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数据库技术各章节要点总结资料内容摘要:

=Y i +X i C n+i 四位之间采用先行进位方式。 对一片 ALU 来说,可有三个进位输出。 其中 G 称为进 位发生输出, P 称为进位传送输出。 在电路中,多加这两个进位输出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实现多片(组) ALU 之间的先行进位,为此,还需一个配合电路,它称为先行进位发生器( CLA)。 内部总线 : 根据总线所处位置,总线分为内部总线和外部总线两类。 内部总线是指 CPU 内各部件的连线,而外部总线是指系统总线,即 CPU与存储器、 I/O 系统之间的连线。 按总线的逻辑结构来说,总线可分为单向传送总线和双向传送总线。 所谓单向总线,就是信息只能向一个方向传送。 所谓双向总线,就是信息可以向两个方向传送。 换句话说,总线既可以用来发送数据,也 可以用来接收数据。 总线的逻辑电路往往是三态的,即输出电平有三种状态 :逻辑 “1”、逻辑 “0”和 “浮空 ”状态。 运算器包括 ALU、阵列乘除器件、寄存器、多路开关或三态缓冲器、数据总线等逻辑部件。 现代计算机的运算器大体有如下三种结构形式。 ① 单总线结构的运算器 ② 双总线结构的运算器 ③ 三总线结构的运算器 七、控制器 CPU 中的位置 中央处理器( CPU)由两个主要部分 控制器及运算器组成。 其中程序计数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时序产生器和操作控制器等组成了控制器。 它是对计算机发布命 令的 “决策机构 ”,协调和指挥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因此,它处于 CPU 中极其重要的位置。 在 CPU 中,除算术逻辑单元( ALU)及累加器外,尚有下列逻辑部件 : ( 1)缓冲寄存器( DR) 缓冲寄存器用来暂时存放由内存储器读出的一条指令或一个数据字。 反之,当向内存存入一条指令或一个数据字时,也暂时将它们存放在这里。 缓冲寄存器的作用是 :① 作为 CPU 和内存、外部设备之间信息传送的中转站。 ② 补偿 CPU 和内存、外部设备之间在操作速度上的差别。 ③ 在单累加器结构的运算器中,缓冲寄存器还可兼作为操作数寄存器。 ( 2)指令寄存器( IR) 指令寄存器用来保存当前正在执行的一条指令。 指令划分为操作码和地址码字段,它们由二进制数字组成。 为执行任何给定的指令,必须对操作码进行译码,以便指出所要求的操作。 指令寄存器中操作码字段的输出就是指令译码器的输入。 操作码一经译码后,即可向操作控制器发出具体操作的特定信号。 ( 3)程序计数器( PC) 为了保证程序能够连续地执行下去, CPU 必须具有某些手段来确定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而程序计数器( PC)正是起到这种作用,所以通常又称其为指令计数器。 ( 4)地址寄存器( AR) 地址寄存器用来保存当前 CPU 所要访 问的内存单元的地址。 由于在内存和 CPU 之间存在着操作速度上的差别,所以必须使用地址寄存器来保持地址信息,直到内存读 /写操作完成为止。 ( 5)累加寄存器( AC) 累加寄存器 AC通常简称为累加器。 它的功能是 :当运算器的算术 /逻辑单元( ALU)执行全部算术和逻辑运算时,为 ALU 提供一个工作区。 例如,在执行一个加法前,先将一个操作数暂时存放在 AC中,再从内存中取出另一个操作数,然后同 AC的内容相加,所得结果送回 AC中,而 AC中原有的内容随即被破坏。 顾名思义,累加寄存器用来暂时存放 ALU 运算的结果信息。 显然,运算器中 至少要有一个累加器寄存器。 由于运算器的结构不同,可采用多个累加寄存器。 ( 6)状态寄存器( SR) 状态寄存器保存由算术指令和逻辑指令运行或测试结果建立的各种状态码内容。 ( 7)操作控制器 操作控制器的功能,就是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各种操作控制信号,以便正确地建立数据通路,从而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根据设计方法不同,操作控制器可分为组合逻辑型、存储逻辑型、组合逻辑与存储逻辑结合型三种。 第一种称为常规控制器,它是 第 8 页 20201127 8 采用组合逻辑技术来实现的。 第二种称为微程序控制器,它是采用存储逻辑来实现的。 第三 种称为 PLA 控制器,它是吸收前两种的设计思想来实现的。 ( 8)时序产生器 CPU 中除了操作控制器外,还必须有时序产生器,因为计算机高速地进行工作,每一动作的时间是非常严格的,不能有任何差错。 时序产生器的作用,就是对各种操作实施时间上的控制。 运算器包括 ALU、累加器、数据缓冲寄存器和状态寄存器,而控制器的核心是操作控制器,围绕它的有程序计数器( PC)、指令寄存器( IR)、指令译码器( ID)和时序产生器。 八、存储器 ( 1)存储器的基本组成 主存储器由存储体、 地址译码电路、驱动电路、读写电路和控制电路等组成。 主存储器主要功能是 :① 存储体 :是信息存储的集合体,由某种存储介质按一定结构组成的存储单元的集合。 通常是二维阵列组织,是可供 CPU 和计算机其他部件访问的地址空间。 ② 地址寄存器、译码电路与驱动器 :即寻址系统,将 CPU 确定的地址先送至地址寄存器中,然后根据译码电路找到应访问的存储单元。 在存储体与译码器之间的驱动器的功能是减轻译码线驱动负载能力。 由于一条译码线需要与它控制的所有存储单元相联,其负载很大。 需要增夹荦动器,以译码线连叫荦动器的输入端,由驱动器的输出端控 制连接在译码线上的所有存储单元。 ③ 读写电路与数据寄存器 :根据 CPU 的命令,将数据从数据寄存器中写入存储体中特定的存储单元或将存储体中指定单元的内容读到数据寄存器中。 ④ 控制电路 :接收 CPU 传来的控制命令,经过控制电路一系列的处理,产生一组时序信号控制存储器的操作。 在存储器的组成中,存储体是核心,其余部分是存储体的外围线路。 不同的存储器都是由这几部分组成,只是在选用不同的存储介质和不同的存取方式时,各部分的结构与工作方式略有变化。 ( 2)存储体阵列 计算机存储器中存储的是 “0”和 “1”的信息,每一个能存储一 位二进制并能保持两种状态的元件称为记忆元件。 若干记忆元件组成存储单元,一个存储单元能够存储一个或几个字节的二进制信息。 每个存储单元都有一个地址编号,用以唯一标识存储单元的位置。 信息按地址存入指定的存储单元中,按地址从指定的存储单元中取出。 存储单元的集合称为存储体。 由于存储体中存储单元的每个二进制位必须并行工作,因此将存储单元按其地址的顺序组成存储阵列。 ( 3)存储器的地址译码系统 CPU 要访问存储单元的地址由地址总线输入到地址寄存器中。 地址译码器将地址转换为对应地址线(字线)上的控制信号,以表示选中某一单元 ,并驱动相应的读写电路,完成对存储单元的读写操作。 地址译码为两种方式 :一种是单译码方式,仅有一个译码器。 译码器输出的每条译码线对应一个存储单元。 如地址位数 N=10,即译码器可以有 2 10 =1024 种状态,对应有 1024条译码线(字线)即 1024 个存储单元。 另外一种是双译码方式,将译码器分成 X向和 Y 向两个译码器,通过双译码器的相互作用确定存储单元的地址。 设地址长度 n 仍为 10,将其中的前 5 位输入到 X 地址译码器中,译出 X 0 到 X 31 译码线,分别选择 0~ 31 行。 将后 5 位输入到Y 地址译码器中译出 Y 0 到 Y 31 译码线,分别选择 0~ 31 列。 X 向译码器和 Y 向译码器引出的地址线都是 2 5 =32 条。 若采用 X向和 Y 向交 *选择,可以选择从存储单元( 0, 0)至( 31, 31)共 2 5 2 5 =1024 个存储单元地址。 即同样可以提供 1024 种状态,而地址线只需要 64 条,比单译码器节省 %的地址线。 ( 4)存储器的读写操作 在 CPU 向存储体发生读操作命令时,首先由 CPU 将相应存储单元的地址码送至地址寄存器中。 地址译码器将地址寄存器中的地址编码译成相应地址线(字线)的高电位,标志指定的存储单元。 然后在 CPU 的统 一控制下,由控制电路将读命令转换成读写电路的操作,执行将指定存储单元的内容传送到数据寄存器的操作,完成了整个存储器读的操作。 存储器写的操作与读的操作相类似。 不同类型的存储器根据其特点有不同的读写操作控制电路、控制机构、读写电路及地址译码器,但它们的基本操作原理大同小异。 的结构、组织及其应用 半导体存储器有体积小、存取速度快、生产制造易于自动化等特点,其性能价格比远远高于磁芯存储器,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半导体存储器的种类很多,就其制造工艺可以分成双极型半导体存储器和金属 氧化物 半导体存储器(简 称 MOS 型存储器)。 MOS型存储器按其工作状态又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 动态存储器必须增设恢复信息的电路,外部线路复杂。 但其内部线路简单,集成度高,价格较静态存储器便宜。 因此经常用做大容量的 RAM。 静态存储器和动态存储器的主要差别在于 :静态存储器存储的信息不会自动消失,而动态存储器存储的信息需要在再生电路的帮助下才能保持。 但无论双极型或 MOS 型存储器,其保持的信息将随电源的撤消而消失。 ( 1) RAM 的组织 第 9 页 20201127 9 半导体 RAM 芯片是在半导体技术和集成电路工艺支持下的产物。 一般计算机中使用的 RAM 芯片均有自己的存储 体阵列、译码电路、读写控制电路和 I/O 电路。 ① RAM 的并联 为扩展存储器的字长,可以采用并联存储器芯片的方式实现。 ② RAM 的串联 为扩展存储器的存储单元数量,可以采用多个芯片地址串联的方式解决。 ③ 地址复用的 RAM 组织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使得一块存储器芯片能够容纳更多的内容。 其所需地址线随之增加,为了保持芯片的外部封装不变,一般采用地址复用的技术,即采用地址分批送入的结构保证不增加芯片的地址引脚。 ( 2) RAM 的实际应用 由于一个存储器的芯片一般不能满足使用的要求,所以通常将若干个存储器芯片按串联 和并联的两种方式相结合连接,组成一定容量和字长的存储器。 如果设计的存储器容量有 x 字,字长为 y,而采用的芯片为 N M 位。 要组成满足字长要求的存储器所需芯片数为 :y/M。 根据容量要求,组成要求容量的 RAM 所需芯片数为 :( x/N) ( y/M)。 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使用时只读出不写入的存储器称为只读存储器( ROM)。 ROM 中的信息一旦写入就不能进行修改,其信息断电之后也仍然保留。 一般用于存放微程序、固定子程序、字母符号阵列等信息。 ROM 和 RAM 相比,使用时不需写入、再生和刷新等操作,所以其电路比较简 单,但同样有地址译码器、数据读出电路等。 制作ROM 的半导体材料有二极管、 MOS 电路和双极型晶体管等。 因制造工艺和功能不同,一般分为普通 ROM、可编程 ROM( PROM)、可擦写可编程 ROM( EPROM)和电可擦写可编程 ROM( EEPROM)等。 ( 1) ROM 的工作原理 一般的 ROM 使用掩模式 ROM。 这类 ROM 由生产厂家做成,用户不能加以修改。 掩模 ROM 的特点是其存储内容出厂时由生产厂家一次制成,用户不能对其内容进行修改,而依赖于生产厂家,这种 ROM 适用于定型批量制作。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部分用户希望自己根据需 要填写 ROM 的内容,因此产生可编程 ROM( PROM)。 PROM 与掩模 ROM 的主要区别是 PROM 在出厂时其内容均为 “0”或 “1”,用户在使用前按照自己的需要利用工具将编码写入 PROM 中,一次写入不可修改。 PROM 的使用相当于由用户 ROM 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中 向 ROM 中写入编码,其余同掩模 ROM 的使用完全相同。 ( 2) EPROM 和 EEPROM 的工作原理 为了适应程序调试的要求,针对一般 PROM 的不可修改特性,设计出可以多次擦写的可编程 ROM( EPROM)。 其特点是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用工具擦去 ROM 中原有的存 储内容,重新写入新的编码。 擦除和写入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用工具擦去 R0M 中原有的存储内容,重新写入新的编码。 擦除和写入可以多次进行,其内容同样不会因断电而丢失。 最常见的 EPROM 是 UVEPROM,其存储元件常用浮置栅型 MOS 管组成。 出厂时全部置 “0”或 “1”,由用户通过高压脉冲写入信息。 擦写时通过其外部的一个石英玻璃窗,利用紫外线的照射,使浮栅上的电荷获得高能而泄漏,恢复原有的全 “0”或全 “1”状态,允许用户重新写入信息。 平时窗口上必须贴有不透明胶纸,以防光线进入而造成信息流失。 另有一种 EPROM 是通过电 气方法擦除其中的已有内容,也称为电可擦写编程 ROM( EEPROM)。 外存储器是指那些不能被 CPU 直接访问的,读取速度较内存慢,容量比内存大,通常用来存放不常用的程序和数据的存储器。 磁带、磁盘存储器是现今最常用的外存,因其利用磁表面介质存储数据,通常也称为磁表面存储器。 而光盘是外存发展的方向,有必要了解它们的原理和应用。 ( 1)磁盘存储器 磁盘存储器具有容量大,存取速度高(相对其他种类外存储器)的特点,因而在各种类型的计算机中普遍被用做主要的外存储器。 磁盘存储器避免了磁带存储的缺点。 磁盘存储器将磁性材料涂粘在以某种材料为主的圆片上,用若干封闭的圆形磁道代替了磁带的长形磁道。 使用时,通过磁盘面的高速旋转代替磁带的直线运动,减少寻找特定位置的时间。 磁盘存储器由磁盘、磁头、定位系统和传动系统等部分组成,一般也将这些部件统称为磁盘驱动器。 根据盘片的基本组成材料将磁盘分为硬盘和软盘两种。 所谓硬盘是指由金属材料制成一定厚度的盘片基体,这些盘片一般组合成盘片组构成硬盘驱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