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昆明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摘要:

800- 1000米,道路红线宽为 30米、 40米和 50米;次干道间距 500- 800米,道路红线宽 30米、 20米、 16米;支路间距控制在 200- 400米之间,道路红线宽度 6- 20 米。 横断面规划 : 规划快速路采用两块板断面形式,非机动车与行人布置为同一平面共享道路空间资源;主干道以两 块板横断面为主;次干道及支路主要采用一块板 断面形式。 产业基地道路采用 13 种不同的道路横断面形式。 交叉口交通控制 : 产业基地道路交叉口采用立体交叉、信号灯管控的渠化平面交叉口、信号灯管控的平面交叉口、不设信号灯的 24 平面交叉口(无控、让行、右进右出)四种控制形式。 交叉口渠化 : 对快速路与次干道相交、主干道和主干道交叉口,主干道和次干道交叉口,部分次干道和次干道交 叉口、次干道与支路相交均进行了渠化拓宽设计。 右转转角半径 : 平面交叉口处道路缘石和红线转弯半径,主干道按 20米控制,次干道按 15米控制,支路按 10米 控制。 不同等级的道路相交,按等级高的道路 控制。 交叉口用地 : 交叉口用地范围按红线转弯半径和停车视距三角形控制。 主干道停车视距为 60米,次干道停车视距为 40米。 每个立交交叉口用地按 5~ 20 万 m2进行控制。 ②对外交通规划 轨道交通 铁路 : 铁路服务于片区长距离客货运输,设置一处铁路车站,客货运并用,占地约。 轻轨 : 轻轨线沿南北大道布设,主要承担城际之间上班上学通勤交通,轨道交通线在产业基地设置 3个站点,每个站点占地 3亩,折返站一处,占地 1311亩。 道路交通 依托昆玉高速、规划马澄高速公路、规划快速路、马澄公路、昆洛路、南北大道、南外环 路,逐步建立起连接昆明主城、玉溪、呈贡、晋宁、航空港各片区各组团便捷高效的对外通道系统。 货运站 25 铁路货运站 : 铁路客货运站并用,占地约 ,云南省电力装配基地依托该线路进行物资运输。 公路货运站 停车场的面积按每辆中型货车平均 60 平方米计算,共需货运停车场用地面积 506 亩,公路货运站结合物流中心布置。 货运线路 : 货运线路划分为分时段通行线路和正常通行线路两类。 ③ 客运场站布局规划 客运场站规模 : 公路客运站定位为二级站,占地面积 27亩。 客运场站模式 : 长途客运站采用小站房、大站场的布置形式,设置为含 长途客运、铁路交通、城市公交三大功能的 换乘枢纽。 ④ 静态交通规划 停车需求预测 : 产业基地停车需求量为 — 万个停车泊位。 停车结构 : 建筑物配建停车场比例 8085%;公共停车场比例1015%;路内停车场比例 05%。 停车场布局 配建停车场 : 公共建筑停车设施配置标准按照昆明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执行,不能将停车用地改作它用。 公共停车场 : 停车设施采用大中小停车场匹配,路上停车场、路外停车场、停车楼、地下停车库相结合,停车用 26 地较为宽松的地区主要采用地面停车型式。 产业基地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布置 8处,预留面积 183亩。 路内停车场 : 次干道与支路路宽在 10m以上,道路交通高峰饱和度低于 时,容许设置路内停车;在设置有路 外公共停车场设施的周围 200~ 300m内,原则上禁止设立路内停车场;在城市主干道上禁止设置路内停车场,在一些非机动车流量小的道路及可开辟路内停车场,路内停车场的设置尽可能地远离交叉路口, 交通量较大的道路上应避免停车左转出入,高峰时段内禁止左转;停车场布局应尽量小而分散,推荐每个停车场泊位量不大于 30 个为宜;停车场应以路上停车场为主要供应形式,不宜采用占用人行道空间的路内停车 场形式。 ⑤ 公共交通规划 轻轨交通 : 轻轨线路联系居住区与商务经贸核心区,产业基地段设置 3 处换乘站,一处折返站。 常规公共交通 线路 : 产业基地常规公交划分为干线和支线两级。 干线公交为片区主要客流集散点提供高效、直达的公交服务,依托片区主干道布设,形成“四横四纵”的布局形式。 支线公交分两类:一类为片区内部线路,充分方便居民出行;另一类为片区与城区外部联系线路,方便城区边缘的居民出行。 公交首末站 : 产业基地布置公交首末站 3 处,首末站预留用地 27 面积 25 亩。 公交保养停车场 : 产业基地设置公交保养停车场 1 处,预留用地面积 36 亩。 另外,有条件的大型首末站可兼作公交车辆夜间停靠之用,并配备相应的公交车辆低级保养功能。 公交中途停靠站 : 公交车辆中途站点设置在公共交通线路沿途所经过的住宅小区、医院、学校、大型商场等各主要客流集散点上,交叉口附近设置中途站点时,设在过交叉口 50m 以外处。 中途站点平均站距控制在 300~ 800m 之间,公交干线中途站点间距控制在550~800米之间,站点设置为港湾式停靠站;公交支线中途站点间距应适当小,并根据道路条件尽量设置为港湾式停靠站。 路段上设置停靠站点,上、下行对称的站点应 在道路平面错开,错开距离为车辆前进方向迎面 30米。 在路段上应尽量减少同向换乘距离,且不应大于 50 米,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 100米。 绿地系统结构 : 形成“以绿色生态山体为底,一核、三园、数点、多廊”的绿化网络系统。 公园绿地控制 : 整个公园系统按三个等级设置:新城中央公园—— 片区级公园 —— 邻里级公园。 沿河绿化带控制 : 滨河绿带指沿着河道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游览设施或起装饰性作用的绿化用地。 防洪功能为主的河道绿地景观为生态型绿地。 防护绿地控制 : 防护绿地包括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市政设施 28 用地周边、对 外交通两侧等绿化隔离带。 绿化隔离带:规划工业与居住用地之间至少 50 米的绿化隔离带;变电站、水厂、污水处理厂、气门站等市政公用设施与周边有影响的用地之间设置 15 米的隔离带;铁路线两侧各控制 50米的隔离带;高速公路两侧控制 50米的隔离带。 规划高压走廊绿化宽度控制如下: 500kv高压线控制 60 米, 220kv高压线控制 40 米, 110kv高压线控制 30 米。 当高压线与道路平行布置,或者几条高压线平行布置时,可以逐条减少 5 米的安全距离。 附属绿地 : 居住区绿地率不小于 40%;商业金融、交通枢纽、市政公用设施绿 地率不小于 15%;机关团体、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等单位绿地率不小于 35%,属于旧城改建的上述项目,绿地率可以降低 5 个百分点;工业和仓储绿地率不小于20%,研发和高科技单位不小于 35%。 小游园、绿带不小于 85%。 各地块绿地率应大于等于分图则中关于绿地率的规定值。 绿地指标 : 规划绿地面积 ,占建设用地的 %。 其中公共绿地 公顷。 第 51条 . 水系布局 规划区内水系形成“纵横河道 +景观节点”的水系体系,形成发育良好,尊重自然的景观与防洪相结合的完整 的水系系统: 泄洪河道:由东向西,最终流入滇池的梁王河、哨山河、南冲河。 以满足排洪、泄洪为主,辅以生态型及自然化的景观塑造为主 29 的河道。 景观河道:为 5条新开河道,联系防洪河道与中心公园,以城市型景观为主的人工化河道,具有分洪的功能,主要为人提供游憩、观赏、漫步的河道。 景观节点:保留化城塘、红塘、左卫塘、南冲塘、大营塘等池塘作为景观公园和湿地公园。 红塘、左卫塘合并作为产业基地内部的中心公园,作为整个片区的水景观核心。 水体功能定位 : 产业基地水系各水体功能分别具有城市后备水源、行洪蓄洪、生态调节和保育、景观游 憩等功能,不同水体在一种核心功能之外兼有多种功能。 景观构架 : 规划通过标志建筑、公园广场等节点,景观道路、景观轴线等线型景观,以及现代中心风貌区、新型生活风貌区、现代生产风貌区、新型商务风貌区和生态创新风貌区五大各功能区的不同建筑景观共同创造“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城市景观构架。 景观道路控制 : 规划景观道路有马澄公路城区段、昆洛公路城区段、公园北路、南北大道、南外环路和连接晋宁和 呈贡的快速路。 景观路街道景观要求分别进行整体设计,沿街界面有韵律感,建筑风格、体量、色彩协调,建筑个性不宜过 分张扬,路灯、电话亭、售报亭、指示牌、垃圾桶设计必须考虑整体景观效果,在选材、色彩、风格上要求协调统一。 30 建筑小品、围墙及市政设施控制 居住区一律不得采用实体围墙,应达到透绿、透景的要求。 围墙高度一般不超过 米,宜采用金属栏杆镂空形式,其实心底座高度低于 ,围墙基础不出红线,其中沿公共道路围墙外边线后退地界限 米,沿相邻单位围墙中心线与地界线一致。 小品雕塑:应成为公共空间环境的点缀,尺度不宜过大,一般设于沿街人行道及休闲场所,设计应根据不同的空间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法与风格,以营造出丰富、 活泼的城市气氛。 休息凳椅:设于沿街人行道及休闲场所,在主要商业街统一设置,总体要求精致、大方。 地面铺装:根据不同性质道路、场地确定地面铺装的形式、造型、色彩,商业文化区着重体现喧闹、热烈的气氛,可选用动感较强的铺装造型,色彩以暖色为主;行政办公区宜选用偏冷色调且较稳重的铺装,烘托严肃、宁静的气氛;居住区则重点突出安逸、休闲、宁静的生活氛围。 公共厕所:一般结合社区共建、加油站、加气站、公交首末站设置,重要景观道路两侧的公厕应结合公建设置。 独立设置的公厕体量不宜过大,应避开重要的景观视线。 垃圾箱:设于广 场、绿地、坐椅等休闲场所,其外观要求简洁、大方,色彩统一。 电话亭:设于沿街人行道及公共场所。 要求造型新颖,与周边建筑相协调。 31 标志牌、提示板:交通图与海报、广告相结合,设于主要路段节点处,要求简洁、醒目,尺度适中。 小商亭:如报亭、花亭、阅报廊等,设于广场、公园等休闲场所,造型新颖、活泼,丰富街道景观。 广告:必须以不影响建筑立面、保持道路通行安全为前提,造型应健康、优美、选材精致,但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为街道景观画龙点睛。 教育文化设施、行政机关用地范围内不得设置商业性广告。 所有市政设施如变电站、泵 房、厕所、垃圾站等,不得置于建筑正立面,并且远离开放空间、大道、人行道和繁忙地段。 本次竖向规划在充分考虑片区竖向现状及竖向规划控制条件的基础上,本着在满足城市排水要求、确保城市道路交通满足最大、最小纵坡相关规范,道路竖向线型力求平坦、流畅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形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山水城市景观,尽可能减少土石方,节约投资。 达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 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路网及用地功能布局相关规划内容,结合规划区范围内现状开发建设情况和开发时序,通过对现状高程及坡度分析, 将整个产业基地路网分为四个区域进行竖向规划。 公园南路以北,化林路以西区域规划道路最高点位于东大道与北新路交叉口东侧,规划标高 ,最低点位于公园南路与昆 32 洛路交叉口,规划标高 ,规划道路最大纵坡 %,最小纵坡 %。 东大道以北,化林路以东区域规划道路最高点位于公园北路与马澄路交叉口,规划标高 ,最低点位于化林路与规划 29号路交叉口,规划标高 ,规划道路最大纵坡 6%,最小纵坡%。 公园南路以南,南北大道以西区域规划道路最高点位于东外环与南外环交叉 口,规划标高 ,最低点位于该片区西南侧规划污水厂北侧规划 51 号路,规划标高 ,规划道路最大纵坡%,最小纵坡 %。 东大道以南,规划铁路以东区域规划道路最高点位于该片区东南侧山体规划道路,规划标高 ,最低点位于该片区西侧公园南路延伸段,规划标高 ,规划道路最大纵坡 6%,最小纵坡 %。 本次用地竖向规划将产业基地内地块分为平坡式场地、台阶式场地及混合式场地三类进行用地竖向控制。 根据规划范围内现状高程及坡度分析,现状坡度在 10 度以下区域规划用地 为平坡式场地,现状坡度在 10以上区域,结合规划用地布局,场地竖向规划采用台阶式或混合式场地。 ① 给水工程规划 规划用水量 : 规划区规划末期最高日需水量约为 33 104m3,其中包含横冲水库周边用地需水量。 水源规划 : 规划区近期供水水源为大河、柴河水库,取水点为大河、柴河水库原水输水管( DN1200)马金铺段,取水量为 104m3/d。 远期供水水源为大河、柴河水库及呈贡给水管网(清水海引水),其中大河、柴河水库供给量为 104m3/d,呈贡给水管网输送 104m3/d。 供水设施规划 : 远期扩建目前已建设的给水厂,占地 公顷,处理能力达到 104m3/d。 管网规划 : 供水主干管依托南北大道、北新路、白云路等主干道、次干道形成环状管网,通过南北大道与呈贡给水管网连接,形成整个给水系统。 管道布置根据不同道路断面情况单双侧布置于道路上, 30米以上道路双侧布置。 给水管道流速应控制在 —,路段上管顶覆土厚度不小于。 水质及水压 : 水质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执行,并参照《企业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执行。 水压能够满足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及消防用水的需要。 铁路线以西片区最小服务水头为 28mH2O;铁路线以东山地片区最小服务水头为12mH2O。 ② 污水工程规划 排水体制 : 规划区内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 污水量预测 : 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