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式教学就是一种知识的复制或再现,注重的是结果即知识的掌握;而对话式教学所进行的是知识结构或称符号世界的不断重构和更新,注重的是过程即知识的生成。 从解释学角度来思考,可以把 “ 对话 ” 式教学看成是从对话者各自的理解结构出发而达成的一种视界融合。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1. 对话的主要类型 ( 1) “ 人与文本的对话 ” ( 2) “ 师生对话 ” ( 3) “ 自我对话 ”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 1) “ 人与文本的对话 ” “人与文本的对话 ” 包括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这是一种意义阐释性对话;是对文本的理解与阐释;它是教学中师生对话的前提之一。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文本向读者开放自己、表达意义、读者解读意义、反思自身。 在不断的阐释与被阐释中,文本以其自身独特的内涵不断的验证,丰富读者的认识。 当我们对文本有所误解时,通过后来的人生历练或与文本的反复对话,文本会告诉我们:不,前面你理解错了。 作品可以常读常新正是由于读者与文本之间无尽的对话产生的。 所以,文本与师生之间的对话在使文本意义丰富化、不断超越文本自身意义的同时,人完成了对自身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意义追求与意义超越。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 2) “ 师生对话 ” “师生对话 ” 包括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这是一种实践性对话 ,是在人与文本对话和个体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合作性 、 建设性意义生成过程。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① 对话的前提 对话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 “ 弗莱雷指出 , 只有建立在平等 、 爱 、 谦恭 、 相信他人的基础上 , 对话才是一种双方平等的关系。 如果缺少爱 、 缺少谦恭 、 不相信人就不会产生信任。 如果没有信息 , 也就失去了对话的条件。 信任会使对话双方更加感到在讨论世界的问题中他们是同伴。 ”当然 , 对话还需要理解和宽容作为基础 ,需要对知识客体的一种持久的好奇心等。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② 对话目标的确定 教育总是要达到一定的目标。 对话本身既是目标也是途径。 在对话者之间 、 在对话的过程中 , 各种经验 、 各种思维交流 、汇集 、 碰撞 、 协调 , 对话的目标产生了。 这些目标会随着对话而不断的调整;它们是流动的 、 动态的。 但这些目标又指向共同的方向 ——完善人 、 发展人。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③ 对话的展开与深入 如果学生不能把生活阅历转化成知识,并且把早已获得的知识用做发现新知识的过程,他们就根本不可能积极地参与到作为学习和认知过程的对话之中来。 对话是有差异基础上的求同。 在了解差异的同时,还要了解差异产生的深层原因,从而寻找策略消除差异,达成共识。 当然共识之中个体仍然具有自己的内在判断。 对话的过程是经验基础上的意义构建,是不断离散又聚合的推进式过程。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 3) “ 自我对话 ” “自我对话 ” 是一种反思性对话 , 是个体对自身内在经验和外在世界的反思。 在反思 、咀嚼 、 回味中 , 个体认识世界 、 认识自我从而确认存在 、 生成意义。 自我对话在通常意义上是指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的对话;也就是自我对过去所沉积的经验 、 历史 、思想等的反思性理解。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2. 对话的意义生成 ( 1) 对话本身的意义 对话的过程就是思想 、 真理 、 意义 、 情感潜移默化的过程 , 使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变革的过程。 “ 对话是展示意义和把握意义的过程 , 学生就在这种对话的参与中获得了教育。 因此对话并不是把某种真理 、 意义 、 态度等传递给另一方的方式和手段 , 对话过程本身 ‘ 揭示 ’ 了真理 , 它使真理 ‘ 显现 ’ 出来 , 从而通过学生的理解而接受。 ”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不是一成不变的程式 , 而是思维与情感的流动之河。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对话激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闪现出新鲜的见解;对话使人与人之间更加理解、宽容、博爱。 对话本身就是学生的思品、个性、合作精神等培养与形成的土壤。 对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和策略,对话就是教育本身。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 2)对话生成的意义 基于个体经验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 师生在对话过程中构建与生成新的属于个体的认识和属于群体的共识。 虽然存在了共识 , 个体之间仍然会存在不同的认识差异 ,因此 , 在共识的基础上 , 个体会沿着自己形成的认识 , 在今后的经历中不断发展自己的认识。 因为对话是永远不会结束的。 对话的过程是建设性的 , 对话的结果是开放性的 , 具有无限的发展张力。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3. 对话的实践误区 在实践中 , 对话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 1) 对话不是简单的问答。 一提到师生对话 ,许多人就自然而然联想到课堂上的师生问答 , 以为那就是师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