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连杆加工工艺及其夹具设计内容摘要:

M7331 3 钻 以基面定位,钻、扩、铰小头孔至一定尺寸 Z33S1 4 铣 以基面小头孔 定位 铣侧面 X62 5 扩 以基面定位,以小头孔定位,扩大头孔为Φ 63mm Z575 6 铣 以基面,大,小头孔定位切断大头。 X62 7 铣 以基面和侧面定位铣,连杆体盖接合面 X62 8 精磨 以基面和一侧面定位装夹工件,磨连杆体和盖的结合面 M7331 9 铣 以基面及结合面定位装夹工件,铣连杆体和盖  mm 8mm斜槽 X62 本科毕业论文 17 10 钻 以基面、结合面和一侧面定位,装夹工件,钻油孔  , 10mm Z33S1 11 钻 以基面结合面 各自侧面定位,装夹工件钻 2—  10mm,2— R— 10mm 深度保持 22177。 Z33S1 12 扩 先扩 2—  10mm 螺栓孔,再扩 2—R10mm深至标准尺寸。 并倒角 Z33S1 13 钳 用专用螺钉,将连杆体和连杆盖装成连杆组件,其扭力矩为 100— 14 镗 粗镗大头孔至一定量 T68 15 倒角 大头孔两端倒角 X62 16 磨 精磨大小头两端面,保证大端面厚度为 mm M7331 17 镗 以基面、一侧面定位,半精镗大头孔,精镗小头孔至图纸尺寸,中心距为 mm 可调双轴镗 18 镗 精镗大头孔至尺寸 T2115 19 称重 称量不平衡质量 弹簧称 20 钳 按规定值去重量 21 压铜套 双面气动压床 22 挤压铜套孔 压床 23 倒角 小头孔两端倒角 Z33S1 24 镗 半精镗、精镗小头铜套孔 T2115 25 珩磨 珩磨大头孔 珩磨机床 26 检 检查各部尺寸及精度 本科毕业论文 18 27 探伤 无损探伤及检验硬度 28 入库 连杆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分析 工艺过程的安排 各主要表面的工序安排如下: ( 1)两端面:粗铣、精铣、粗磨、精磨 ( 2)小头孔:钻孔、扩孔、铰孔、精镗、压入衬套后再精镗 ( 3)大头孔:扩孔、粗镗、半精镗、精镗、金刚镗、珩磨 一些次要表面的加工,则视需要和可能安排在工艺过程的中间或后面。 定位基准的选择 在连杆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中,大部分工序选用连杆的一个指定的端面和小头孔作为主要基面,并用大头处指定一侧的外表面作为另一基面。 这是由于:端面的面积大,定位比较稳定,用小头孔定位可直接控制大、小头孔的中心距。 这样就使各工序中的定位基准统一起来,减少了定位误差。 具体的办法是,如图 所示:在安装工件时,注意将成套编号标记的一面不与连杆的定位原件接触 , 在精镗小头孔时也用小头孔做基面。 本科毕业论文 19 图 连杆的定位方向 为了不断改善基面的精度,基面的加工与主要表面的加工要适当配合:即在粗加工大、小头孔前,粗磨端面,在精镗大、小头孔前,精磨端面。 由于用小头孔和大头孔外侧面作基面,所以这些表面的加工安排得比较早。 在小头孔作为定位基面前的加工工 序是钻孔、扩孔和铰孔,这些工序对于铰后的孔与端面的垂直度不易保证,有时会影响到后续工序的加工精度。 确定合理的夹紧方法 既然连杆是一个刚性比较差的工件,就应该十分注意夹紧力的大小,作用力的方向及着力点的选择,避免因受夹紧力的作用而产生变形,以影响加工精度。 在加工连杆的夹具中,可以看出设计人员注意了夹紧力的作用方向和着力点的选择。 在粗铣两端面的夹具中,夹紧力的方向与端面平行,在夹紧力的作用方向上,大头端部与小头端部的刚性高,变形小,既使有一些变形,亦产生在平行于端面的方向上,很少或不会影响端面的平 面度。 夹紧力通过工件直接作用在定位元件上,可避免工件产生弯曲或扭转变形。 在加工大小头孔工序中,主要夹紧力垂直作用于大头端面上,并由定位元件承受,以保证所加工孔的圆度。 在精镗大小头孔时,只以大平面(基面)定位,并且只夹紧大头这一端。 小头一端以假销定位后,用螺钉在另一侧面夹紧。 小头一端不在端面上定位夹紧,避免可能产生的变形。 本科毕业论文 20 连杆两端面的加工 采用粗铣、精铣、粗磨、精磨四道工序,并将精磨工序安排在精加工大、小头孔之前,以便改善基面的平面度,提高孔的加工精度。 粗磨在转盘磨床上,使用砂瓦拼成的砂轮端面 磨削。 这种方法的生产率较高。 精磨在 M7331型平面磨床上用砂轮的周边磨削,这种办法的生产率低一些,但精度较高。 连杆大、小头孔的加工 连杆大、小头孔的加工是连杆机械加工的重要工序,它的加工精度对连杆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小头孔是定位基面,在用作定位基面之前,它经过了钻、扩、铰三道工序。 钻时以小头孔外形定位,这样可以保证加工后的孔与外圆的同轴度误差较小。 小头孔在钻、扩、铰后,在金刚镗床上与大头孔同时精镗,达到 IT6 级公差等级,然后压入衬套,再以衬套内孔定位精镗大头孔。 由于衬套的内孔与外圆存在同轴度 误差,这种定位方法有可能使精镗后的衬套孔与大头孔的中心距超差。 大头孔经过扩、粗镗、半精镗、精镗、金刚镗和珩磨达到 IT6 级公差等级。 表面粗糙度 Ra 为 m,大头孔的加工方法是在铣开工序后,将连杆与连杆体组合在一起,然后进行精镗大头孔的工序。 这样,在铣开以后可能产生的变形,可以在最后精镗工序中得到修正,以保证孔的形状精度。 连杆螺栓孔的加工 连杆的螺栓孔经过钻、扩、铰工序。 加工时以大头端面、小头孔及大头一侧面定位。 为了使两螺栓孔在两个互相垂直方向平行度保持在公差范围内,在扩和铰两个工步中用 上下双导向套导向。 从而达到所需要的技术要求。 粗铣螺栓孔端面采用工件翻身的方法,这样铣夹具没有活动部分,能保证承受较大的铣削力。 精铣时,为了保证螺栓孔的两个端面与连杆大头端面垂直,使用两工位夹具。 连杆在夹具的工位上铣完一个螺栓孔的两端面后,夹具上的定位板带着工件旋转 1800 ,铣另一个螺栓孔的两端面。 这样,螺栓本科毕业论文 21 孔两端面与大头孔端面的垂直度就由夹具保证。 连杆体与连杆盖的铣开工序 剖分面(亦称结合面)的尺寸精度和位置精度由夹具本身的制造精度及对刀精度来保证。 为了保证铣开后的剖分面的平面度不超过规定 的公差 ,并且剖分面与大头孔端面保证一定的垂直度,除夹具本身要保证精度外,锯片的安装精度的影响也很大。 如果锯片的端面圆跳动不超过 mm,则铣开的剖分面能达到图纸的要求,否则可能超差。 但剖分面本身的平面度、粗糙度对连杆盖、连杆体装配后的结合强度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在剖分面铣开以后再经过磨削加工。 大头侧面的加工 以基面及小头孔定位,它用一个圆销(小头孔)。 装夹工件铣两侧面至尺寸,保证对称(此对称平面为工艺用基准面)。 连杆加工工艺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工序安排 连杆加工工序安排应注意两个影响精度的因素:( 1)连杆的刚度比较低,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变形;( 2)连杆是模锻件,孔的加工余量大,切削时会产生较大的残余内应力。 因此在连杆加工工艺中,各主要表面的粗精加工工序一定要分开。 定位基准 精基准:以杆身对称面定位,便于保证对称度的要求,而且采用双面铣,可使部分切削力抵消。 统一精基准:以大小头端面,小头孔、大头孔一侧面定位。 因为端面的面积大,定位稳定可靠;用小头孔定位可直接控制大小头孔的中心距。 夹具使用 保证螺栓孔与螺栓端面的垂直度。 为此,精铣端 面时,夹具可考虑重复定位情况,如采用夹具限制 7 个自由度(其是长圆柱销限制 4 个,长菱形销本科毕业论文 22 限制 2 个)。 长销定位目的就在于保证垂直度。 但由于重复定位装御有困难,因此要求夹具制造精度较高,且采取一定措施,一方面长圆柱销削去一边,另一方面设计顶出工件的装置。 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 正确地选择切削用量,对提高切削效率,保证必要的刀具耐用度和经济性,保证加工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粗加工时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 粗加工时加工精度与表面粗糙度要求不高 ,毛坯余量较大。 因此,选择粗加工的切削用量时,要尽可能保证较 高的单位时间金属切削量(金属切除率)和必要的刀具耐用度,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加工成本。 金属切除率可以用下式计算: Zw ≈ Vfap 1000 式中: Zw 单位时间内的金属切除量( mm3/s) V 切削速度( m/s) f 进给量( mm/r) ap 背吃刀量( mm) 1)切削深度的选择: 粗加工时切削深度应根据工件的加工余量和由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组成的工艺系统的刚性来确定。 在保留半精加工、精加工必要余量的前提下,应当尽量将粗加工余量一次切除。 只有当总加工余量太大,一次 切不完时,才考虑分几次走刀。 2)进给量的选择: 粗加工时限制进给量提高的因素主要是切削力。 因此,进给量应根据工艺系统的刚性和强度来确定。 选择进给量时应考虑到机床进给机构的强度、刀杆尺寸、刀片厚度、工件的直径和长度等。 在工艺系统的刚性和强度好的情况下,可选用大一些的进给量;在刚性和强度较差的情况下,应适当减小进给量。 3)切削速度的选择: 本科毕业论文 23 粗加工时,切削速度主要受刀具耐用度和机床功率的限制。 切削深度、进给量和切削速度三者决定了切削功率,在确定切削速度时必须考虑到机床的许用功率。 如超过了机床的许用功率,则应适 当降低切削速度。 精加工时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 1)切削深度的选择: 精加工时的切削深度应根据粗加工留下的余量确定。 通常希望精加工余量不要留得太大,否则,当吃刀深度较大时,切削力增加较显著,影响加工质量。 2)进给量的选择: 精加工时限制进给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是表面粗糙度。 进给量增大时,虽有利于断屑,但残留面积高度增大,切削力上升,表面质量下降。 确定各工序的加工余量、计算工序尺寸及公差 确定加工余量 用查表法确定机械加工余量: (根据《机械加工工艺手册》第一卷 表 — 25 表 — 26 表 — 27) ( 1)平面加工的工序余量( mm) 表 平面加工工序余量 工序名称 工序基本余量 工序经济精度 工序尺寸 表面粗糙度(um) 最小极限尺寸 珩磨 56  )(6 H 精镗 79  )(8 H 半精镗 1 1112  )(11 H 二次精镗 2 1213 510  )(12 H 一次精镗 2 1213 520  )(12 H 扩 5 913 毛坯尺寸  59( 1 ) 本科毕业论文 24 则连杆两端面总的加工余量为: A 总 =ni iA12 =( A 粗铣 +A 精铣 +A 粗磨 +A 精磨 )  2 =( +++)  2 =  mm 连杆铸造出来的总的厚度为 H=38+  = 0  mm ( 2)小头孔各工序尺寸及其公差 (根据《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教程》 表 2— 29 表 2— 30) 表 小头孔各工序尺寸及其公差 工序名称 工序基本余量 工序经济精度 工序尺寸 表面粗糙度 最小极限尺寸 精镗 79 )(  铰 69 )(  扩 5 913 )(  钻  =24 1013 24 580  计算工艺尺寸链 连杆体的卡瓦槽的计算 增环为: 1A ; 减环为: 2A ;封闭环为: 0A ( 1) 0A 极限尺寸为 :      1 1 m i n1 m a xm a x0 nmi imi i AAA = = mm      1 1 m a x1 m i nm i n0 nmi imi i AAA = = mm ( 2) 0A 的上、下偏差为 : 本科毕业论文 25      1 110 nmi imi i AEIAESE SA = () = mm      1 110 nmi imi i AESAEIE I A = = mm 3)、 0 A 的公差为 : 000 EIAESAT  =() = mm 4)、 0 A 的基本尺寸为 : 0A = 21 AA =135 = 8 mm 5)、 0 A 的最终工序尺寸为 : 0A = )(8  m 工时定额的计算 铣连杆大小头平面 选用 X52K 机床 根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 — 81 选取数据 铣刀直径 D = 160 mm Z=6 背吃刀量 ap = 3 mm 主轴转速 n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