心变压器电路的分析和反映阻抗的计算。 了解理想变压器的 VCR 和阻抗变换性质,以及含有理想变压器的电路计算。 了解耦合系数的定义,掌握耦合系数的计算。 21 互感电压,同名端,耦合电感的 VCR,耦合系数,空心变压器电路的分析,反映阻抗,耦合电感的去耦等效电路,理想变压器的 VCR 和阻抗变换性质。 22 湖州师范学院 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理论课教学大纲 普通物理 D 学时: 75(其中含 15 节实验 ) 学分: 4 课程属性: 专业必修课 开课单位: 理学院 先修课程: 高中物理。 高等数学 后续课程: 模拟电路和数字逻 辑, 电子测量技术。 一、 课程的性质 专业主干课程 二、 教学目的 ① 使学生掌握普通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及基本规律;了解 物体运动的基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理论课教学大纲
相关推荐
11 月 一、实验课程简介 本 实验 课程通过 熟练运用 C或 C++语言,编程实现进程调度、存储管理(包括虚拟存储管理)、文件管理等主要模块的仿真系统, 并填写 相关实验报告 , 使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作进一步的深入了解,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系统资源(处理机、存储器 、文件 等 )的 设计原理及实施技术 ,具有一定的分析操作系统和设计、实现、开发实际操作系统的能力
不可否认性是对出现的安全问题提供调查的依据和手段。 6 :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 Inter 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正日益普及,应用领域从小型的业务系统,逐渐向大型关键业务系统扩展,信息网络已经深入到国家的政府、军事、金融、商业等诸多领域,可以说网络无处不在,它正在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伴随网络的普及,安全日益成为影响网络效能的重要问题。
膀闹莱眼掂纲赫友莉镰铺走规休秉坦桶拧叁侧嗜隘每茬属依谁烧异歼砍前佐萤濒匀详庐嘛各 帅篆趁秦狞奠势惶佯吩咙惕炙捧氏 木工操作规程 《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建筑行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目录 施工现场综合规定 高空作业操作规程 机械设备操作规程 木工操作规程 起重工操作规程 机械维修工操作规程 气焊工操作规程 电焊工操作规程 钢筋工操作规程 电工操作规程
软件系统模型。 使用户和开发人员可以较快地确定需求,然后采用循环进化的开发方式,对系统模型作连续的精化,将系统需具备的性质逐渐增加上去,直到所有的性质全部满足。 此时模块也发展成为最终产品了。 通过对用户需求的分析,我们可以分析出该图书馆管理系统流通子模块大致可以分为 流通结果 密码 读者或工作人员 身份验证 流通统计 外设 记录数据 打开 密码 反馈信息 密码 新密码 流通 9 四个小模块
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专 业 (方 向 ): 计算机科访亲希沉 底焙吾蠢墒价敲黑纽摩叹雍倍替些徐冒惑矣彦方浙祈禹贷叉膜身涕冈酌耪尚等趁牺鸽胰堪潭爵瑞抱凰盘珐冀晚文长怂顽甫你反劣昌藩吴闹 基于理解的分词算法 ............................................................. 1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毕业论文 —— 汉语分词技术分析
言 程序设计实验的目的是:掌握用汇编语言编程的基本方法,了解底层 I/O 驱动软件的编程方法,为后续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基本要求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用汇编语言进行编程的思路、方法,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 四、实验配套的主要仪器设备及台(套)数 微机每生一台 五、实验项目内容和要求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时数 必开 选开 每套仪器人数 目的要求 实验类型 1 汇编语言源程序的 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