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年各地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经验做法内容摘要:

国际化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基地。 通过努力,将基地建设成为:国际产学研合作的示范基地,引进、集聚和建设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发机构;并使之成为对国际先进制造技术进行系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载体;工业设计、数字化加工、特种加工、快速制造、精密模具、信息化、自动化等装备制造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平台;国内外先进制造业人才集聚、进行创新创业的加速器和高科技、高成长企业的孵化器,以及引进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建成支撑先进制造技术研发和孵化的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 (二)常州津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津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立足打造“产品生产扁平化、营运流程外包化”的发展模式,着力构建“标准国际化、技术高新化、服务高效化、投资专业化”的产业体系。 目前, 津通已分别与 30 多家国际著名生产性服务企业建立了战略联盟,为制造型企业提供与产业价值链息息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包括人力资源派遣、设备租赁、财务(税务)外包、工业设计、工程仿真、测试、第三甚至第四方物流等,使先进制造型企业最具核心竞争力之外的其他非核心流程由社会化资源进行配置,以实现其运作的扁平化、效率的最优化、效益的最大化。 津通国际工业园已进驻 30 多家先进制造型企业,其中包括美国通用电气、美国固特异、德国威科、美国贝尔金、日本丰达等,通过津通提供的优质、高效、快捷服务,企业实现了低成本运作、高效率生产。 今年 18 月份,津通工业园已实现销售超 10 亿元。 为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津通模式,加快发展我市生产性服务业,最近,我市正在与津通公司策划论证暂定名为“常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中心”的运营方案。 根据策划报告,该中心将依托我市具有国际化背景、有一定发展基础的企业进行建设。 集聚中心规划面积为 1500020200 平米,将在 35 年内引进生产性服务企业 100150 家,其中国际性企业 4050 家,国内知名企业 4050 家,本地企业 2050 家;吸引高端人才 10001500 人。 通过打造规模化 、专业化、品牌化,使生产性服务企业产生“扎堆”效应,形成生产性服务链,着力推动本地制造型企业的服务外包,将常州的生产性服务业产值提高 3040%;建成一个集制造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物流服务为一体,使先进制造业获得其所需全程、优质、高效、经济的专业服务的制造业服务流程外包示范区。 (三)常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 常州是江苏省动漫产业重点城市,常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是国家广电总局首批命名的“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是文化部命名的两个“国家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 ”之一。 经过 3 年多时间的建设,目前已拥有创业、保纳、常新三个动漫园区,有 130 家境内外企业入驻,位列江苏第一。 已分别形成了动漫研发制作、数字娱乐、网络游戏等特色的产业集群;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满足了动漫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需求。 2020 年产量超过 1 万分钟。 作品立项总量占全省一半。 《丛林奇遇》、《小卓玛》等一批作品已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基地还被评为“ 2020 中国十佳最具投资价值创意基地”和“ 2020 年中国最具竞争力数字娱乐产业基地”。 鉴于常州动漫软件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和优势资源都集中在市行政中心和中华恐龙园周边,下一步,我市初步设想以中华恐龙园为依托,充分利用北京时间东经 1200子午线这一独特的地理母题,资源整合,全力发展特色鲜明的创意文化产业。 规划拟以 4800亩中华龙城旅游休闲区为主体,以东径 120 路为核心,基地范围约 8 平方公里。 在发展业态定位上,打造成为以动漫软件科技产业为主体,融动画影视、漫画卡通、网络游戏的科研设计、生产制作、交易展示、旅游休闲、生态居住为一体的生态创新文化之都。 到 2020 年,我市创意文化产业产值力争达 80 亿元。 (四)常州软件园。 常州软件园依托常州现代制造业优势,以嵌入式软件和服务外包为重点,狠抓产业链招商。 先后引进了日本 OKI 冲电气软件、上海微创、北大众志、南大苏富特、江苏金思维、中软华融、金和软件、新科软件等 220 多家软件企业,其中不乏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 今年上半年区内软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 15亿元,同比增长 67%,其中出口外包 280 万美元,同比增长 12%。 下一步,我市将与省信息产业厅联手打造嵌入式软件产业基地,进一步做大做强常州软件产业。 (五)常州邹区灯具城。 邹区灯具市 场从 1993 年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目前中国最大的灯具批发市场,先后获得了“中国灯具城”、“中国消费品市场最具影响力市场”、“江苏省文明市场”等多项荣誉称号。 现市场占地 400 亩,经营面积 25 万平方米,仓储面积7 万平方米;经营户 1100 余户,其中外地经营户占 50%以上;物流配载企业 35 个。 今年 18月份市场成交额 35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36%。 (六)横林国际地板城。 横林镇有强化木地板生产企业 150 余家,地板企业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 45%,出口量占全国出口量的 40%。 为了推动横 林地板特色产业集群向纵深发展,实现以现代服务业促进传统制造业的重组与升级,我市着力规划建设具有研发、检测、销售、物流等功能的横林国际地板城。 目前一期工程( 10 万平方米)已在今年 7月竣工投入运行。 另外,我市还正在着力打造 12 个年销售额争取超百亿元的大市场,到今年 8 月, 12 个重点市场已完成投资 亿元。 今年 18 月,已开业的 9 个市场成交额合计443 亿元,(其中:长江塑化市场 93 亿元,凌家塘市场 亿元,湖塘纺织城 亿元,钢材现货市场 亿元,江苏国 际塑化城 26 亿元,江苏苏浙皖边界市场 亿元,武进汽车城 16 亿元,江苏亚邦医药物流中心 亿元,中国灯具城 35 亿元。 ) 三、加强引导,进一步加大对集聚区建设的扶持力度 (一)政策扶持促到位。 目前,我市已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动漫软件业发展、加快创新创业投资发展、促进企业上市和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扶持重点市场发展等四个方面的若干意见和政策措施。 下一步,将重点抓好这些政策的落实到位,同时,积极发挥好现有的各类服务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作用,加大对服务业的有效投入(市财政每年安 排2020 万元设立了“动漫专项资金”;每年从市、区两级财政拨款 2500 万元建立了“软件园专项资金”;市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 2020 万元设立了“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 (二)优化环境建平台。 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理念,加强管理创新,简化审批程序,优化服务流程。 创新开发机制,鼓励引导外资、民资和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 在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对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扶持力度的同时,大力引导支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充分运用财税等政策杠杆,鼓励和支持创投基金投资建设集聚区 公共服务平台。 (三)错位发展树品牌。 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必须坚持走品牌化发展的道路。 我市将利用服务业引导资金重点扶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有良好成长性的集聚区争创品牌。 一是在集聚区规划阶段,引导、支持建设单位通过组建一流的专家顾问班子、成立高水平的联合课题调研组、聘请专业对口的研究机构等方法,明确项目功能定位,科学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确保项目的前瞻性和独特性;二是在集聚区实施阶段,鼓励集聚区经营管理者以优惠条件积极吸引有实力、有影响力的企业入区发展,逐步形成产业特 色,实现错位发展;三是鼓励和帮助入区企业创立经营品牌,争创知名商标,使集聚区成为品牌企业的孵化器,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服务业骨干企业。 苏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情况 一、苏州市服务业总体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上半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1195 亿元,增长 %,占 GDP 比重比上年底提高 个百分点。 18 月,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达 亿元 ,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 %,提高 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占总量比重达 36%,服务业利用外资占到账外资比重首次突破 20%。 针对宏观经济的严峻形势,苏州市委、市政府及时提出了服务业发展的新一轮跨越发展计划,制定了“一个提高、两个突破、三个转变、四个协调”的总体目标:提高我市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力争到 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达到 40%左右,到 2020 年,基本形成三二二的产业发展格局;在服务外包和新兴服务业发展方面取得大的突破;加快实现由“苏州制 造”到“苏州创造”的转变,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办公室”的转变,由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变;注重现代服务业与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根据服务业新一轮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我市在今年积极实施“ 531”工程,即进一步推进服务业“五个一批”建设,突出发展三大高端服务业领域、实施服务业发展环境优化工程。 “ 531”工程的全面实施,极大提高了我市服务业发展水平。 (一)“五个一批”建设有效的提高了服务业的竞争力。 2020 年,市委、市政府要求加快服务业“五个一批”建设,提出“突出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打造一批现代物流重点企业,建设一批大型产品交易市场,塑靠边一批服务业品牌,做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 服务业“五个一批”建设的推进,有效的提高了我市服务业发展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目前,我市拥有省级服务业集聚区 15 家,市级服务业集聚区 17 家,服务业集聚区集聚效应增强;现代物 流业稳健发展,全市获得国家 A 级物流企业 13 家,市级重点物流企业 20 家;产品市场蓬勃兴旺,东方丝绸市场、中国珍珠宝石城一批等骨干市场正在逐步成为集电子商务、产品展示、价格发布、旅游会展等功能为一体的产业高地;品牌建设步伐加快,有 18 家服务业企业通过了省级 3A、 4A 级确认;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全市共有软件企业 450 多家,软件产业实现销售增长 30%,全市服务外包企业达到 674 家, 18 月全市软件出口达到 亿美元,其中纯软件出口近 1 亿美元。 (二)高端服务业逐步成为我 市服务业的新增长点。 以金融服务业为重点的商务服务业快速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业,我市提出了“加快推进金融业改革与发展,大力实施金融带动战略,尽快实现由经济大市向金融强市转变”的发展思路,相继推出了《关于促进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三个系列指导性文件,通过优惠、补助、奖励等一系列激励政策,积极引进金融机构来苏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推动金融集聚区建设。 举办金融创新暨银企合作活动周,全面启动小额贷款组织试点工作。 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全市现有创业投资(基金)投资企业 50 多家 ,管理创业投资资本超过 200 亿元,年内融资担保规模有望突破 400 亿元。 总部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目前已有耐克、马列尼托瓦克、西卡、太阳诱导等一批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的功能性总部或区域性总部机构入驻我市。 加快了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工业园区中央商务区等城市 CBD 的建设进度,总部中心和商务中心的格局初步形成。 科技服务业发展提速,全市各类科技企业孵化机构目前已达到 27 家,其中国家级创服中心 8 家、省级创服中心 9 家。 技术先进型服务业外资进入踊跃,上半年新批从事科技、技术服务项目 12 个, 注册外资 4783 万美元,是上年同期的 倍,相当于去年全年总量。 目前我市独立外资研发机构达到 21 家。 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建成一批特色基地和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设计、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品牌企业。 (三)突出政策扶持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了《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决定》、《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补充政策》以及促进文化产业、动漫产业、服务外包、社区商业、集聚区建设等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加大了服务业引导资金扶持力度,带动了服务业有效投资;加大了服务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苏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总体情况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出现的新型业态,也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 2020 年,我市出台了《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 划》,根据苏州的自然禀赋、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提出了具有苏州特色的 1516 服务业发展的格局,即形成“ 1 个服务业高地”,构建“ 5 条服务业发展轴带”,打造“ 16 个服务业功能集聚区”,以及若干个社区服务区,形成层级结构分明、功能完整突出的服务业空间布局主架构。 明确要求“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我市实现服务业跨越发展的突破口”。 随后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