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工作手册内容摘要:

预保科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在确认之前不得通知受害者。 ( 2)负责职业暴露血液检测工作。 (科主任、护士长) ( 1)做好本科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工作,根据标准预防原则结合本科室实际工作需要,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认真落实标准预防措施。 ( 2)负责本科工作人员 职业暴露预防知识的培训和实施指导,正确掌握职业暴露后预防技术。 ( 3)指导、协助科室职业暴露人员伤口局部处理,确认暴露源。 如为可疑 HIV 职业暴露应立即电话通知预保科及感控科,及时组织进行职业暴露风险评估,以便及时预防用药。 (三)职业暴露危险评估及报告: 科室感染管理小组负责人(科主任或护士长)首先进行职业暴露级别初步评估。 当事人疑 HIV 职业暴露,由职业暴露处理小组组长上报分管院长,并组织专家及时评估暴露级别,确定是否需预防性应急用药。 使用预防性用药需本人签字同意。 (四) 职业暴露的随访: 随访与追踪 :预防保健科负责督促职业暴露当事人按时进行疫苗接种和化验,并追踪化验结果,( HIV 职业暴露由预保科专人负责追踪随访,确认化验结果和服用药物),当事人需密切配合进行定期监测随访。 注意保密: 医院和有关知情人应为职业暴露当事人进行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当事人的情况。 心理咨询 :在职业暴露处理过程中,医务科、预防保健科、感控科可为职业暴露者提供相应的咨询,必要时请心理医师帮助减轻其紧张心理,稳定情绪。 九、产科医护人员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 在处理血液污染物品及进行大量血源性操作时应戴双层手套。 在接生时为防止接触羊水、血液,最好穿一次性防水塑料围裙、胶雨 鞋、戴胶袖套防止血源性感染的传播。 严格洗手及手消毒,在进行无菌操作前要认真洗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后要认真洗手及消毒,严格洗手是预防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可避免病人之间交叉感染,同时可防止传染性疾病传播给医护人员。 在为产妇进行腹部、会阴备皮时,正确使用剃毛刀架,预防刀片割伤,操作过程传递剪刀、缝合针以及用手引导下作会阴伤口缝合时,要避免被缝合针刺伤,病人用过的 针头、刀片、缝合针均应由操作者负责处理,放入专用耐刺容器中,减少针刺机会。 尽量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如产包、注射器、手套、导尿管等物品,对再次使用的医疗器械必须用 1500mg/L 强力消毒液浸泡 30 分钟后,再用流动水清洗。 烘干备用,病人用过的纱布、辅料按医疗废物处理,禁止回收重复使用。 加强医护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知识的学习,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必要时作免疫接种。 十、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加强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实行标准防护隔离原则,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 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对病人和医务人员均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为有效隔绝皮肤与病人体液、血液及病原微生物的直接接触,医务人员手的防护极为重要,工 作人员在进行治疗操作时应戴手套,并在下一位病人治疗前更换手套,操作后脱掉手套、肥皂洗手。 必要时可用手消剂,常用的有5000mg/L 碘伏溶液或 75%乙醇溶液。 发生锐气刺伤立即清洗、消毒,必要时包扎。 治疗时工作人员应戴口罩、帽子、眼罩,预防感染性气溶胶吸入和污染。 口腔诊室要保持清洁, 每个工作日结束后用紫外线照射 1 小时,并保持通风良好。 操作台在每位病人用后用 5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综合治疗椅表面及在治疗过程中被血液、唾液或其他分泌物污染的工作台,在治疗结束后用 50010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 十一、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或进行清洁、消毒工作时,应严格执 行护理操作规程和护理工作制度,避免发生职业暴露。 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采取最基本的防护措施, 穿工作服和 工作鞋,戴口罩、帽子,洗手。 以下情况应戴手套,脱去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 接触患者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 清理传染性患者用过的物品及进行清洁消毒时。 当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当 穿隔离衣,戴眼罩、面罩,穿鞋套等,以防感染。 在护理传染性疾病患者时, 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 隔离和防护措施,必要时采取双向防护。 及时清理被污染的被服及各种污染物, 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及微 生物传播。 及时处理被污染的医疗用品及设备, 重复使用的医疗 仪器设备 应进行清洁消毒。 正确处理医用垃圾,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若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并及时上报,按 照医院规定进行相应的身体检查和预防治疗。 十二、医院放射工作人员职业防护措施 工作时尽量缩短接触射 线 的时间以减少危害,定期脱离放射环境以减少射 线 的照射及积蓄。 改善工作环境,减少与射 线 管焦点或散射体的距离来减少其受照剂量。 对病人进行 X 光透视、照片或介入操作时,应穿戴铅橡胶防护衣,佩戴防护用品铅围裙、专用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 在不影响正常操 作的条件下,使 身体尽量远离 X 射 线 管,避开有用 线 束的直射 线。 对患者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在保证诊断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照射时间,并用铅胶板屏蔽非检查部位。 加强通风换气,消除机房内有害物质: 除保持良好通风外,设机械通风,保持每天换气 4~ 6 次。 剂量计佩戴要求:对于比较均匀的辐射场,当辐射主要来自前方时,剂量计应佩戴在人体躯干前方中部位置,一般在左胸前;当辐射主要来自人体背面时,剂量计应佩戴在背部中间。 对于工作中穿戴铅围裙的场合,通常应佩戴在铅围裙里面躯干上。 当受照剂量可能相当大时,还需在围裙外衣领上另配一个剂量计。 工作人员上岗需佩戴个人剂量计接受放射防护监测,同时,有责任协助防护人员对其工作场所和个人进行放射性监测。 按有关规定每年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46 次,每次佩戴个人剂量计23 个月。 个人剂量计的测读周期最长不得超过 3 个月。 佩戴周期结束时,由预防保健科处通知各科室防护责任人将剂量计收集上缴,统一寄回监测机构检测并校准。 丢失个人剂量计者,按剂量计实际价格,由个人赔付。 十三、 手术室职业防护措施 1. 生物因素的防护 ( 1) 择期手术常规检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标志物,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 、分泌物时须戴手套,实行标准防护。 参加感染手术戴双层手套,护目镜等。 ( 2) 规范传递器械,一旦损伤,须立即脱去手套,挤出伤口周围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流动水反复冲洗,用 75%酒精或 5%碘伏消毒,包扎伤口,注射免疫球蛋白,进行报告登记,跟踪监测。 ( 3)阳性手术安排在固定手术间,门口悬挂隔离标志,谢绝参观。 尽可能地使用一次性物品,术后一次性敷料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密封,贴上感染类型标签,由专业机构进行处理。 布类敷料和器械严格按消毒隔离原则处理。 2.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 1) 甲醛使用后尽快关闭瓶盖,缩 短掀盖时间。 操作前后洗手,浸泡标本时戴手套,标本袋严格密闭。 环氧乙烷消毒的物品需要解析两个星期以上才能使用。 ( 2) 废气的防护:每次手术开始前常规检查废 气排放系统性能是否完好,处于妊娠期的职工尽量减少或不吸入废气。 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 1) 噪音的防护 : 对科室所有的仪器和设备做到周期性检查与维修,定人定期检查,添加润滑剂等。 可通过安装橡皮垫以降低床、椅、器械车震动时产生的噪音。 调节院内通讯系统的音量以减少干扰。 对手术室的地面、天花板、墙壁采用隔音材料,洗手间和无菌区间设置隔音装置。 手术过程中不谈论与手 术无关的事。 ( 2) 放射线的防护 : 需 X 线,在有防射线穿透的手术间,手术室外的辐射量< 3ug/人,准备铅衣、铅屏风、甲状腺和会阴防护罩,必要时铅手套、眼罩、面罩,手术间门口挂上“放射 线”的标牌。 计划 生育期间和孕妇避免接触射线。 术中激光柄使用完后末端应放在湿布巾上,防热灼伤。 激光使用过程中所有发光的表面均应遮挡。 4. 生理、心理的防护 合理安排工作、保持身心健康,尽量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注意工作姿势,避免身心劳累,减少无效劳动。 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提取重物和搬运患者的技巧。 正确操作各种仪器 设备。 穿弹力袜,保证睡眠时间。 养成良好的早餐习惯。 十四、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进入工作区域要按规定更衣、更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