辊压机水泥半终粉磨工艺系统调试内容摘要:

面积能力至少应 ≥ 10m2/kg/m; 两台选粉机用风量小 因处于设备磨合期, 辊压机段与管磨机段做功能力 均 不理想,即挤压处理与研磨两段的成品量不足, 以 致 不能增加 V 选与双分离高效选粉机拉风量,一般在80%85%左右。 中控操作增加系统风机风量时,造成水泥 成品比表面积低、细度粗;由此判断:辊压机与管磨机两段创造成品 量低时,系统风机拉风量 必须 降 低,最终导致 系统 产量低、电耗较高; 3. 技术分析及处理措施 辊压机工作压力及辊缝 高压、慢速、过饱和喂料是 辊压机料床挤压粉磨 技术 特性,除国外粉磨生产线设计、应用辊压机水泥终粉磨工艺(国内目前只应用于生料终粉磨,节电效果显著),在国内水泥制成工序辊压机只是在水泥联合粉磨系统中承担半终粉磨(或预粉磨)的任务,经施以双辊之间的高压力 (≥ 150MPa) 挤压后的物料,其内部结构产生大量的晶格裂纹及微观缺陷、< 及以下颗粒 达到 65%以上,其中< 80um、< 45um 以下细粉含量增 多(颗粒裂纹与粒度效应),分级后的入磨物料粉磨功指数显著下降( 15%25%),易磨性明显改善;因后续管磨机一仓破碎功能被移至磨前,相当于延长了管磨机细磨仓, 可充分发挥 研磨体对 物料 的 磨细能力,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系统产量,降低系统粉磨电耗。 辊压机水泥半终粉磨工艺系统(或联合粉磨工艺系统)的共同特点是:辊压机及分级设备的投入 , 实现了系统中的“分段粉磨”,必须充分发挥辊压机系统料床粉磨的技术优势及其较大的处理能力,辊压机段做功越多,对系统增产节电越有利;辊压机的吸收功耗越多,后续管磨机段节电效果越显著;辊 压机吸收功耗一般在 ,在此范围内吸收功耗越多,管磨机段节电幅度越大。 基本规律是 :辊压 机吸收功 多投入 1kwh/t, 则后续 管磨机系 统节电; 在相对稳定的工艺条件下,辊压机工作压力越大,挤压处理物料 过程 中 产生的粉料越多,成品量显著增加,被分离出的合格品也越多。 首先,对入 辊压 机熟料采取 多库 搭配措施,多采用颗粒状、减少粉状料;其次,称重仓 必须 保持一定的仓容,料位比例 一般 控制在 70%80%,以有效形成入机料压, 实现过饱和喂料, 确保挤压效果 ;同时 将辊压机工作压力由,调整至 ;辊压机工作辊缝由原 27mm29mm,调整至 30mm34mm;入料斜插板比例拉开至 85%以上,以实现过饱和喂料;调整后辊压机主电机工作电流(额定电流 76A)由 44A50A( 58%66%)提高至 54A60A( 71%79%)挤压做功能力显著提高, 经 由 V 型选粉机分级后的物料 R80um、 R45um筛余 量 明显减少,比表面积提高,合格品比例大幅度增加。 脱硫石膏水份及下料处理 进厂脱硫石膏水份较大,实施 入 堆棚 预先存放措施 、分批周转取用。 将 存放较长 时间且 含有一定 水份 ( < 5%) 的 脱硫石膏与颗粒较大的石灰石按照一定比例搭配( 1:1)混匀入配料库, 库壁 内 锥体及筒体 内壁 部分 采用表面光洁度优良 、耐磨性能良好 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板敷贴, 处理后 库壁光滑、 物料不粘壁, 下料效果较好; 型选粉机及双分离高效选粉机用风量, 在半终粉磨系统中,由于 V 型选粉机与双分离高效选粉机两台粗、细分级设备共用一台高浓度布袋收尘器和一台系统风机,在满足水泥质量控制指标的前提下, 应 尽量采用大风操作 方式 ,最大程度上将辊压机段及管磨机段创 造的成品分选出来,系统风机的拉风比例由原 85%提高至 90%以上 ( 根据实际生产状况,在 V 型选粉机入料口 上方 增设打散棒,以形成均匀、分散的料幕;同时 关闭 了最上部一排进、出风导流板 , 有效 延长物料分级路线 与分级时间 ,提高 V 选 出口 物料的 比表面积 )。 管磨机研磨体级配及通风参数 管 磨机的特点是磨细能力有余而粗碎能力较差, 而 由辊压机 +V 型 静态 分级设备组成的磨前预粉磨系统,能够充分发挥辊压机高效率料床粉磨优势, 高压 挤压 ( > 150Mpa) 处理后的入磨物料易磨性明显提高,管磨机一仓的粗碎功能已移至磨外由辊压机完成 ,可缩短一仓并延长细磨仓有效长度,提高磨细能力。 物料在辊压机段处理时产生的成品 已 被 V 型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