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设置基本基本标准内容摘要:

学 分 考 试 考 查 总 学 时 理 论 实 践 第 Ⅰ 学年 第 Ⅱ 学年 第 Ⅲ学年 1学期 2 学期 3学期 4 学期 学期 8/9 周 19周 19周 18周 1 周 40 周 每 周 学 时 数 公共基础课 1 军事教育 2 60 10 50 30/ 模 拟 实 习 毕业实2 概论 4 76 76 2 2 3 基础 3 1 54 54 3 4 形势与政策 1 1234 64 64 1 1 1 1 5 体育 4 72 10 62 2 2 6 英语 9 2 1 160 80 80 5 4 7 计算机应用基础 5 2 1 91 46 45 3 4/ 8 医用化学 5 1 85 57 28 5 9 医用电子学 2 2 38 28 10 2 10 医学心理学 2 3 38 38 2 习: 临床检验10 周; 生化检验10 周; 微生物检验 10 周; 免疫检验8 周; 血库 2周 小计 35 678 453 225 专 业 基 础 课 11 分析化学 4 2 76 46 30 4 12 人体结构学 6 1 102 60 42 6 13 生物化学 2 2 38 28 10 2 14 生理学 2 2 38 30 8 2 15 病理学 4 2 76 56 20 4 16 药理学 2 2 36 28 8 /4 17 医学统计学 2 3 38 28 10 2 小计 22 404 276 128 专 业课 18 临床医学概论(含诊断学) 6 3 114 74 40 6 19 寄生虫及检验技术 2 3 38 24 14 2 20 免疫学及检验技术 4 3 76 40 36 4 21 微生物及检验技术 6 4 108 48 60 6 22 临床检验基础 6 4 108 50 58 6 23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 5 4 90 40 50 5 24 血液学及检验技术 4 4 72 36 36 4 25 预防医学 2 3 38 20 18 2 26 临床检验仪器 2 3 38 20 18 2 27 临床实验室管理学 2 3 38 30 8 2 小计 39 720 382 338 毕业实习 67 1200 1200 30 总学时合计 163 3002 1121 1891 28 毕业考试 微生物学与检验技术 临床检验基础 周学时 25 25 25 24 28 30 必修课 每学期开课门次 33 7 10 10 6 考试门次 14 3 4 3 4 考查门次 19 4 6 7 2 选修课 1 就业指导 2 36 2 卫生政策与法规 2 36 3 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 2 36 4 医学遗传学 2 36 5 医学文献检索 2 36 6 电镜技术 2 36 7 检验信息学 2 36 8 专业英语 2 36 9 输血与输血技术 2 36 10 检验与临床 2 36 11 学会学习 2 36 12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2 36 13 病理检验技术 2 36 14 卫生检验技术 2 36 15 医学伦理学 2 36 16 人际沟通 2 36 17 分子生物学 2 36 18 阅读与鉴赏 2 36 19 演讲与口才 2 36 20 美术与摄影 2 36 合计 28 504 注: 1.第一学期前两周为军事教育,学时未记入课内总学时。 2.概论全称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基础全称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选修课内容、学时及学分各校也可根据本校具体情况而定。 (七)必要说明 1.各门课程按教学计划进行成绩考核; 2.专业课开设实验课程课时数达该课程总时数 1/3 以上的,必须有实验考核成绩; 3.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验课、医院见习课及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时数比例不少于1: 1; 4.各校可根据本地区实际,开设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如 病理检验,卫生检验等。 三、师资队伍 (一)教学组织 1.设置检验专业学科(或系),下设临床检验与血液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含寄生虫)等教研室及实验中心; 2.专业学科(系)主任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和较高教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及管理水平; 3.教研室主任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和一定教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及管理水平。 (二)专业带头人 1.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教书育人。 热爱科学和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 2.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 具 “双师 素质 ”,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3.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水平高,教学质量好; 4.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学术思想活跃,掌握本学科前沿学术动向,富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5.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能够带领本专业、学科全体成员共同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完成专业学科建设任务。 (三)理论课教师 1.专业教师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硕士以上学历应占本专业青年教师( 40 周岁以下) 20%;均具有高等学校教师任职资格; 2.专业课教师中,从临床、医疗卫生服 务一线聘请的兼职教师不少于 15%; 3.专业课教师数与本专业在校学生数(含毕业实习生)之比为 1: 16; 4.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每门至少有 2 名以上教师,并有 1 名以上主讲教师; 5.专业教师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者不低于 60%,副高以上职称者不低于 20%; 6.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双师素质 ”教师比例达到 50%。 专业课教师五年中应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的临床或专业实践时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