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内容摘要:

南阳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南阳市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规定》、《南阳市水环境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南阳市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性规章。 为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近年来,不断强化节能减排执法、创新执法模式,有力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建设。 存在的问题。 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南阳市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和 问题 : ( 1)经济发展结构不尽合理。 近年来,南阳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但经济总体水平低,人均 GDP、人均公共财力在全省不很高;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传统农业所占比重大,工业产业层次较低,原材料及初粗加工业比重较大,工 21 业集群化发展水平 低,具有低能耗特征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总体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发生根本转变,新兴产业尚未形成主体支撑,传统产业在短期内仍然会占有很大比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 ( 2)生态环境压 力不断增大。 随着南阳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煤炭用量和污染产生量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完成污染物减排的任务繁重。 水污染问题仍有不同程度存在,少部分中小河流水质仍不容乐观,城市黑臭河流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湖泊富营养化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善。 区域性的大气灰霾污染时有发生,城市周围电力、建材企业较多, 扬尘、机动 车排气、工业废气污染治理任务重。 城乡环境基础设施、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距依然存在。 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管网建设相对滞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较为缺乏,村庄整体环境“脏乱差”现象在部分农村仍然存在。 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艰巨,随着公众对环境需求的不断增长,整体环境质量与群众期盼还有不小的差距。 ( 3)资源能源约束逐步加剧。 南阳国土面积虽然居河南省第一,但人均占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较少。 土地空间开发效率仍待提高,建设用地空间布局比较散乱,产业布局分散,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不高,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用 地需求与资源保护矛盾较为突出。 能源消费结构不合 22 理,煤炭消耗总量大。 202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为 万吨标准煤,规模以上工业占能源消费总量的 %,煤炭消费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 %以上,全部从外地购进。 清洁能源消费所占比重较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资源能源约束将不断加剧。 ( 4)生态文明 制度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南阳市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保护等相关制度建设已基本建立并得到执行,现行各项制度为南阳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生态文明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度尚不健全,全面推 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环保责任追究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有待建立健全。 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 没有全面建立, 绿色信贷、环境责任保险等仍处于探索和试点阶段。 生态文明建设投入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 5)生态文明意识仍需提高。 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化建设较为薄弱。 少数基层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执行环保优先的方针不坚决,在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选择面前顾虑重重,担心保护环境影响经济发展。 部分企业节能环保责任意识不强,主动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的意识有待形成。 全社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理念尚未完全树立,公众的环境维权意识增强、环境责 23 任意识相对较差的现象较为普遍。 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尚未根本转变,节水、节能、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还没有真正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任重道远。 24 第三章 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 生态文明建设 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强化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途径,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持续探索不以牺牲粮食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新路子,加快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等体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努力把南阳市建设成为国家南水北调生态保护核心区、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中部地区绿色繁荣的高效生态经济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验并发挥示范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协调发展。 始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促进发展, 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进人口资源 25 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科学布局,绿色发展。 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生态规律, 着眼于优化人口、生产力布局、生态功能分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把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的重要抓手,加 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改革创新,综合施策。 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动力,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以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为抓手,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带动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组织领导、规划引领、资金投入、制度创新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进一步强化企业生态意识和责任,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 强化公众参与,引导全民共建共享,形成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合力。 三、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 5 年左右的努力,南阳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排和碳强度指标下降幅 26 度超过省下达约束性指标,资源产出率、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城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处于全国或本省前列;城镇供水水源地全面达标,森林、湖泊、湿地等面积逐步增加、质量逐步提高,水土流失和沙化、荒漠化、石漠化 土地面积明显减少,耕地质量稳步提高,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建设的具体阶段目标体系 (见表2) 阶段目标 ( 1)近期目标。 到 2020 年,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生态文明水平得到提升。 资源能源消耗水平下降,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理念在政府决策、企业生产、市民生活等行为方式中得到推广;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降低,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绿色转型取得重大 进展。 三次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3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10%,主要农产品中 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 种植面积的比重达到 80%以上。 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GDP 能耗下降到 吨标煤 /万元,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到 吨 /万元,国土开发强度达到 %, 单位建设用地生产 27 总值 亿元 /平方公里,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控制在 3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 35 吨水,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70%,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我市主要 是利用大中型灌进行农业灌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87%。 环境基础设施取得重大突破。 城镇(乡)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 85%,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87%, 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达到 、 、 、 万吨。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城市空气质量质数达到优良天数比例达到 58%,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 60%,城乡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 100%,林地保有量 万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森林蓄积量 2378 万立方米,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达到 平方米。 ( 2)远期目标。 到 2018 年 ,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生态文明水平明显提升,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目标体系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基本形成,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 生态系统趋于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基本和谐相处。 绿色转型取得重大进展。 三次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3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15%,主要农产品中 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 种植面积的比重达到 90%以上。 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非化石能 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8 GDP 能耗下降到 吨标煤 /万元,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到 吨 /万元, 资源产出率比 2020 年提高 15%, 国土开发强度达到 %, 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 亿元 /平方公里,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控制在 29%,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 27吨水,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 80%,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92%。 环境基础设施取得重大突破。 城镇(乡)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 87%,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90%, 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城市空气质量质数达到优良天数比例达到 62%,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 77%,城乡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 100%,林地保有量 万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森林蓄积量 2733 万立方米,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平方米。 29 第四章 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空间管制,优化空间开发布局 以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为前提,以山体、平原、湖库、河流等生态要素为基础,以统筹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用地为核心,引导城镇、产业、人口和 基础设施合理布局,促进生态与文化相互彰显、保护与开发相互协调、产业与城镇相互融合,构筑保障有力、开发有序、管理一体化、保护差异化、功能多样化的国土开发格局。 强化功能分区 实施生态红线控制,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完善都市生态体系,提高生态承载能力,按照生态保障区、农业主产区、核心引领区、支撑协作区的基本框架,形成功能明确、结构合理、协同发展的主体功能区格局。 生态保障区。 主要范围包括淅川、西峡等渠首水源地、桐柏淮河源头及其他重要生态功能区。 以伏牛山、桐柏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 水源地及沿线生态走廊、鸭河口水库及白河流域为重点,构建以“两山两水”为骨架,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为斑块,以老灌河、淇河、湍河、唐河、淮河支流及重要交通干道等为生态廊道,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廊道畅通、斑块稳定的区域网络化生态安全保障格局。 加强生态管护,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增强水源涵养功 30 能,保护生物多样性。 实施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和长防林、天然林保护、水源涵养林、农田防护林建设等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建立生态工程实验室、林产品质量监测 中心、林木种质资源库及采穗圃基地,选择性地搞好岗丘、平原地带高效生态经济林建设。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严控污染性企业,从严审批旅游等建设项目,控制各类开发建设,打造生态屏障,确保渠首水源地水质安全。 农业主产区。 包括全市基本农田、宜农岗丘地、坡度在 15 度以下的山地和非饮用水源区,承担着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是加强耕地保护,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集中打造 800 万亩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粮田。 二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支持建设一批特色中药材种植基 地,加快发展林果畜禽、苗木花卉等特色农业,形成高效、安全、优质的生态农业体系。 三是形成一批高效生态农业基地,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方向转变,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标准化和优质化水平。 核心引领区。 以南阳中心城区为重点,提高城市综合服务、产业引领和人口集聚能力,强化核心地位,发挥对全市发展的组织带动作用,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影响力。 突出产城融合、空间集约、山水特色彰显和历史文脉传承,构建“白河居中、两岸繁荣、三城联动、组团发展”的格局。 “白河居中”即加强白河生态治理和滨 31 水景观建设,建成 中心城区的重要生态廊道和城市景观带。 “两岸繁荣”即加快白河南岸开发建设进程,促进北岸要素和功能跨河拓展,促进南北两岸共同发展。 “三城联动”即在加快白河以北老城区改造提升、强化老城区现代商贸城;培育白河以南以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兴工业城;东部以总部经济及水系、绿地、林网等生态景观建设相结合的“智慧田园城”,促进三城分工协作与联动发展。 “组团发展”即重点推动南阳国家高新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