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久源饲料有限责任公司磷石膏渣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内容摘要:

⑴ 野鸡坡 — 老李洞水文地质亚单元 本 水文地质 亚 单元内 主要分布下寒武统清虚洞组灰岩、白云岩夹泥岩地层, 无明显的 常年性地表水系, 地表水 仅 有雨源型季节性溪流和小型的常年性溪流 (其水源为地下水露头的泉水) ,而伏流是本单元水系的一大特点。 本单元内 封闭型 岩溶洼地 发育 ,常见落水洞,灰岩和白云岩中含岩溶裂隙水、管道水。 推测本单元内地下深部存在一条 或数条 N~ NNE~ NE 向 的隐伏水平管道,地表水和出露地表的泉水皆沿冲沟进入落水洞或沿岩溶洼地下渗,进入地下深部后以伏流的形式沿 N~ NNE~ NE 向水平管道迳流。 据实地调查,烟灯坡 NE970m处有一出水口为灰岩溶洞的泉水点,地下水流出地表后沿 冲沟流至烟灯坡 NNE约 1100m处进入落水洞,沿地下水平岩溶管道往 NNE 迳流 90m 后又从另一溶洞处流出地表,沿冲沟往北迳流约 300m 后再次进入落水洞。 据 现场调查 及资料分析 ,在本次勘察作图区北的 苦草坪 由南往北存在一出水口为溶洞的地下水露头点和一落水洞,而 苦草坪 NE方向 约 1Km处 的何家湾附近见一出水口 为溶洞的地下水露头点,本单元地下水可能即 从此溶洞流出后沿冲沟迳流最终汇入洋水河。 上述实例说明,本水文地质亚 8 单元内 地下深部确有 隐伏水平管道 存在,而前述的由烟灯坡附近 及 苦草坪 附近进入落水洞的水与何家湾附近的地下水出口 应有较 有密切的关系,很可能该出水口就是进入上述 2 个落水洞以及由其他的落水洞和岩溶洼地进入地下深部的水沿 隐伏水平管道 迳流后 的出水口。 根据 以上实例及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分析,推测本水文地质亚单元 地下深部存在一条或数条 N~ NNE~ NE向的隐伏水平管道,地表水和出露地表的泉水皆沿冲沟进入落水洞或沿岩溶洼地 下渗,进入地下深部后以伏流的形式沿 N~ NNE~ NE向水平管道迳流 进入洋水河 , 最终汇入乌江。 本 亚 单元内地下水露头点 不多 ,而地表水和 地下水 最终 都 进入岩溶管道,说明本水文地质 亚单元是区域岩溶管道水的补给区。 ⑵ 粑粑冲 — 烟灯坡水文地质亚单元 本 水文地质亚 单元内主要分布下寒武统金顶山组 泥 岩 、含钙质泥岩夹砂岩。 砂岩含基岩裂隙水,主要赋水空间为砂岩中的风化裂隙,由于本组泥岩夹砂岩的地层强风化带的风化裂隙、构造裂隙较发育 ,常形成季节性潜水带,但富水性较弱,故该组砂岩夹层分布区虽常见 地下水露头 点,但水量较小,多表现为微量 渗出。 泉水流量虽受季节的影响,但终年不断 , 而泥岩则是较好的隔水层。 本亚单元内 地表水 系 仅有雨源型季节性溪流和小型的常年性溪流(其水源为地下水露头的泉水), 地表水沿冲沟向下游迳流,最终进入 野鸡坡 — 老李洞水文地质亚单元的落水洞或沿岩溶洼地下渗并与该亚单元的伏流汇合后 沿 N~ NNE~ NE向水平管道迳流,说明本水文地质亚单元也是区域岩溶管道水的补给区。 拟建的 磷石膏渣库 位于本水文地质 亚 单元内。 洋水 河 水文地质单元: 本水文地质单元位于老堡关次级分水岭以西,主要分布下寒武统明心寺组中段泥岩,局部地段分布上段砂岩。 本单 元内的常年性地表水系为洋水河,另 有雨源型季节性溪流和小型的常年性溪流(其水源为地下水露头的泉水),其迳流的最终方向为乌江。 由于该水文地质单元已远离本次勘察的调查区,本报告不在赘述。 第三章 磷石膏渣库库区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条件和渗漏性评价 一、 地形地貌 库区地貌主要为构造侵蚀 中低山 地貌,地形高差较大,地形切割较深,谷底高程为 ~,而山顶高程则为 ,高差为 ~ ,这就给渣场库容营造了有利堆填空间。 渣场场址位于永温乡癞子洞北西,区域 首级 分水岭 和次级分水岭间 , 拟建的磷石膏渣库由一近 SN向主冲沟和 3 条小沟( SN 向 1条、 NW 向 2 条)组成,场地原为由一条近南北向和一条近东西向的支沟汇合成一 NNE 向的主沟,经平场后冲沟被分为两段,其中主沟尾部近南北向支沟已被平场后的回填土填平,为附属生产场地,近东西向的支沟在沟口被回填土填筑形成的“土坝”隔断, “土坝”前形成积水区(该积水可以利用),但由于填土渗透性强,“坝”后仍有水流从填土中渗出形成常年性迳流。 平场后库区由一近 SN 向主沟和 3 条支沟 组成,支沟皆位于主沟西侧 , 北端 一条 ( NW 向季节性地表水系) , 南端 2 条 ( SN 向 小型 常年性地 表水系和 NW 向季节性地表水系各一条) , 库区外北东侧 约 270m 处 有一落水洞(清虚洞组灰岩中),该落水洞是库区地表水往地下径流的入口,地表水进入该落水洞成为伏流沿 N~ NNE 向水平管道径流,最终汇入乌江。 库区植被较发育,广布耕地和树林,地形地貌环境条件比较优越,选作渣场 场 地比较适宜。 二、 雨洪计算 从贵州年最大 60 分钟暴雨均值等值线图和 Cv 等值线图上可查得渣库处年最大 60 分钟暴雨均值为 , Cv=,按 Cs=,查皮尔逊Ⅲ型分布的模比系数 Kp 值表,可得知当 P=5%时 Kp=,当 P=2%时 Kp=,由此得出场址处重现期为 20 年的最大 60 分钟暴雨量为 ,重现期为 50 年的最大 60 分钟暴雨量为。 按《贵州省暴雨洪水计算实用手册(修订本) — 9 — 小汇水流域部分》提出的 F< 10km2的洪水量计算公式 Qp=[C’ Sp] 并从该手册表 9 中查得 C’为 ,再从 1/1 万地形图上量得初期坝(截洪沟终点)以上的小流域汇水面积在主沟未被平场形成沟中堆体隔断前为 ,隔断后堆体下的汇水面积为,由此算得库区截洪沟以上全流域重 现期为 20年的洪水量为。 重现期为 50 年的洪水量为。 隔断堆体下重现期为 20年的洪水量为。 重现期为 50年的洪水量为。 由于该堆体宽达 100 米 ,高达 16 米 ,且最终将达到 27 米 ,还可以采取帷幕灌浆等防渗漏措施 ,对洪水有阻滞和拦蓄作用 ,建议采用堆体以下的洪水量作设计截洪沟的数据。 三、 基本地质构造特征 地层 渣库库区分布地层为寒武系下统金顶山组,库区西部外侧分布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上段砂岩,东部外侧分布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灰岩。 寒武系下统金顶山组(∈ 1j):深灰色泥岩 、含钙质泥岩 及粉砂质泥岩夹少许薄层砂岩 , 按其风化程度可分强风化和中风化 2 个亚单元,其中强风化层 厚 ~。 构造: 库区地质构造较简单, 为单斜地层,总体倾向 90176。 左右,倾角 18~ 30176。 左右,由于金顶山组碎屑岩地层较软,受力后易形变,倾角局部可大于 30176。 或小于 18176。 ,场区广布第四系耕植土和残坡积粘土,沟谷两侧局部 常 见强风 化泥岩露 头。 强风化 露头中裂隙 较 发育, 岩体较破碎 ,钻探揭示,地腹中风化基岩 岩体较完整, 节理、裂隙 不 甚 发育。 库区 未发现断层。 四、 岩溶地质作用及泉点的分布 由于渣 库库区全部在金顶山组碎屑岩分布区,不存在岩溶发育的条件,仅库区外岩灰洞附近在清虚洞组与金顶山组界线附近清虚洞组灰岩中见一组溶洞。 库区共发现有一定流量的泉点 1 个( S9 号泉),由于金顶山组泥岩夹砂岩的地层强风化带的风化裂隙、构造裂隙较发育 ,常形成季节性潜水带,但富水性较弱,砂岩夹层分布区常有泉点分布,但水量较小,多为微渗,终年不断。 五、 岩层的含水性及渗 漏 性 ㈠ 岩层的含水性 库区内岩土层由松散层、 细碎屑岩两大类岩组所组成。 松散层全场地皆有分布,并覆于基岩之上, 细碎屑岩露头主要分布于库区内较高处。 此次勘察首先对 地表表层土作了试坑注水试验,在钻探施工过程中对各孔强风化以上的基岩和土层皆作了注水试验, 对绝大多数 钻孔中风化基岩作了压水试验,测得了不同岩土的渗透系数 (详见表 3~ 6)。 试坑渗水试验统计表 表 3 点号 Q (流量 L/min) F (试环面积 cm2) K (渗透系数 cm/s) 渗漏性 备注 基岩层位 1 103 强 渗漏 含碎石粘土 ∈ 1j 2 0 < 1 107 极微渗漏 沟底耕地中 ∈ 1j 3 0 < 1 107 极微渗漏 沟底耕地中 ∈ 1j 4 0 < 1 107 极微渗漏 沟底耕地中 ∈ 1j 5 103 强渗漏 含碎石粘土 ∈ 1j 6 103 强渗漏 含碎石粘土 ∈ 1j 7 104 中等渗漏 含碎石粘土 ∈ 1j 8 103 强渗漏 含碎石粘土 ∈ 1j 9 0 < 1 107 极微渗漏 沟底耕地中 ∈ 1j 10 0 < 1 107 极微渗漏 沟底耕地中 ∈ 1j 11 0 < 1 107 极微渗漏 沟底耕地旁 ∈ 1j 12 104 中等渗漏 含碎石粘土 ∈ 1j 13 103 强渗漏 含碎石粘土 ∈ 1j 14 104 中等渗漏 回填土 ∈ 1j 10 钻孔 土层注水试验统计表 表 4 孔号 测试段岩土 试段起止深度 (m) 注入水量 Q(l/min) 渗透系数 K(cm/s) 渗漏性 ZK1 粘土 104 中等渗漏 ZK2 粘土 104 中等渗漏 ZK3 粘土 104 中等渗漏 ZK4 粘土 105 弱渗漏 ZK5 粘土 104 中等渗漏 ZK6 粘土 104 中等渗漏 ZK7 粘土 105 弱渗漏 ZK8 粘土 102 强渗漏 ZK9 粘土 103 强渗漏 ZK10 粘土 104 中等渗漏 ZK11 回填土 102 强渗漏 ZK13 粘土 104 中等渗漏 ZK14 粘土 104 中等渗漏 ZK16 粘土 104 中等渗漏 ZK17 粘土 103 强渗漏 ZK18 粘土 105 弱渗漏 强风化基岩注水试验统计表 表 5 孔 号 试段起止深度 (m) 注入水量 Q(l/min) 渗透系数 K(cm/s) 渗漏性 ZK1 103 强渗漏 ZK2 105 弱渗漏 ZK3 104 中等渗漏 ZK4 105 弱渗漏 ZK5 103 强渗漏 ZK6 104 中等 渗漏 ZK7 105 弱渗漏 ZK8 105 弱渗漏 ZK9 103 强渗漏 ZK10 106 微渗漏 ZK13 105 弱渗漏 ZK14 104 中等渗漏 ZK16 104 中等渗漏 ZK17 104 中等渗漏 ZK18 105 弱渗漏 ZK18 105 弱渗漏 中风化 基岩压水试验统计表 表 6 孔号 试段起止深度 (m) 压入水量 Q(l/min) 透水率 岩体完整度评价 渗透系数 K(cm/s) 渗漏性 ZK1 完整 106 微渗漏 ZK2 完整 106 微渗漏 ZK4 节理裂隙较发育 105 弱渗漏 ZK4 完整 105 弱渗漏 ZK6 完整 106 微渗漏 ZK7 完整 106 微渗漏 ZK8 完整 106 微渗漏 ZK9 完整 106 微渗漏 ZK10 完整 106 微渗漏 ZK11 完整 106 微渗漏 ZK12 最完整 107 极微弱渗漏 ZK13 完整 106 微渗漏 ZK14 完整 106 微渗漏 ZK16 完整 106 微渗漏 ZK17 完整 106 微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