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更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寻求最先进的技术为我所用。 作为课题负责人,有义务收集最新信息为我所用,瞻前才能顾后。 (8)项目的协调 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课题进度、科研小组成员,在完成科研项目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科研成本;另一方面,当市场应用前景看好时,也可通过调整课题经费,使科研项目提前完成,尽快占领市场;再者,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还可以及时调整课题进度或课题的主攻方向,根据项目的进展情况柔性地调节专业人员的配置,以确保科研项目成功后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创造效益。 (9)激励机制 对于科研人员,以发表文章、研究成果及项目工业化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为考核依据。 对于工程技术人员,负责评价装置的设计、运行和维护,以装置平稳运行,拿出可靠评价数据为考核依据。 对于成果推广人员,以推广科研成果所创效益为考核依据。 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 所谓过程管理,是指在组织重大项目过程中,规范、明确项目承担单位与管理部门的职责,加强从 “ 立项 —— 执行 —— 中评估 —— 验收 ”的全线过程跟踪管理。 除要求承包单位每年提交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报告外,要对项目实行年度检查和中期评估工作,及时跟踪 , 及时调整。 关于课题制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明确提出 “ 国家科研计划实行课题制,大力推行项目招投标和中介评估制度 ” 20世纪 50年代以来,世界科研管理机制逐步形成了以前苏联 计划任务制 和美国 项目课题制 为代表的两种典型模式。 多年实践表明,计划任务制过分强调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和科研机构的作用;而项目课题制则明确地把研究人员视为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主体,并通过引人市场机制和法律手段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管理模式和机制。 当今许多发达国家科研管理模式演变的共性之一就是实施课题制,如美国、西欧等国家在科研体制管理中坚持按照价值规律使用公共科研资源,体现以人为本,在实施课题制过程中,对课题实行全成本核算,人员进行自主选择。 据有关报道,美国一般科研机构中有 70% — 80%科研人员属流动人员,通过科研人员的流动自主形成课题组、同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课题运行中各行为主体的责权利,从而激发了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证明,课题制是世界各国或地区科研活动的一种基本模式,它能极大地激发研究人员的创新潜能,更能适应知识经济兴起对研究与开发话动的创新和效率的更高要求,使创新成果层出不穷。 可以说,课题制的生成主要来源于世界各国近几十年来对研究与开发活动组织管理模式演变和趋势的归纳。 推行 招投标制 是实行课题制的必然要求; 实施课题负责人制是课题制条件下人力资源配置的核心; 实施课题经费的全成本核算是课题制条件下财力资源配置的核心; 实现资源的共享是课题制条件下物力资源配置的核心,要运用价值规律,实现科技资源最佳配置 关于招投标 搞好科技项目的招投标是科技走向市场的必然选择; 搞好科技项目招投标,对科技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搞好科技项目招投标,呼唤与催生社会化的管理机制与服务体系的建立 实行科研项目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使科研人员彻底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 我国的科研管理中,一直存在重观念轻数据的问题。 大家都认为管理只是一种原则、原理,而不是可以量化、可以控制的过程。 项目管理强调的是把整个项目各种因素的分解、量化,以便进行计算、调整。 这对科研管理人员来讲,必然需要一个观念上的转变。 另外,项目管理在项目组织内部,通过合同明确各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项目参加各方的权利、义务、职责都有文本化的规定,各方的地位平等,并且所有的信息交流是开放的,信息在权限的规定下完全共享,这就使得项目管理具有透明化管理的性质。 在我国科研领域存在的 “ 暗箱操作 ” ,是科研课题实施项目管理化必须排除的障碍。 注量在科研人员中培养项目管理人才 人是项目执行的主体,人员对项目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的作用。 项目管理的主要原理之一是把一项时间有限和预算有限的事业委托给一个人,即项目负责人,他有权独立进行计划、分配、控制。 项目负责人行使着一种传统职能组织以外的综合职能,。科研项目管理(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