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发展战略研究(评审稿)内容摘要:

新城城区与产业化基地的高度融合。 (二 )战略 定位 : 一基地、三 大核心区 从总体上看, 临港海洋高新技术 产业化基地要 按照 “特色产业、特色园区、特定政策、特殊管 理服务” 的思路, 适应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全球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 , 立足于上海“以海兴市”战略 ,承担起提升上海科技创新能力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南汇先进制造业功能 的 重要职责 , 与已经形成高科技产业化框架的浦东张江 、杨浦科技园、紫竹科技园区等创新载体形成 错位 和 互补 ,形成产业特色和凸 16 现行业优势 ,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 具体来说, 要坚持“ 规划 先导、创新 带动 、 集群 发展、国际合作、服务集聚、统筹兼顾”原则,以培育本土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科技源泉为职责,以整个上海海洋科研资源为依托,以上海乃至国内产业部门的需求为导向,以国家级 海洋高精尖技术的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为主体功能,以研发创新和共性技术为开发重点,以智力型经济为特色,融合引进研发、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二次创新等功能,集“产、学、研”于一体,形成优质创新资源高度集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创新链条强大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上海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成为推动上海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性项目和载体 , 带动全市乃至全国 海洋科技 创新能力的提升,增强上海以及国内 海洋经济 的国际竞争力。 —— “海洋 南汇 ” 科技创新 实践 基地。 目前,在上海的创新载体中, 浦东张江以信息、生物医药等为主体 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体系框架 ,紫竹则将以新能源技术和产业为重点,兼顾航天航空、新材料、船舶制造与机电装备、可再生能源、微电子和芯片设计、系统生物医学技术等产业技术 ,成为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载体。 “海洋南汇”是 充分发挥 南汇区 临海资源和 区位 优势的客观要求,海洋产业应是南汇区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 而 临港海洋高新技术 产业化基地要 承载起这一战略使命,要聚焦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研发 、中试 和孵化,凸现南汇的海洋科技发展特 色,增强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 基因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技术领域,构筑上海海洋产学研一体化科技 创新体系, 成为未来“海洋南汇”重要实践区。 17 —— 上海 “数字海洋” 功能 示范区。 利用临港新城作为海底国际光缆主要登陆点的有利条件, 临港海洋高新技术 产业化基地要加快“数字海洋”示范区建设,围绕“数字海洋”信息技术,搭建由海洋信息处理、深海观测、海面检测、遥感遥测 等海洋信息采集系统,提高对自然灾害、海洋资源调查、海上事故检测等预警和控制能力 ,并加快 发展海洋信息咨询业,提供海上通信、海上定位、海洋资料及情报管理等海洋信息服务业,推进“智能临港” 的 建设步伐。 —— “海洋 文化 ” 教育 展示实践区。 临港海洋高新技术 产业化基地 要 充分利用临港新城海洋文化资源优势,依托临港新城航海博物馆等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化基地成为整个新城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育实践区。 其中,要以上海海事大学和海洋大学为基础,吸引国内外海洋教育科研机构和院校集聚,增强海洋教育培训功能,并实现研发、中试、孵化等功能延伸。 同时 ,通过规划建造 小体的 海洋文化主题 公园等相关功能设施 , 发展海洋文化创意 、展示交易 、海洋文化旅游、会务论坛产业等相关 产业 ,并在产业化基地延伸出海洋科技实践体验等功能,增强参与性 , 丰富和完善区域海洋文化内涵。 —— 上海 国际航运中心 功能辅助区。 结合洋山 深水港开发建设以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功能完善要求, 临港海洋高新技术 产业化基地要引进国内外航运领域的研究力量,提供海、港、桥、城等动态维护、港航运营管理技术、码头航道建设技术、港口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等航运相关服务。 同时,通过对海岸带环境、近海资源以及环境演变规律等领域研究,服务于海岸带资源保护性开发,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18 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发挥产业化基地紧临保税港区的区位优势,增强产业化基地资源的开放性 ,通过营造优良的整体环境,发展现代物流、国际贸易、保税展示、航运信息等航运服务业,形成航运“总部经济”,推动 产业联动 ,为洋山港提供商务综合配套服务。 (三) 功能 内涵: 八大功能 在功能 内涵 上, 临港海洋高新技术 产业化基地 必须加快集聚创新资源,通过 国内外 研发机构、教育科研 机构 、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平台等技术创新服务机构以及公共社区的联动发展,争取在上海 临港新城形成一条 规模化研发创新地带 , 不断充实和完善其功能。 1. 研发创新 和 辐射 功能 依托上海 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 等高等院校 ,整合上海的高校及科研资源 ,集聚本土型研发机构、上海以及国内大型国有企业研发机构、以及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搭建 海洋 产业技术研究平台,形成融合原始创新、集成 创新、引进创新、引进消化吸收以后再创新等于一体的研发创新 、中试、成果转化等相关 功能 ,并拥有如“工厂实验室”、“小体工厂”等中小规模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制造功能。 同时,通过加快海洋创新技术和创新知识的扩散和应用,推动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突破,加速全市、长三角乃至全国部分产业领域的技术变革和科研进步,增强我国在这些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2. 海洋资源整合 功能 要针对上海海洋科研资源丰富但布局分散的特点,通过 临港海洋高新技术 产业化基地这一开放性功能平台建设,创新产学研合作体 19 制,加快集聚并有效整合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 海洋研发和制造资源,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之一,推动上海海洋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和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载体。 3. 科技 创业孵化功能 突破“产学研”结合的瓶颈,释放高校雄厚的科研基础理论资源,以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导,推动应用性研究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 建立规模化的 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基地和国家级的大学生创业基地,吸引全国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英才,携带研究的科研成果来 临港海洋高新技术 产业化基地 进行转化和产业化。 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革命,加强上海乃至中国的 海洋 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 4. 创新人才培养功能 发挥产 业与高校结合的优势 ,以应用性研究为重点 ,推动理论知识向科技成果转化,满足 海洋 产业界和研发机构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的 海洋专业 人才高地。 5. 技术创新服务功能 依托 临港海洋高新技术 产业化基地 的基础设施 建设 ,通过创建各类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加强公共实验室、项目中介、技术融资、科技咨询、人才交流等专业服务,最大限度降低创新项目的创新成本,同时优化、活跃园区创业者、科学家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形成 临港海洋高新技术 产业化基地 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能力。 6. 科技信息和文化服务 功能 结合 南汇“数字海洋”示范区 建设 ,发展海洋信息收集、检测监 20 测、信息处理等相关功能,提升海洋信息咨询服务能力,为上海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产业进步等 提供 支撑。 同时,以海洋科技创新、海洋信息等功能为基础, 发展海洋文化创意、展示交易、海洋文化旅游、会务论坛产业等 功能,使之成为临港新城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南汇 海洋科技实践体验 基地。 7. 风险投资集聚 功能 从 硅谷、 剑桥、筑波、 新竹和班加罗尔 等 国际著名科技园区 来看,风险投资 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临港海洋高新技术 产业化基地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海洋科技 创 新 还需要大量的 风投企业 ,为未来海洋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提供资金和管理等方面扶持。 8. 区域经济带动功能 发挥 临港 新城整体的先进制造业活力,凸现海洋 科技研发、教育培训、创业孵化等功能 ,为洋山深水港建设提供技术、商务等综合配套服务 ,将有力地带动 南汇 区域经济的发展,真正实现校区、园区和社区的三区联动发展 ,成为南汇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四) 产业 导向 : “ 新三篇 ” 引领 结合国家、上海和南汇相关海洋产业发展规划要求, 临港海洋高新技术 产业化基地要瞄准国际海洋高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制高点,体现我国谋取 21 世纪海洋经济 主动权的国家战略, 以 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工程装备研发、海洋综合信息服务等 海洋 产业 “新三篇” 为重点 ,引领上海海洋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 1. 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 21 相对传统的渔业、养殖等海洋第一产业, 临港海洋高新技术 产业化基地对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将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海水综合利用 ,其中包括 海水淡化 、海水 综合利用 、 淡化设备技 术 等 研发, 提高海水淡化副产品的 利用水平。 二是海洋生物 和基因 工程 , 开展生物活性筛选 ,寻找、 发现新药或新药先导化合物,解决海洋生 物药源以及生物资源的可再生性利用问题,加强医用海洋动植物的培育, 综合开 发利用海藻保健品和活性物质 ,研发 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药物,建立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和海洋生物资源中心、样品库,争取国家海洋基因库项目。 三是海洋新能源开发利用 , 开 展海洋风力发电的技术研发和制定相关 技术规范,打造全国重要的海洋风力发电基地。 加强对 海浪能、 潮汐能等其他海洋新型能源的研究。 2. 海洋工程设备研发 以发展海洋检测监测技术、深海探测技术、海洋电子导航设备技术重点,拓展 海洋油气开发工程设备 制造技术、 深海矿物资源勘探和开发装备建造技术、深海试验装备建造技术、智能深潜与作业技术、海底工程设备 技术、 水下综合信息 技术 , 以及深远海通信、定位、探测、开采等配套关键技术研发 , 配合搭建 军民共性技术研发机构和相互转移公共服务平台, 发展 海底管线检测 、 维修装置智能综合操纵和动力定位 技术,发展海底管线铺设、检测和修复技术,研制海底作业机器人,提高海底 管道钢材 、光缆和电缆制造的国产化水平。 3. 海洋综合信息服务 以航运综合信息服务、海洋安全信息、海洋技术信息 服务 等为核 22 心 , 建设海洋立体观测系统、海洋基础数据共享平台、海岸带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技术、海洋原始信息采集体系、海洋地理信息应用平台、海洋信息化基础网络等, 实现海洋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 化、智能化、可视化 ,搭建海洋 信息网络 和 公用信息平台, 成为 上海海洋数据交换和应用中心 , 推动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和优化整合。 4. 其他关联产业 除了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新三篇”之外, 临港海洋高新技术 产业化基地可发展以下关联产业。 一是国际航运服务业。 利用区域综合发展环境优美、毗邻洋山深水港等综合优势,适当 培育 高附加值的航运交易、航运咨询 、船舶租赁 、 航运金融 、 海事服务 等衍生服务业,打造国际航运与海洋科技产业的“总部经济”。 二是滨海旅游、会展和文化产业 , 发展海洋 主题公园游乐、文化娱乐、海上观光、会展节庆、海洋科普旅游 ,研究发展 新型体验式旅游, 举办国际海洋文化节、国际海洋论坛、国际 海洋美食节、 海洋体育产品博览会、海洋工艺品博览会 等 高规格的 大型 海洋节庆和会展活动 , 设 立 海洋 文化传媒产品交易、服务平台 , 打造上海海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三是海洋观光养殖以及其他相关产业 , 利用海洋生物资源,进行 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现代海洋观光养殖等产业,完善区域产业功能体系。 (五) 发展目标 在总体目标上, 临港海洋高新技术 产业化基地要 以国家海洋科技产业发展战略、上海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南汇区 海洋事业发展 “ 十一五”规划 为指导,以海洋科技研发、孵化和科技成果 转化为核心, 23 充分依托地处临港新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区的区位优势, 力争成为引领上海、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接轨世界的集海洋科技研发、海洋设备制造、海洋服务和海洋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