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01-22_三精制药erp方案分报告-83页内容摘要:

在调研后经过分析确定的一些关键发现,这些关键点并不一定是本项目的唯一具有的特征,但却是实施本项目时必须解决的一些问题。 4. 1 组织方面 1.制药三厂还缺乏对 ERP 的全面认识,具体表现在: 各级领导对 ERP 缺少系统的了解,尤其是各业务部门的领导,对企业实施ERP 系统的必要性缺少认识,没有从管理的高度来推广,过多地强调了技术因素; 广大职工对 ERP 缺少必要的了解,对企业整体的信息化建设缺少必要的理解和支持。 2.对于实施 ERP 项目与集 团的要求还有些细微的差异。 4. 2 工作流方面 1.普遍缺少计划管理的手段,具体表现在: 销售计划的执行情况追踪,采购计划的编制与执行情况追踪等。 2.虽然部分部门建设过 IT 系统,但缺少为上下游业务提供数据的手段,成为一个个的孤岛系统, 普遍表现在: ? 销售部门在开票时只能依靠物资管理部门提供的库存周报,无法实时了解库存情况,以至于会出现开出票而仓库没有货的现象。 ? 财务部门由于不设应收帐款和发出商品明细帐,无法及时了解这两部分的业务,只能采用定期与销售对帐的方法了解。 ? 重复设帐现象:仓库与财务同时设置物料明细帐, 增加了重复的劳动和对帐工作。 固定资产明细帐和设备科的固定资产卡片之间信息传递不及时,折旧分配、大修、报废等业务处理不是太流畅。 ? 报检物料问题:由于报检和形成质检报告单有一个时间差,目前这部分情况不能及时反映给各相关的部门了解。 3.作为企业实施 ERP 的关键性基础数据不够准确, 将成为本项目实施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4. 在整个企业中的数据流转上,没有真正形成基于原始单据的信息流转,没有真正实现数据的一次录入,增加了重复的工作量,也增加了出差错的机会。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在销售部门,并非直接根据录入的发票 自动形成会计凭证,而是由人工制证再。 ? 其他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传递,还基本上以手工单据为主,如入库单、出库单、提货单等。 4. 3 IT 技术方面 1.虽然有 IT 部门,但对于 IT 部门在企业实施 ERP 项目时的作用未加以重新确认和定义。 2.还缺少统一、规范、合理的关于数据安全、备份、灾难恢复方面的规章制度和执行的手段。 3.在建设系统应用时,由于普遍采用了文件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扩展性受到阻碍。 第二部分 应用解决方案 说明:本部分详细地介绍了我公司为制药三厂建议的应用解决方案,其中没有针对集团总部和其他企 业的详细描述,集团和其他各下属企业的应用方案详细描述请参见相应的分报告。 1.国强 ERP简介 1. 1 什么是 ERP。 ERP 思想源于 MRPII ERP 是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的简称,直译过来就是“企业资源计划”,是从 MRPII(制造资源计划)发展而来, MRP 是 ERP 的核心功能 只要是 制造业 , 就必然要从供应方买来原材料 , 经过加工或装配 , 制造出产品 , 销售给需求方 , 这也是制造业区别于金融业、商业、采掘业 ( 石油、矿产 ) 、服务业的主要特点。 任何制造业的经营生产活动都是围绕其产品开 展的 , 制造业的信息系统也不例外 , MRP 就是从产品的结构或物料清单 ( 对食品、医药、化工行业则为 配方 ) 出发 , 实现了物料信息的集成 —— 一个上小下宽的锥状产品结构 : 其顶层是出厂产品 , 是属于企业市场销售部门的业务;底层是采购的原材料或配套件 , 是企业物资供应部门的业务;介乎其间的是制造件 , 是生产部门的业务。 如果要根据需求的优先顺序 , 在统一的计划指导下 , 把企业的 销产供 信息集成起来 , 就离不开产品结构 ( 或物料清单 ) 这个基础文件。 通俗地说 ,MRP 是一种保证既不出现短缺 , 又不积压库存的计划方法 , 解决了制造业所关心的缺料与 超储的矛盾。 所有 ERP 软件都把 MRP 作为其生产计划与控制模块 ,MRP 是 ERP 系统不可缺少的核心功能。 MRPⅡ是 ERP 的重要组成 MRP解决了企业物料供需信息集成 , 但是还没有说明企业的经营效益。 MRPⅡ 同 MRP 的主要区别就是它运用 管理会计的概念 , 用货币形式说明了执行企业 物料计划 带来的效益 , 实现物料信息同资金信息集成。 MRPⅡ把传统的帐务处理同发生帐务的事务结合起来 , 不仅说明帐务的资金现状 , 而且追溯资金的来龙去脉 —— 例如将体现债务债权关系的应付帐、应收帐同采购业务和销售业务集成起来、同供应商或客户的业绩 或信誉集成起来、同销售和生产计划集成起来等 ,使与生产相关的财务信息直接由生产活动生成。 在定义事务处理相关的会计科目之间 , 按设定的借贷关系 , 自动转帐登录 , 保证了 资金流 ( 财务帐 ) 同 物流( 实物帐 ) 的同步和一致 , 改变了资金信息滞后于物料信息的状况 , 便于实时做出决策。 ERP 是一个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 , 它必然体现物流信息同资金流信息的集成。 传统的 MRPⅡ系统主要包括的生产制造、物流管理和财务管理三大部分依然是 ERP 系统不可跨越的重要组成。 所以 , MRPⅡ的信息集成内容既然已经包括在 ERP 系统之中 , 就没有必要再突出 MRPⅡ。 形象地说 , MRPⅡ已经 融化 在 ERP 之中 , 而不是 不再存在。 总之 , 从管理信息集成的角度来看 , 从 MRP 到 MRPⅡ再到 ERP, 是制造业管理信息集成的不断扩展和深化 , 每一次进展都是一次重大质的飞跃 , 然而 ,又是一脉相成的。 ERP 具有了新的特点 世界经济形势、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都是在不断发展的。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形成 , 以面向企业内部信息集成为主的 MRPⅡ系统已不能满足企业多元化 ( 多行业 ) 、跨地区、多供应和销售渠道的全球化经营管理模式的要求。 进入 90 年代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 一些跨国经营 的制造企业开始朝着更高的管理信息系统层次 —— ERP 迈进。 需要再次指出的是 —— MRPⅡ不是 过时了, 而是 不够了 , 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求了。 ERP 是由美国加特纳公司 ( Gartner Group Inc.) 在 90 年代初首先提出的 ,那时的 ERP 概念的报告 , 还只是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供需链管理 , 推论各类制造业在信息时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变革。 当时 , Inter 的应用还没有广泛普及。 随着实践和发展 , ERP 至今已有了更深的内涵 ,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特点 , 也是 ERP 同 MRPⅡ的主要区别 : 1. ERP 是一 个面向供需链管理 (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的管理信息集成。 2. 采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最新成就。 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是 ERP 同MRPⅡ的又一个主要区别。 ERP 系统除了已经普遍采用的诸如图形用户界面技术 ( GUI) 、 SQL 结构化查询语言、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 RDBMS) 、面向对象技术 ( OOT) 、第四代语言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客户机 /服务器和分布式数据处理系统等等技术之外 , 还要实现更为开放的不同平台互操作 , 采用适用于网络技术的编程软件 , 加强了用户自定义的灵活性和可配置性功能 , 以适应不 同行业用户的需要。 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 , 使 ERP 系统得以实现供需链管理的信息集成。 3. ERP 系统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 (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简称BPR) 是密切相关的。 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和实时性 , 扩大了业务的覆盖面和信息的交换量 , 为企业进行信息的实时处理、作出相应的决策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为了使企业的业务流程能够预见并响应环境的变化 , 企业的内外业务流程必须保持信息的敏捷通畅。 总之 , ERP 所包含的管理思想是非常广泛和深刻的 , 这些先进的管理思想之所以能够实 现 , 又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分不开。 ERP 不仅面向供需链 , 体现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同步工程的精神 , 而且必然要结合全面质量管理 ( TQM)以保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结合准时制生产 ( JIT) 以消除一切无效劳动与浪费、降低库存和缩短交货期。 它还要结合约束理论 ( TOC, Theory of Constraint, 是优化生产技术 OPT 的发展 ) 来定义供需链上的瓶颈环节、消除制约因素来扩大企业供需链的有效产出。 1. 2 浪潮国强的分行业 ERP 之路 国内 ERP 市场:从炙热到温冷再到温热 纵观国内的 ERP 市场,我们不难看出,它经历了 由炙热到温冷再到温热的过程。 八十年代是 MRPII 软件发展的黄金时期,早期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 MRPII软件公司,把这一市场炒得非常炙热,如四班、 SSA、 SAP、 ORACLE 等。 在这期间,大批的资金流入了这些 MRPII 工程,大有铺天盖地之势。 经历过十几年的折腾,市场却又一下子疲软了下来,好象一个重病已久的病人,经过一阵大补以后却更加虚脱一样,一时间反思之声不绝。 许多实施过 MRPII 软件的企业,更是谈 MRPII 色变,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了。 经历过一段时间的阵痛,国外的 MRPII 软件摇身一变成了 ERP 软 件,又大摇大摆地走了进来,手段无非是大量的媒体攻势,而在 MRPII 市场受冷落期间发展起来的国内财务软件厂商,也开始为 ERP 摇旗纳喊,非 ERP 不做,非 ERP 不谈, ERP 软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