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知识创造(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識有價值的貢獻。 企業必須善用個人層次的知識,並將此知識基礎擴大、累積,形成組織知識。 知識螺旋理論(野中, 1995) 組織扮演「觸媒」的角色,使員工知識能藉由「知識環境的設計、知識策略的制定」而轉化為組織知識。 組織知道經由員工之間的共享、不斷運用,可融入每個人的心智模式中,再轉化成為個人層次的知識。 員工個人知識 組織知識 知識轉化的場域(野中, 1995) 知識的創造取決於不同模式的輪替,而這些輪替則導因於四種不同的知識轉化場域: 1. 共同化 /社會化與創作之場 • 個人會透過觀察、模仿與練習去學習別人的隱性知識,重視的是人際間的交流、關懷、愛、信任與責任。 2. 外化、表達與互動之場 • 由於內隱知識很難傳達,所以需要使用隱喻、類比、假設塑方式,來直覺地瞭解某一件事。 知識轉化的場域(野中, 1995 3. 組合化與虛擬之場 • 人們把顯性知識的各個片段,整合為一個新的整體知識,虛擬空間的互動在此能夠取代真實空間的互動。 4. 內化與演練之場 • 當組織中能分享顯性知識時,其他員工也開始內化這些知識。 知識創造的螺旋(野中、竹內) 知識創造的基礎在於內隱知識和外顯知識的交互轉換。 提供個人內隱知識是所有人的責任。 組織應建立知識網路,讓內隱知識可經由該「實務社群」轉化為共享的外顯知識,再藉由這些外顯知識創造個人的內隱知識。 組織和個人的互動將擴大形成知識的提升,這個擴大的過程以螺旋狀呈現,又稱「知識創造螺旋。知识管理-知识创造(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