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技术培训教程内容摘要:

层或合适孔径的滤网以除去悬浮性微粒的过程 浮选 使水中悬浮物漂浮于水面的方法。 例如用鼓气的 方法。 5 凝聚 通常用机械、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使小颗粒聚集成可分离的大颗粒的过程。 ( 混凝 : 通过向水中投加一些药剂(通常称为混凝剂及助凝剂),使水中难以沉淀的胶体颗粒能互相聚合,长大至能自然沉淀的程度。 ) 澄清 悬浮的微粒在大型静止池内沉降下来,分离出较清出水的过程。 沉降 在重力作用下,水或废水中的悬浮物沉积的过程。 中和 用化学法去除污水中过量的酸或碱,使其声值达到中性的过程称为中和。 反渗透 反渗透是一种侧流过滤,就是原水在压力作用下横穿膜,其 中一部分原水渗透过膜,而其余的原水沿着膜的切线方向流出系统而未经过滤。 活性炭处理 用活性炭吸附去除水和废水中溶解的或胶态的有机物的过程。 例如;用以改 善水的味、臭和色。 生化处理 生化处理也称为生物化学处理,简称为生化法。 生化处理法是处理污水中应用最广泛且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它是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微生物,将污水中有机物分解和向无机物转化,达到净化水质,消除其对环境污染和危害的目的。 可分为好氧生化处理及厌氧生化处理两大类型。 活性污泥法 污水生物处理的一种方法。 该法是 在人工条件下,对污水中的各类微生物群体进行连续混合和培养,形成悬浮状态的活性污泥。 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作用,以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然后使污泥与水分离,大部分污泥回流到生物反应池,多余部分作为剩余污泥排出活性污泥系统。 好氧 污水生物处理中,有溶解氧或兼有硝态氮的环境状态。 厌氧 污水生物处理中,没有溶解氧也没有硝态氮的环境状态。 6 缺氧 污水生物处理中,溶解氧不足或没有溶解氧但有硝态氮的环境状态。 生物硝化 污水生物处理中,在好氧状态下,硝化细 菌将氨氮氧化成硝态氮的过程。 生物反硝化 污水生物处理中,在缺氧状态下,反硝化菌将硝态氮还原成氮气,去除污水中氮的过程。 混合液回流 将好氧池混合液回流至缺氧池,以增加供反硝化脱氮的硝态氮的过程。 生物除磷 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时,将活性污泥交替在厌氧和好氧状态下运行,能过量积聚磷酸盐的积磷菌占优势生长,使活性污泥含磷量比普通活性污泥高。 污泥中积磷菌在厌氧状态下释放磷,在好氧状态下过量地摄取磷。 经过排放富磷剩余污泥,其结果与普通活性污泥法相比,可去除污水中更多的磷。 缺氧 /好氧脱氮工艺 (ANO) 污水经过缺氧、好氧交替状态处理,以提高总氮去除率的污水处理方法。 厌氧 /好氧除磷工艺 (APO) 污水经过厌氧、好氧交替状态处理,以提高总磷去除率的污水处理方法。 厌氧 /缺氧 /好氧脱氮除磷工艺 (AAO,又称 A2/O) 污水经过厌氧、缺氧、好氧交替状态处理,以提高总氮和总磷去除率的污水处理方法。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SBR) 在同一个反应器中,按时间顺序进行进水、反应、沉淀和排水等工序的污水处理方法。 氧化沟 属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其构筑物呈封闭无终端渠形布置,用以降解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和氮、磷等营养物。 一般采用机械充氧和推动水流。 生物反应池的充氧区,溶解氧浓度一般不小于 2mg/L。 主要功能是降解有机物和进行硝化反应。 7 生物反应池的非充氧区,溶解氧浓度一般为 ~。 当生物反应池中含有大量硝酸盐、亚硝酸盐并得到充足的有机物时,便可在该区内进行脱氮反应。 生物反应池的非充氧区,溶解氧浓度一般小于。 微生物在 厌氧区吸收有机物并释放磷。 污水生物处理的一种方法。 该法采用各种不同载体,通过污水与载体的不断接触,微生物细胞在载体表面生长和繁殖,由细胞内向外伸展的胞外多聚物使微生物细胞形成孔状结构,称之为生物膜。 利用生物膜的生物吸附和氧化作用,以降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由浸没在污水中的填料和曝气系统构成的污水处理方法。 在有氧条件下,污水与填料表面的生物膜广泛接触,使污水得到净化。 (BAF) 由接触氧化和过滤相结合的污水处理构筑物。 在有氧条件下,完成污水中有机物氧化、过滤、反冲洗过程,使污水获得净化。 (RBC) 由水槽和部分浸没在污水中的旋转盘体组成的污水处理构筑物。 盘体表面生长的生物膜反复接触污水和空气中的氧,使污水获得净化。 一种塔式污水处理构筑物,塔内分层布设轻质塑料载体,污水由上往下喷淋过程中,与填料上生物膜及自下向上流动的空气充分接触 ,使污水获得净化。 亦称滴滤池(传统、普通生物滤池)。 由于负荷较低,占地较大,净化效果较好,五日生化需氧量去除 率可达 85~ 95%。 一种污水处理构筑物,通过回流处理水和限制进水有机负荷等措施,实现高滤率。 其五日生化需氧量负荷和水力负荷分别为低负荷生物滤池的 6~ 8 倍和 10倍。 利用土壤 微生物 植物组成的生态污水处理方法,并通过该系统的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循环利用,使植物生长繁殖,并不断被利用,实现污水的资源化、无害 8 化和稳定化。 经过人工适当修整,设围堤和防渗层的污水池塘,通过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理和生物作用对污水进行自然处理。 田 一种利用土地对污水进行自然生物处理的方法,一方面利用污水培育植物,另一方面利用土壤和植物净化污水。 用人工筑成水池或沟槽,底面铺设防渗漏隔水层,填充一定深度的土壤或填料层,种植芦苇一类的维管束植物或根系发达的水生植物,污水由湿地的一端通过布水管渠进入,以推流方式与布满生物膜的介质表面和溶解氧进行充分的植物根区接触而获得净化。 人工湿地分为表面径流人工湿地和人工潜流湿地。 在污水深度处理中,通过渗透膜过滤去除污染物的技术。 池内 介质为单一颗粒活性炭的吸附池 ,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脱除水体中的色度、余氯、有机污染物等。 对污泥进行浓缩、调理、脱水、稳定、干化或焚烧等的加工过程。 对污泥的最终消纳方式。 一般将污泥制作农肥、制作建筑材料、填埋或投弃等。 采用重力、气浮或机械的方法降低污泥含水率,减少污泥体积的方法。 浓缩污泥进一步去除大量水分的过程,普遍采用机械的方式。 通过渗滤或蒸发等作用,从浓缩污泥中去除大部分 水分的过程。 通过厌氧或好氧的方法,使污泥中的有机物进行生物降解和稳定的过程。 在无氧条件下,厌氧微生物使污泥中的有机物进行生物降解和稳定的过程。 在有氧条件下,好氧微生物使污泥中的有机物进行生物降解和稳定的过程。 9 污泥温度在 33~ 35℃时进行的消化过程。 污泥温度在 53~ 55℃时进行的消化过程。 从二次沉淀池、生物反应池(沉淀区或沉淀排泥时段)排出系统的活性污 泥。 将污泥作为有用的原材料在各种用途上加以利用的方法,是污泥处置的最佳途径。 将污泥作为肥料或土壤改良剂,用于园林、绿化、林业或农业等各种场合。 工艺参数及符号 温度 水体冷热程度的表征。 水温对污水的生物及物理 、 化学处理都有一定影响。 气味 废水的气味有助于我们判别废水所处的条件和处理工艺的运行状况。 新鲜的生活污水含不愉快的霉味 (陈腐味 ),若有其它气味,说明存在工业废水或其它特殊的生活污水。 臭皮蛋味说明有 H2S 存在,其为有机物厌氧腐败分解后释放出来。 在好氧处理中发现有臭皮蛋味说明运行控制失败,应及时予以调整。 色泽 和 色度 色泽是废水中的颜色种类,通常用文字描述。 色度是指废水所呈现的颜色深浅程度。 色度的两种表示方法: ① 铂钴标准比色法:规定在 1L 水中含有 Pt1mg及 所产生的颜色深浅为 1 度。 ② 稀释倍数法:将废水按一定的稀释倍数,用水稀释到接近无色时的稀释倍数。 悬浮物 SS 悬浮固体 SS 也称为不可过滤物质。 将悬浮固体在 600℃高温下灼烧后挥发掉的质量就是挥发性悬浮固体 VSS, VSS 可以粗 略代表悬浮固体中有机物的含量 ; 而灼烧后剩余的那部分物质就是不可挥发性悬浮固体。 可以粗略代表悬浮固体中无机物的含量。 污水中的不溶性悬浮固体的含量和性质随污染物的性质和污染程度而变化,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悬浮物浓度、曝气池内混合液污泥浓度、回流污泥浓度、剩 10 余污泥浓度等,都是常规污水处理系统运行是否正常的指示指标。 浊度 水的浊度是一种表示水样的透光性能的指标。 是由于水中泥沙、粘土、微生物等细微的无机物和有机物及其他悬浮物使通过水样的光线被散射或吸收而不能直接穿透所造成的,一般以每升蒸馏水中含 有 lmgSiO2(或硅藻土 ) 时对特定光源透过所发生的阻碍程度为 1 个浊度的标准,称为杰克逊度,以 JTU 表示。 浊度计是利用水中悬浮杂质对光具有散射作用的原理制成的,其测得的浊度是散射浊度单位,以 NTU 表示。 pH 值 溶液中酸和碱的相对含量。 pH 值是水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log)的度量单位。 pH 值分 0~14 挡, pH 值为 则水为中性; pH 值小于 ,则水为酸性的; pH 值大于 , 则水为碱性的。 生化需氧量( BOD) 所谓生化需氧量( BOD)是在有氧的条件下,由于微生物的作用,水中能分 解的有机物质完全氧化分解时所消耗氧的量称为生物化学需氧量简称生化需氧量。 它是以水样在一定的温度(如 20℃)下,在密闭容器中,保存一定时间后溶解氧所减少的量( mg/L)来表示的。 当温度在 20℃时,一般的有机物质需要 20 天左右时间就能能完成氧化分解过程,而要全部完成这一分解过程就需 100天。 但是,这么长的时间对于实际生产控制来说就失去了实用价值。 因此,目前规定在 20℃下,培养 5 天作为测定生化需氧量的标准。 这时候测得的生化需氧量就称为五日生化需氧量,用 BOD5 表示。 如果是培养 20 天作为测定生化需氧量的标准时,这时 候测得的生化需氧量就称为 20 天生化需氧量,用 BOD20amp。 shy。 表示。 生化需氧量( BOD)的多少,表明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程度,反映出水质的好坏。 化学需氧量 COD 化学需氧量( COD),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 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它是表示水中还原性物质多少的一个指标。 水中的还原性物质有各种有机物、亚硝酸盐、硫化物、亚铁盐等。 但主要的是有机物。 因此,化学需氧量( COD)又往往作为衡量水中有机物质含量多少的指标。 化学需氧量 11 越大,说明水体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 化学需氧量( COD)的测定,随着测定水样中还原性物质以及测定方法的不同,其测定值也有不同。 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法与重铬酸钾氧化法。 高锰酸钾( KmnO4)法,氧化率较低,但比较简便,在测定水样中有机物含量的相对比较值时,可以采用。 重铬酸钾( Kamp。 shy。 2Cr2O7)法,氧化率高,再现性好,适用于测定水样中有机物的总量。 化学需氧量反映了水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 水中还原性物质包括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而水被有机物污染是很普遍、主要的,因此化学需氧量也作为有机物相对含量的指标之一。 溶解氧( DO) 溶解于水中的游离氧称为溶解氧(用 DO 表示),常以 O2mg/L、 mL/L 等单位来表示。 天然水中氧的主要来源是大气溶于水中的氧,其溶解量与温度,压力有密切关系。 温度升高氧的溶解度下降,压力升高溶解度增高。 天然水中溶解氧含量约为 8~ 14mg/L,敞开式循环冷却水中溶解氧一般约为 6~ 8mg/L。 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的多少,也反映出水体遭受到污染的程度。 当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氧化污染物质需要消耗氧,使水中所含的溶解氧逐渐减少。 污染严重时,溶解氧会接近于零,此时厌氧菌便滋长繁殖起来,并发生有机污染物的腐 败而发臭。 因此,溶解氧也是衡量水体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总需氧量 TOD 是指在特殊的燃烧器中,以铂为催化剂,在 900 度温度下使一定量水样汽化, 其中有机物燃烧,再测定气体载体中氧的减少量,作为有机物完全氧化所需要的 氧量。 总有机碳 TOC 水中的有机物质的含量,以有机物中的主要元素一碳的量来表示,称为总有 机碳。 用燃烧法测定水样中总有机碳元素量,来反映水中有机物总量。 生化比 污水的生化比即废水的 B/C(BOD5/CODcr 比值 ): 废水的 BOO5 和 COOcr。 都是代 表废水受有机物污染的水质指标。 其中 COOcr 值可近似地代表废水中的 全都有机物的耗氧量,而 BOD5 值只是代表了废水在好氧条件下能被微生物氧化 分解的这一小部分有机物的耗氧量。 由此可见,同一废水的 BOD5 总是小于 12 CODcr 值,且 BOD5/CODcr 之比值越小,废水中能被微生物所氧化分解的有机 物占废水中全部有机物的份额越少,该废水的可生物降解性越差。 一般认为,废 水的 BOD5/CODcr> ,生化性较好; BOD5/CODcr> ,可生化; BOD5/CODcr< ,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