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u手册内容摘要:

握各种监护仪的使用及图像的识别与记录;必须掌握 CPR 技术、电复律技术等;所以,应当鼓励她们参加专题培训、学术会议等交流活动,努力提高 CCU 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 CCU 护士的工作应做到包括医生、患者及其家属在内的所有人的尊重和理解。 对于新近进入 CCU的护士来说,从专业的 CCU 护士处可以学到许多特殊技能和相关监护知识。 CCU 护士与医生之间是一种密切合作的关系, 是一个和谐的团队,共同负担维护 CCU 特殊环境的责任。 四、 CCU收治和转出标准 1. CCU 收治标准 ⑴ 确诊或可疑 ACS( AMI,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⑵ AMI 伴发严重心率失常、心衰、低血压或休克、栓塞、持续性或复发性胸痛等; ⑶ 非 AMI 所致的严重心率失常、急性心衰、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或心原性休克(晕厥)患者; ⑷ 心脏介入手术后(包括急诊 /择期 PCI、 HOCM 的 PTSMA、 IABP 术等); ⑸ AMI 溶栓患者; ⑹ 其他心血管病急症:如急性重症心肌炎、急性肺水肿、急性肺栓塞、高血压危象、心脏压塞、药物中毒或严重电 解质失衡等; ⑺ CCU 医师认为需要严密监测的其他患者,包括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或 AAD 而需要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者、心原性猝死复苏后。 下列患者不宜收住 CCU:脑血管意外为主的心肌梗塞、心律 失常、心衰患者;心肺复苏后 2 周意识仍未恢复者;其他脏器急性损害而心肌梗死无严重并发症者;尿毒症伴心衰、心律失常者;严重肺部感染而心脏问题不突出者。 注意:应根据具体情况将 CCU 划分为感染区和非感染区,或介入手术区和非介入手术区。 2. CCU 转出标准:连续 48h 未再有心绞痛、心衰症状发作,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各项生化指标明 显好转,重要有创监测( CVP、 PCWP 和动脉血压监测等)和辅助设备(临时起搏器、 IABP 等)已撤除,不再需要大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升压药物、硝普钠等)或 AAD微泵输出。 ⑴ 不稳定型心绞痛( USAP)症状缓解, ECG 稳定,心肌酶谱正常; ⑵ AMI 症状明显改善(一般监护 3~5d),无明显心衰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不再需要心电和血液动力学监测; ⑶ 左心功能不全、心原性休克、心脏压塞等症状得到控制,不再需要心电和血液动力学监测; ⑷ 心律失常和高血压基本控制,症状缓解或消失; ⑸ 心脏介入手术后监护 1~5d,期间未发生心律失常、心衰、 AMI 等情况者。 五、 CCU诊疗程序 1. 患者入住 CCU 后由主管(住院)医师或值班医师与转送医师交接了解患者情况(护士也对应交接),对正在使用的医疗仪器(临时起搏器、 IABP、微泵等)的患者应了解仪器的工作参数。 2. 主管(住院)医师或值班医师详细询问病史并行体格检查,向副主诊 (主治)医师汇报病情,必要时向主诊医师或科主任通报。 3. 副主诊(主治)医师再次询问病史并行体格检查,决定治疗方案。 4. 为重患者入住 CCU 时或住院期间病情有重大变化或出现突发事件 ,随时向主诊(主任)医师汇报病情,及时组织抢救或考虑调整治疗方案。 5. 住院患者如患有其他系统疾病(消化、神经、内分泌等)时,及时联系相对应的专业科室或医院进行会诊。 6. 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及诊疗计划,签订知情同意书等医院相关文书,告病危 /病重通知并签字。 住院期间如有病情变化,随时向家属通报。 7. 护士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及时向主管(住院)医师汇报,主管(住院)医师也应随时向上级医师汇报患者病情变化。 8. 日班主管(住院)医师负责处理白天 CCU 患者的诊疗工作,每天 2~3 次查房,并及时、完整、真实地记 录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以及对治疗的反应。 9. 值班一线住院医师接班后巡视 CCU 患者,记录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 危重患者随时请示上级医师(二线副主诊 /主治医师),调整治疗方案并记录。 次日晨交班前再次巡视 CCU患者并记录。 10. 副主诊(主治)医师每日 2~3 次巡视患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随即向上级医师汇报。 11. 抢救危重患者时副主诊(主治)医师在场指导,并行上级医师汇报。 12. 将患者转出送至中转监护病房(遥测病房)或者普通病房时,向接班医师详细介绍病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