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钢结构制作施工工艺标准内容摘要:

加工的构件可以预先安装定位挡板进行加工。 D:加工精度要求较高的重要构件,应考虑预留适当的加工余量,以供锯切后进行断面精铣。 E:锯切时,应注意切割断面垂 直度的控制。 4) 气割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工艺要点: A:气割前必须检查确认整个气割系统的设备和工具全部运转正常,并确保安全。 在气割过程中应注意: a:气压稳定,不漏气。 b:压力表,速度计等正常无损。 c:机体行走平稳,使用轨道时要保持平直和无震动。 d:割嘴气流畅通,无污损。 e:割锯角度和位置准确。 B:气割时应选择正确的工艺参数(如割嘴型号、气体压力、气割速度和预热火焰能率等),工艺参数的选择主要时根据气割机械的类型和可切割的钢板厚度进行确定。 C:切割时应调节好氧气射流(风线 )的形状,使其达到并保持轮廓清晰,风线长和射力高。 D:气割前,应除去钢材表面的污垢、油污及浮锈和其他杂物,并在下面留出一定的空间,以利于熔渣的吹出。 气割时,割炬的移动应保持匀速,割件表面距离焰心尖端 2~ 5 ㎜为宜。 E:气割时,必须防止回火。 F:为了防止气割变形,操作中应遵循下列程序: a:大型工件的切割应先从短边开始。 b:在钢板上切割不同尺寸的工件时,应靠边靠角,合理布置,先割大件,后割小件。 c:在钢板上切割不同形状的工件时,应先割较复杂的,后割较简单的。 d:窄长条形板的切 割,采用两长边同时切割的方法,以防止产生旁弯(俗称马刀弯) 5) 机械切割和气割的允许偏差见表 、表 机床切割的允许偏差 表 项目 允许偏差 零件宽度、长度 177。 ㎜ 边缘缺棱 ㎜ 型钢端部垂直度 ㎜ 气割的允许偏差 表 项目 允许偏差 零件宽度、长度 177。 ㎜ 切割面平面度 ,但不大于 ㎜ 割纹深度 ㎜ 局部缺口深度 ㎜ 注: t 为切割面厚度。 ( 3) 矫正和成型 1) 碳素结构钢在环境温度低于 16℃、低合金结构钢在环境温度低于 12℃时,不应进行冷矫正和冷弯曲。 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在加热矫正时,加热温度不应超过 900℃。 低合金结构钢在加热矫正后应自然冷却。 2) 当零件采用热加工成型时,加热温度应控制在 9001000℃;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分别下降到 700℃和 800℃之前,应结束加工。 3) 矫正后的钢材表面,不应有明显的凹面和损伤,划痕深度不得大于 ㎜,且不应大于该钢材厚度负允许偏差的 1/2。 4) 冷矫正和冷弯曲的最小曲率半径和最大弯曲矢高应符合表 的要求。 冷矫正和冷弯曲的最小曲率半径和最大弯曲矢高(㎜) 表 钢材类别 图例 对应轴 矫正 弯曲 r f r f 钢板扁钢 tyy xx 50t L2/400t 25t L2/200t yy(仅对扁钢轴线 100b L2/800b 50b L2/400b 角钢 yyb xx 90b L2/720b 45b L2/360b 槽钢 yyhb xx 50h L2/400h 25h L2/200h yy 90b L2/720b 45b L2/360b 工字钢 yyhb xx 50h L2/400h 25h L2/200h yy 50b L2/400b 25b L2/200b 注: r 为曲率半径; f 为弯曲矢高; L 为弯曲弦长; t 为钢板厚度。 5) 钢材矫正后的允许偏差 应符合表 要求。 ( 4) 边缘加工 1) 气割或机械零切的零件,需要进行边缘加工时,其刨削量不应小于 ㎜。 2) 焊接坡口加工宜采用自动切割,半自动切割、坡口机、刨边等方法进行。 3) 边缘加工一般采用铣、刨等方式加工。 边缘加工时,应注意控制加工面的垂直度和表面粗糙度。 钢材矫正后的允许偏差 表 项目 允许偏差(㎜) 图例 钢板的局部平面度 6< t≤14 △≤ △t1000 T> 14 △≤ 型钢弯曲矢高 L/1000 且不应大于 角钢肢的垂直度 △≤ b/100,双肢栓接角钢的角度不得大于 90o △△b b 槽钢翼缘对腹板的垂直度 △≤ b/80 b △b△ 工字钢、 H 型钢翼缘对腹板的垂直度 △≤ b/100 且不大于 b△ △bb 4) 边缘加工允许偏差见表 要求。 边缘加工允许偏差 表。 项目 允许偏差 零件宽度、长度 177。 ㎜ 加工边直线度 L/3000,但不应大于 ㎜ 相邻两边夹角 177。 6′ 加工面垂直度 ,且不应大于 ㎜ 加工面粗糟度( B) ( 5) 管球加工 1) 螺栓球成型后不应有裂纹、皱纹、过烧。 2) 钢板压成半圆球后,表面不应有裂纹、皱纹;焊接球其对接坡口应采用机械加工,对接焊缝表面应打磨平整。 1177。 2A 3) 钢管坡口的切割及相贯线的切割,可采 用相贯线自动切割机进行加工。 4) 螺栓球加工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的规定。 螺栓球加工的允许偏差(㎜) 表。 项目 允许偏差 检验方法 圆度 d≤ 120 用卡尺和游标卡尺检查 d> 120 同一轴线上两铣平面平行度 d≤ 120 用百分表 V 形块检查 d> 120 铣平面距球中心距离 177。 用游标卡尺检查 相邻两螺栓孔中心夹角 177。 30′ 用分度头检查 两铣平面与螺栓孔轴线垂直 用百分表检查 球毛坯直径 d≤ 120 + 用卡尺和游标卡尺检查 d> 120 + 5) 焊接球加工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的规定。 焊接球加工的允许偏差(㎜) 表 项目 允许偏差 检验方法 直径 177。 177。 用卡尺和游标卡尺检查 圆度 用卡尺和游标卡尺检查 壁厚减薄量 ,且不应大于 用卡尺和测厚仪检查 两半球对口错边 用套模和游标卡尺检查 6) 钢网架(桁架)用钢管杆件加工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的规定。 钢网架(桁架)用钢管杆件加工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的规定。 钢网架(桁架)用钢管杆件加工的允许偏差(㎜) 表 项目 允许偏差 检验方法 长度 177。 用钢尺和百分表检查 端面对管轴的垂直度 用百分表 V 形块检查 管口曲线 用套模和游标卡尺检查 ( 6) 制孔 1) 采用钻模制孔和划线制孔。 较多频率的孔组要设计钻模,以保证制孔过程中的质量要求。 制孔前考虑焊接收缩余量及焊接变形的因素,将焊接变形均匀的分布在构件上。 2) A、 B 级螺栓孔(一类孔) 应具有 H12 的精度,孔壁表面粗糙度 Ra 不应大于。 其孔径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的要求。 A、 B 级螺栓孔孔径的允许偏差(㎜) 表 序号 螺栓公称直径、螺栓孔直径 螺栓公称直径允许偏差 螺栓孔直径允许偏差 1 1018 + 2 1830 + 3 3050 3) C 级螺栓孔(二类孔),孔壁表面粗糙度 Ra 不应大于 25um,其允许偏差值应符合 的要求。 C 级螺栓孔(Ⅱ类孔),孔壁表面粗糙度允许偏差(㎜) 表 项目 允许偏差 直径 + 圆度 垂直度 ,且不应大于 4) 螺栓孔孔距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的要求。 螺栓孔孔距的允许偏差(㎜) 表 螺栓孔距范围 ≤ 500 5011200 12013000 > 3000 同一组内任意两孔间距离 177。 177。 —— —— 相邻两组的端孔间距离 177。 177。 177。 177。 注: 在节点中连接板与一根杆件相连的所有螺栓孔为一组。 对接接头在拼接板一侧的螺栓孔为一组。 在两相邻节点或接头间的螺栓孔为一组,但不包括上述两款规定的螺栓孔。 受弯构件翼缘上的连接螺栓孔,每米长度范围内的螺栓孔为一组。 5) 螺栓孔孔距的允许偏差超过上表规定的允许偏差值,应采用与母材材质相匹配的焊条补焊,并经超声波探伤( UT)合格后重新制孔。 ( 7) 摩擦面加工 1) 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时,应对构件摩擦面进行加工处理。 处理后的抗滑移系数应符合设计要求。 2) 高强度螺栓连接 摩擦面的加工,可采用喷砂、抛丸和砂轮机打磨等方法(注:砂轮机打磨方向应与构件受力方向垂直,且打磨范围不得小于螺栓直径的 4 倍)。 3) 经处理的摩擦面应采取防油污和损伤保护措施。 4) 制造厂和安装单位应分别以钢结构制造批进行抗滑移系数试验。 制造批可按分部(子分部)工程划分规定的工程量每 2020t为一批,不足 2020t 的可视为一批。 选用两种及两种以上表面处理工艺时,每种处理工艺应单独检验。 每批三组试件。 5) 抗滑移系数试验用的试件应由制造厂加工试件与所代表的钢结构构件应为同一材质、同批制作、采用同一摩擦面处理工艺和具有相同 的表面状态,并应用同批同一性能等级的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存放。 6) 试件钢板的厚度,应根据钢结构工程中有代表性的板材厚度来确定。 试件板面应平整,无油污,孔和板的边缘无飞边、毛刺。 7) 制作厂应在钢结构制作的同时进行抗滑移系数试验,并出具报告。 试验报告应写明试验方法和结果。 8) 应根据国家标准《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 JGJ2)的要求或设计文件的规定,制作材质和处理方法相同的复验抗滑移系数用的试件,并与构件同时移交。 ( 8) 端部加工 1) 构件的端部加工应在矫正合格后进行。 2) 根据构件的形式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铣平端面与轴线垂直。 3) 端面铣平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的要求。 端面铣平的允许偏差 表 项目 允许偏差(㎜) 两端铣平时构件长度 177。 两端铣平时零件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