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u管理制度内容摘要:

异物进入泵中。 十、除颤仪 (一) 除颤仪的使用 根据患者适应证选择同步除颤或非同步除颤,并根据不同的机型,选择 能量。 体外除颤使用导电膏,以使电极板与皮肤有良好的接触,除颤时严禁使用酒精,以免造成患者灼伤。 除颤操作 时应使电极板与皮肤充分接触并施以一定的压力,确保接触良好,俩电极板间距大于 10cm。 避开溃烂和伤口部位。 避开内置式起搏器部位。 尽量避免高氧环境。 每次使用后彻底清洁导连线、电极板及屏幕,并及时对机内蓄电池进行充电。 认真执行仪器交接班制度,保证仪器整洁、干燥、完整、用物齐全,仪器上不得放置其他物品。 每日开机测试仪器性能,并打印出报告,保持备用状态,如有异常,及时通 知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处理。 工程技术人员定期进行预防性维修。 (二)除颤仪的管理及保养 CCU 设专人管理,保证除颤仪的正常使用。 除颤仪应放置在固定位置,便于清点与使用并妥善保管好仪器使用说明书。 定期对除颤仪的各项检测指标进行稳定性测试并保存好合格记录。 除颤仪出现故障时应及时与维修人员联系进行检修并保存好维修记录。 设有监护仪的使用、保养、维修及消毒记录。 制定对护士进行除颤仪的使用等相关技能、知识培训的计划并保存实施及考核记录。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CCU仪器的保养 和维护制度 一、电源的要求: 220V 交流电, 50HZ,接稳压电源。 为保证患者和操作人员的安全,要求仪器的外壳必须接地,因此,必须使用三线插头,切勿使用三线变为两线的插座或插板。 二、 CCU 环境要求无振动、无尘,无腐蚀或易燃气体,温度保持在合适( 030℃),仪器四周至少留 5 厘米的空间,以便仪器散热。 三、在接患者前检查仪器有无损坏,检查所有外部电极,输入数据的连接和附件检查所有监护患者所需的功能,确认仪器是否完好。 四、仪器的维护保养:定期清洁荧光屏和仪器外壳,每日至少 1 次。 清洁时注意以下事项: (一)荧光 屏的清洁:关机后,用纱布沾上清水擦拭,待荧光屏干燥后再开机。 每年定期除尘、校准。 (二)仪器外壳的清洗,可用肥皂水、乙醇、阿摩尼压、过氧化氢( 3%稀释),来苏儿( %稀释)。 五、仪器连线插头尽量避免来回拔插。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CCU感染管理制度 一、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及标准预防措施,加强个人防护。 二、工作人员进入重症监护室须更换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帽子、医用外科口罩,卫生洗手或手消毒;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三、分设办公区、监护区和区域内辅助用房。 办公区与监护区均应设有非手触式 流动水洗手设施,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空气净化装置正常运行。 四、入住监护室的患者须检测 HBsAg、抗 HCV、抗 HIV、 TPPA,阳性患者采取相应隔离措施;特殊感染患者 (多重耐药菌 )收住隔离监护室。 诊疗活动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认真执行分组护理,避免交叉感染。 五、注意患者各留置管路的观察、局部护理与消毒,加强医院感染检测。 六、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防止患者发生菌群失调,加强细菌耐药性的检测。 七、各种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及患者使用后的物品要进行日常消毒和终末消毒。 八、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探 视者应更衣、换鞋、戴帽子、口罩,探视者与患者接触前后要洗手。 九、医疗废物分类及管理,参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执行。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CCU消毒隔离制度 一、建筑布局合理、区域相对独立(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 房间设置功能流程符合洁污分开、避免交叉感染的要求。 二、进入重症监护病房须按要求更衣、更鞋、戴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 洗手或手消毒。 外出须更换外出衣和鞋。 三、重症监护病房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四、使用灭菌合格、有效期内的无菌物品。 五、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接触不同患者前后须规范洗手或手消毒,配置非手触式流动水洗手,干手设施。 六、接触患者污染物或疑似污染时应戴手套操作,脱去手套后须立即洗手。 七、更换的污染被服弃置于污物袋内,严禁在病室内清点被服。 八、呼吸机管道初步去污后,由消毒供应室清洗、消毒处理。 九、须保持室内环境清洁,采用动态消毒机的,应依据病室体积、合理配置;一般房间应开窗通风, 23 日 /次, 2030 分钟/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湿式清扫,被污染时,及时清除并消毒,回风口格栅应保持清洁。 十、耐药菌感染患者如 MRSA、 VRE 等应采取严密隔离措施,单间隔离,进出隔离房间应严格洗手、更换隔离衣、医用外科口罩、帽子等,防止耐药菌在重症监护室内传播。 十一、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螺纹管、面罩、口沿通道,简易呼吸器)严禁重复使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湿化罐湿化液应采用无菌水。 十二、使用后的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清洁、消毒与存放符合要求。 十三、定期对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进行细菌学检测。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CCU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一、为更好地管理医疗废物,根据卫生部及医院医疗废物管理相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二、 CCU 医护 人员应定期 参加医院组织的医疗废物处置管理知识培训,掌握正确的分类与处置方法。 三、 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与处置工作,严格按医疗废物分装标识放置。 四、 在医疗废物处置过程中做好自我防护。 五、 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它缺陷。 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 六、 隔离的传染病患者或者疑似传染病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七、 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 3/4 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 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 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 八、 科室医疗废物产生点应当有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的示意图或者文字说明。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CCU预防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制度 一、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一)为更好地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根据 2020 年成人院内获得性感染和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临床实践指南,特制定本制度。 (二) 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症 ,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三)对科室医护人员培训人工机械通气操作指南、护理规范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授权,使其熟知和严格遵循。 (四)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五) 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 12 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 (六) 吸痰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做手卫生。 (七) 对存在 HAP 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含 %的氯己定(洗 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 26h 一次。 (八)定期进行重点部位病原学检查,在符合“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诊断标准时,应在 4 小时内获得抗菌药物治疗, 72 小时无效重复病原学检查。 (九)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 )监测、分析与反馈。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一)为更好地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2020版,特制定本制度。 (二)严格执行留置血管内导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并尽早拔除。 (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 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 (四)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五)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六)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七)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 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八)置管后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并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 1 次 /2 天,无菌透明敷料为 12 次 /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九)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十)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十一)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 (十二)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 24 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十三)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 48 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十四)定期进行重点部位病原体检查,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必要时应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在符合“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诊断标准时,应在 4 小时内获得抗菌药物治 疗,72 小时无效重复病原学检查。 (十五)有留置血管内导管 (尤其是中心静脉导管和周围动脉导管 )的操作指南、护理规范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投权、使其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 (十六)有完整的操作与观察处置记录。 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 )的监测、分析与反馈。 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一)为更好地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20 版,特制定本制度。 (二)严格执行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只要在必须时才能使用 ,并尽早拔除。 (三)有留置导尿管的操作常规、护理规范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 (四)置管前了解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并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是否达无菌水平。 (五)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六)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 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 女性:先按 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七)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八)置管后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采用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 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九)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 留取大量尿标本 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在符合“留置导尿管所致球路感染”诊断标准时,应及时更换导尿管,获得治疗, 72 小时无效重复病原学检查。 (十)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 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不使用抗菌药物作连续膀胱冲洗预防感染。 (十一)有完整的操作、观察与处置记录。 有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 (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 )的监测、分析与反馈。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CCU监护室制度 一、 CCU 工作人员必须坚岗位 ,守严格履行各自的职责,遵守 CCU 内的各项规章制度。 全心全意的工作。 排定的班次未经领导允许不能私自调换。 二、 CCU 护士实行 24 小时连续监测护理。 值班人员应加强急救观念,接班时要认真检查急救物品、器械、仪器性能及有效期,及时维修、补充、消毒。 三、患者进入监护室即建立监护记录,链接监护导联,常规描记心电图一次。 详细记录生命体征,由当班护士制定监护和抢救计划。 四、值班人员进入岗位,应高度负责,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发展变化。 不允许会客、闲谈或大声喧哗,工作时间内不允许因私事向外界打电话,接电话时应以最简短的话回答 ,以免影响观测和监护。 五、负责所有患者的治疗、护理、病情观察及特殊处置,准确记录监护结果及病情变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