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第二版)各章总结内容摘要:

错动三种基本形式。 第四纪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的结 果 是使原本呈连续而水平产出的岩层发生变形和变位,形成地质构造。 最基本的地质构造是褶皱与断裂。 岩层的走向、倾向 与倾角称为岩层的产状要素。 呈两度空间延展的素有地质体都由产状要素。 岩层顶面与底面间的距离称为岩层的厚度。 岩层顶、底面之间沿地面的长度称为露头宽度。 岩层的弯曲称为褶曲。 向上凸曲者称为背斜,向下凹曲者称为向斜。 一系列的褶曲称为褶皱。 褶皱的几何要素包括:翼、核、轴面、枢纽、弧尖、轴线、褶曲的长、宽、高等。 这些要素是研究褶曲的特征所必要的。 根据轴面的产状可分为直立褶曲、倾斜褶曲、倒转褶曲、平卧褶曲;根据褶曲横剖面特征可分为扇形褶曲、箱形褶曲、单斜;根据褶曲枢纽的产状可分为水平褶曲、倾伏褶曲; 根据褶曲的长、宽比可分为线状褶曲、短轴褶曲、穹与盆;褶皱的组合形式有复背斜、复向斜。 背斜成谷(背斜谷)、向斜成山(向斜山)的地形是为地形倒置。 由单斜岩层组成的山岭称为单斜山。 其中,岩层倾角平缓,且顺岩层倾斜方向的山坡缓,反岩层倾斜方向的山坡陡者称为 单面山 ;岩层倾角及两侧山坡均陡者称为猪背岭。 1由水平岩层组成的山岭称为平顶山。 1识别褶曲的标志似乎沿倾斜方向上地层为对称式重覆。 其中,核部地层老,两侧地层新者为背斜;核部地层新,两侧地层老者为向斜。 1同一地层的走向发生合围转折表明褶 曲的枢纽是倾伏的。 对背斜而言,弧尖的指向代表枢纽的倾伏方向;对向斜而言,弧尖的指向代表枢纽的昂起 方向。 1褶曲形成的时间介于参与褶曲的最新地层与直接覆盖褶曲而未参加褶曲的最老地层之间。 1断层是岩层的破裂,沿破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滑动。 断层的几何要素包括:断层面、断层盘、断层位移等。 1按两盘岩块的相对滑动方向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逆断层中断层面倾角平缓者称为逆掩断层。 平移断层分为左旋、右旋两种。 1按断层面走向同被断地层走向的关系分为走向断层(纵断层)、倾向断层(横断层)、斜向断层( 斜断层)。 1两断层的共同仰侧称为地垒;两断层的共同俯侧称为地堑。 1切割深度大地壳层或更深的断层称为深断层。 擦痕和镜面、阶步和反阶步、拖曳褶曲、断层角砾岩与断层磨砾岩、断层泥、地层重复或缺失、密集节理的存在、岩层被错断、三角面山、断层崖、悬谷、泉水出露及矿化现象存在等都是知识断层存在的证据。 2节理是 岩层发生破裂,沿破裂面两侧岩块无明显活动。 节理的裂开面称为节理面。 12 2相邻地层的接触关系有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三种。 分别具有不同的构造涵意。 2侵入体形成以后地壳发生隆起并遭受剥蚀 ,结果是侵入体暴露于地表,随后 有地层沉积覆盖其上。 地层与侵入体的这种沉积覆盖称为沉积接触。 它同侵入接触具有完全不同的构造和时间涵意。 2强烈的构造运动在地质历史中是周期性出现的,因而构造运动具有旋回性。 重要的构造运动属于前震旦纪的有 阜 平运动、五台运动、中条运动等(均为我国使用的名称);属于震旦纪以后的有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阿尔卑斯运动(属于国际通用的名称)、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均为我国使用的名称)。 这些运动将地壳的演化分隔成不同的构造旋回。 重要术语 构造运动、地质构造、水平运动、垂直 运动、岩层的产状要素、岩层的厚度、背斜、向斜、直立褶曲、倒转褶曲、平卧褶曲、单斜、倾伏褶曲、线状褶曲、复背斜、复向斜、背斜谷、向斜山、地形倒置、单面山、猪背岭、平顶山、断层面、断层盘、断层滑距、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纵向(走向)断层、横向(倾向)断层、地堑、地垒、深断裂、断层 擦痕、断层镜面、断层阶步与反阶步、拖曳褶曲、断层角砾岩、断层磨砾岩、断层泥、三角面山、断层悬谷。 复习思考题 何谓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 深刻理解岩层产状要素的概念,并熟练掌握其测量方法。 地形倒置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如何识别褶皱并判断其类型。 如何识别断层。 深刻理解岩层的各种接触关系的含义,掌握其识别的方法。 何谓构造旋回。 地史中由哪些主要的构造旋回。 试分析下图(地质剖面图)所表达的地质发展史(什么时期、发生什么事件、造成什么结果)。 P107 第九章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 本章小结 魏格纳于 1915 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是建立在对大陆轮廓、古生物、冰川作用以及地质构造研究基础之上的,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然而,他对大陆漂移的原因未能 做出 科学的说明。 霍尔姆斯提出的 地幔对流说比较科学地说明了大陆漂移 的原因。 称为随后宏观的海底扩张说及板块构造学说的重要基础。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迅速发展的海底地质考察,包括精确的水深测量、深潜水考察、海底地磁、重力、地震、地热等地球物流研究以及深海钻探和取样分析、测试等方面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为海底扩张说的提出准备了条件。 洋脊是洋底的巨大山脉,绵延于全球各大洋,总长度大 64000km。 洋脊轴部有裂谷,沿洋脊裂谷带有玄武岩喷出,有浅源地震、这些现象都证明沿洋脊裂谷带的岩石圈发生了破裂并拉张。 13 洋脊裂谷带上沉积物极薄或缺失 ,向洋脊的外坡沉积物逐渐增厚,但最厚的只有 500—600m,而且沉积物年龄最老的仅为侏罗纪。 洋底沉积物分布的这些特征为说明洋底扩张提供了重要依据。 宽阔的陆架、陆坡以及陆窿依次环绕着大陆,构成了稳定大陆边缘。 这里地壳较大陆为薄,较洋底为厚,缺乏火山活动与地震。 它是岩石圈分裂、扩张而成的。 活动大陆边缘具有特征性的海沟与火山弧(岛弧及山弧),缺少陆窿,是强烈的火山带与地震带。 在海沟 — 岛弧(山弧)系中深度由浅到深的一系列震源排列成为由海沟向大陆倾斜的面,称之为毕鸟夫带。 深源地震就发生在此带上。 毕鸟夫带是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下面俯冲的构 造带,故又称为俯冲带。 大洋板块在俯冲过程中发生部分熔融,在达到 600km 深度后才发生全部熔融。 熔融物上身便引起火山作用,形成火山弧;俯冲板块在未全部熔融前具有刚性,故能在俯冲的动力作用下发生破裂引起地震。 深源地震才得以在俯冲板块的前端发生。 随着大洋板块的俯冲消减殆尽,洋壳两侧的大陆便发生碰撞、挤压、隆起,形成高大的山链 — 碰撞造山带。 1地幔中一部分温度较高、比重较小的物质呈柱状体由深部上升,成为地幔柱。 地幔柱到达 岩石圈底面,便成为热点。 热点中地幔物质分熔形成玄武岩浆、岩浆喷出便引起火山喷发。 这是 解释大规模玄武岩浆的一种模式。 1缓慢运动着的大洋板块在位置固定不动的热点上通过,便形成一系列年代依次变新的火山 成因的岛屿,即火山岛链。 其中受海浪削平、相继沉落于水面以下者称为 海底平顶山或盖奥特。 1地幔物质进行着大规模热循环,形成许多对流圈。 在对流圈的上升部位、即洋脊轴部,地幔分熔的物质涌出,形成洋壳,洋壳分裂成两半,各自被动地随着对流圈运动而向两侧移动;在对流圈的下降部分,即海沟处洋壳消减,洋底不断更新。 1地幔对流如发生在大陆下面便导致大陆的分裂和大洋的启开。 1地磁场的南北极每经过一定时间就要发生一次交替,称为地磁场转向。 目前已经建立了最近地质时期的地磁场转向年代表。 1洋脊脊轴两侧玄武岩地磁条带呈对称式分布,而且各地磁条带的宽度和地磁场转向期(含事件)所持续的时间长短成比例,这有力地证明了海底扩张的存在。 1深海钻探结果表明,洋底最老岩石年龄不超过 2 亿年。 而且洋底岩石的年龄随着远离洋脊轴部变老。 1洋脊潜水考察发现洋脊裂谷带中堆积有刚喷出不久的玄武岩;玄武岩中发育有许多断裂。 断裂走向多数与脊轴平行。 1洋壳剖面自上而下万为沉积物、枕状玄武质 熔岩、席状岩墙及辉长岩。 更下为橄榄岩。 横切洋脊有一系列大规模的转换断层。 断层的运动方向和运动性质在断层的两端发生转换,由水平剪切变为沿脊轴裂谷带拉张。 2地质历史中,大陆分裂 — 大洋形成 — 大洋收缩 — 大洋消失和大陆碰撞是逐步演化的,可分为六个阶段,威尔逊旋回就是对这一全过程的概括。 2全球有六大板块。 板块边界由扩张脊、消减带和转换断层等不同类型,它们 代表 了全球 14 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2除太平洋板块全为洋壳外,其他板块皆包括洋脊和陆壳。 2对板块运动的驱动力目前 研究还不成熟。 除了地幔对流 外,重力滑动、地幔物质向上楔入产生的推力以及板块前缘俯冲产生的拉力等都可能起一定作用。 2从大陆或火山弧分裂出来的大小不同碎块,或者洋壳上面的岛屿或海山,都是地体,它们驼在岩石圈板块之上随板块的运动而运动、最终都拼贴到大陆边缘,导致大陆增生。 重要术语 大陆漂移、联合古陆、劳亚古陆、 岗 瓦纳古陆、古地中海、地幔对流说、海底扩张、板块构造、洋脊、裂谷、活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火山弧、海沟、毕鸟夫带、俯冲作用、消减作用、碰撞造山带、海底平顶山、火山岛链、地幔柱、热点、离散带、敛合带、磁倾角、磁偏角、地磁场 转向、地磁场转向年代表、海底地磁条带、席状岩墙、转换断层、威尔逊旋回、生长性板块边缘、消减性板块边缘、地体。 复习思考题 试述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要点,并对该学说给以评价。 海底地貌分为哪些单元。 各单元的特征怎样。 何谓洋脊。 它的形态特点如何。 空间分布怎样。 洋脊上 为 何地震频繁、震源浅。 洋脊上沉积物分布的规律如何。 怎样解释。 何谓海沟及岛弧。 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试比较两种大陆边缘的特征。 何谓毕鸟夫带及俯冲带。 试用板块俯冲的观点解释全球火山与地震的分布规律。 如何用板块俯冲观点解释区域变质作用的特点 . 1解释:海山、海底平顶山、热点。 1海底热流值的分布规律怎样。 怎样解释。 1试述海底扩张说的要点。 1古地磁研究对证明海底扩张有何重要意义。 1海底岩石年龄的分布规律 如何。 它是怎样知道的。 这种分布规律对说明海底扩张有何意义。 1洋脊的直接考察获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对于证明海底扩张有何意义 ? 1洋壳剖面的结构怎样。 1何谓转换断层。 它的发现对证实海底扩张有何重大意义。 1板块构造的基本含义怎样。 全球分为哪些板块,其分布位置 如何。 2板块边缘有哪些类型。 2何谓地幔对流。 2如何评价板块构造学说。 2何谓地体。 地体构造与板块构造有何关系。 15 第十章 风化作用 本章小结 处在地表环境下的岩石必然受到大气中的 O CO渗透到岩石缝隙中的水以及生物的作用而发生破环,发生机械崩解或化学分解,完整的岩石最终变成松散的碎屑及至土壤,这就是风化作用。 岩石的热胀冷缩、冰劈作用、根劈作用、盐晶的潮解与再结晶作用以及卸载作用等是主要的物理风化方式。 溶解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氧化作用、以及生物分泌的酸类物质 对岩石的破坏是主要的化学风化方式。 岩石的物流风化与化学风化常常是配合进行的,不过在一定条件下,总是以某种风化方式起主导作用。 气温及降雨所代表的气候因素对岩石风化的特征有决定性影响。 寒冷及沙漠地区以物理风化为主,湿热地区以化学风化占绝对 优势。 地势的高度、起伏程度洋脊山坡的朝向等地形条件也积极地影响到风化作用方式及风化速度。 生物界面貌受到气候及地势的制约,在不同气温及地势条件下,生物风化作用的意义不等。 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与构造特征是影响风化作用方式及风化速度的基本内因。 不同岩石 在同种风化环境和条件下风化速度和风化方式不同,同种岩石在不同风化环境条件下风化速度和风化方式也大相径庭。 差异风化是产出在一起的不同岩石遭受的风化速度和风化方式不同所形成的现象。 球状风化是块状或厚层状岩石受到化学风化为主的风化作用的结果。 1由风化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是碎屑沉积物的重要来源;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溶解物质是化学沉积物的基本来源。 1土壤是富含腐殖质的细粒而松散的风化产物。 各处土壤的性质和特征受着风化作用特征及母质的岩石特征所控制。 1风化壳包括土壤及残积物两部分,各地风化壳的 特点不同,与该处风化作用特征及岩石的性质相关。 重要术语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冰劈作用、根劈作用、层裂、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氧化作用、球状风化、差异风化、土壤、风化壳、古风化壳、残积物。 复习思考题 三类方式的风化作用之间有无联系。 如何联系。 如果两个山区都由花岗岩组成,一个位于黑龙江,另一个位于海南岛,它们风化的特点有哪些不同。 试就某种沉积岩所具有的特征来探讨当时的风化作用性质。 试用风化原理来说明沉积岩中常见矿物出现的原因。 自己寻找一个岩石风化的剖面,观察其风化壳的特征。 16 第 十一章 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本章小结 地表流水分为片流、洪流与河流。 前两者是由大气降水引起的暂时性水流,后者除大气降水外还能得到地下水,冰雪水、湖水等水源的经常性补给。 片流是山坡上无固定沟道的面状水流,它洗刷山坡的风化物质, 使其 在山坡的低凹处或在坡脚作为坡积物堆积下来。 洪流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