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标准化养殖技术内容摘要:

都强,饲料来源广泛,饲养技术易于掌握,适宜人工养殖。 但容易原种池 繁殖池 生产地 20 退化,须注意提纯复壮。 是目前世界上养殖最普遍的蚯蚓良种。 大田养殖投放蚯蚓种标准 40公斤 /亩,按每年一个周期轮换更新蚯蚓种。 蚯蚓夏养技术 关键是在珠海夏季高温期,采取搭棚遮荫、绿化遮荫、蚓床盖草、喷淋水降温等多项综合技术措施,以起到遮光、降温、通气、调湿作用,把蚓床温度降到 30℃以内,避免蚯蚓受高温休眠而影响产量。 A.搭棚遮荫:根据珠海的气候情况,选择遮光率 90%的黑色遮光网,在大田蚓床上搭建平顶遮荫棚,既遮荫降温,又通风调节湿度。 根据初步试验表明:在平顶遮荫棚内,可降低地面以上气温 13℃,降低地表地温 812℃,降低地下5 ㎝处地温 78℃,降低地下 10 ㎝处地温 56℃,降低地下15 ㎝处地温 34℃。 B.蚓床盖草:在遮荫棚内的蚓床上铺盖稻草和青草,可以降低蚓床内温度。 试验表明,气温 34℃时,在稻草编的帘子遮荫棚内蚓床上盖 稻草和青草的,蚓床表层下 6㎝处温度为 30℃。 C.淋水降温:在夏季高温期每天早晚 2次喷淋水降温,以利于蚯蚓晚上在适和温度与适合湿度环境中爬上蚓床 饲料层觅食。 21 D.绿化遮荫:在蚓床之间种植香蕉树,可起到对蚓床遮荫调湿的作用,同时也可使蚓床形成具有快速通风作用的巷道。 采收蚯蚓 采用新鲜饲料喂养蚯蚓,使成蚓都活动在养殖床上新鲜饲料内,采收蚯蚓时,使用叉子将蚯蚓及饲料一起取放置在地面上的塑料布上,在自然阳光下,利用蚯蚓负趋光特性,使蚯蚓下钻,用刮板反复刮取上面蚓粪,直至塑料布上全部是蚯蚓为止。 蚯蚓规范养殖技术工艺流程图 蚯蚓饲料的准备 整理蚓床 搭建遮阳网棚 蚓 床 投放蚯蚓种苗 蚯蚓养殖管理 控制光照、温度、湿度 添加饲料、防生物危害备 采收商品蚯蚓 凉晒干燥 质量检验 市 场 22 七、 蚯蚓 养殖 的日常管理 在蚯蚓的饲养过程中,日常管理十分 重要。 我们要根据蚯蚓的生活习性,经常性的检查和观察,发现异常现象及时查明原因,并及时给予解决,防患予未然。 不要异常现象十分严重了再去处理,那样损失就太大了,还严重影响着蚯蚓养殖的经济效益。 所以蚯蚓养殖的日常管理尤为重要。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日常管理 要根据蚯蚓的生活习性,要经常保持它所需要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强光照射,冬季要加盖麦秸、稻草或加盖塑料薄膜保温。 夏季要加盖湿麦草、湿稻草遮荫降温。 要经常洒水,并保持环境安静和空气流通。 适时投料 在室内养殖时,养殖床内的基料(饲料) 经过一定时间后逐渐变成了粪便,必须适时的补给新料,补料一般采用的是上投法,即在旧料上覆盖新料。 室内地沟式养殖时,要在地沟内一次性给足基料,在一定时间内定时采收,避免基料食尽后蚯蚓钻入地下采食或死亡。 注意防逃 23 在室外地沟养殖时,要搞好清沟、排渍、清除沟土异味等工作。 一次性给足基料,避免因沟土气味或无料可食而引起蚯蚓逃走。 室内架式养殖时,应使架床上基料通气通水良好,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室内饲养架外夜晚加灯光,防止蚯蚓逃出饲养架外。 总之,要采用确实可行的防逃措施,以防蚯蚓逃走,给蚯蚓养殖者造成损 失。 定期清粪 室内养殖蚯蚓,必须十分注意室内的清洁卫生,保持空气新鲜,这就必须搞好粪便的定时清理,这对蚯蚓的生长、繁殖都有好处,大田养殖不必清理粪便,蚓粪是农作物的有效有机肥。 适时分群 蚯蚓有祖孙不同堂的习性,成蚓、幼蚓不喜欢同居,大小蚯蚓在一起饲养时,大蚯蚓可能逃走,同时大小蚯蚓长期混养可能引起近亲交配,造成种蚓退化。 当蚯蚓大量繁殖,密度过大时需要适时分群,否则将产生上述不良后果。 预防敌害 黄鼠狼、鸟类、鸡鸭、青蛙、老鼠和蛇等都是蚯蚓的天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严加 防范。 24 四季管理 随着一年四季天气的变化,四个季节的管理各自有着重点所在。 春季在立春过后,气温和地温都开始回升,温度适宜,蚯蚓繁殖很快,要着重抓好扩大养殖面积的准备工作,如增设床架、新开地沟、堆制新肥堆等。 夏季注意经常抓好降温和通风,初秋露水浓重的季节里,夜晚要揭开覆盖物,让蚯蚓大部分爬出土表层,享受露水的润泽,这对交配、产卵、生长均有好处,晚秋天气开始转冷,要做好防寒准备,冬季当然首先要做好保温工作。 投料方法的选用 根据养殖方式和环境不同应适当的选择投料方法,现将几种投料方法介绍 如下: 上投法:多采用于补料,当看到基料已经粪化时,把新料添加在表层上面即可,此法操作简便,此法弊病是会使床架底部水分过大,而且逐次投料会将卵埋入深层,不利于孵化。 下投法:此法适用于新设床架,就是将基料铺在新设床架上即可,要采用此法补料,就必须把剩料移出,把新料铺上,再把剩料铺在上面,缺点是操作麻烦,优点是剩料在上面,有利于卵的孵化和通风。 25 侧投法:是将剩料蚓床的一头约 1/3地方,空出的地方铺上新料, 1— 2 天后成蚓逐渐转入新基料。 此时将剩料过筛,将蚓粪筛出。 此法简便易行,且能把幼蚓 分离出来,便于分群养殖,同时也把卵茧分出进行孵化。 繁殖期管理 蚯蚓是雌雄同体、异体交配的动物。 幼蚓生长 38 天即性成熟,便能交配,交配后 7 天便可产卵,在平均温度 20℃的气温下,经过 19天的孵化即可产出幼蚓,全育期 60 天左右。 在饲养基内自然交配、产卵和孵化出幼蚓,它不需要人工管理。 但必须长期保持平均温度 20℃左右,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繁殖,相对湿度应保持在 56— 66%之间。 同时还需防止卵包因日晒脱水而死亡,基料含水量应控制在 50—60%,不宜太湿或太干,过湿会引起卵茧破裂 或新产卵茧两端不能封口。 以上均为繁殖管理要点,是孵化率和成活率的基本保证。 八、 蚯蚓病虫害的防治 蚯蚓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动物,常年钻在地下吃土,疾病很少,只有几种病,而且这几种病都是人为造成的,都是 26 环境条件或饲料条件不当而造成的“条件病”。 这些病只要调整一下环境条件就可以解决,几乎不用药物治疗,现介绍如下。 饲料中毒症 发现蚯蚓局部甚至全身急速瘫痪,背部排出黄色或草体液,大面积死亡,这是新加的饲料含有毒素或毒气。 这时要迅速减薄料床,将有毒饲料撤去,钩松料床的基料,加入蚯蚓粪吸附毒气,让蚯蚓 潜入底部休息,慢慢就可以适应了。 蛋白质中毒症 如发现蚯蚓的蚓体有局部枯焦,一端萎缩或一端肿胀而死,未死的蚯蚓拒绝采食,有悚悚颤栗的恐惧之感,并明显出现消瘦。 这是由于加料时饲料成分搭配不当引起蛋白质中毒。 饲料成分蛋白质的含量不能过高(基料制作时粪料不可超标),因蛋白质饲料在分解时产生的氨气和恶臭气味等有毒气体,会使蚯蚓蛋白质中毒。 发现蛋白质中毒症后,要迅速除去不当饲料,加喷清水,钩松料床或加缓冲带,以期解毒。 缺氧症 如果发现蚯蚓体色暗褐无光、体弱、活动迟缓,这是氧气 27 不足而造成蚯蚓缺 氧症。 其原因有如下几点:①、粪料未经完全发酵,产生了超量氨、烷等有害气体;②、环境过干或过湿,使蚯蚓表皮气孔受阻;③、蚓床遮盖过严,空气不通。 此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加以处理。 如将基料撤除,继续发酵,加缓冲带。 喷水或排水,使基料土的湿度保持在 30— 40%左右,中午暖和时开门开窗通风或揭开覆盖物,加装排风扇,这样此症就可得到解决。 胃酸超标症 在发现蚯蚓痉挛状结节、环带红肿、身体变粗变短,全身分泌粘液增多,在饲养床上转圈爬行,或钻到床底不吃不动,最后全身变白死亡,有的病蚓死前出现体节断裂现象。 这说明蚯 蚓饲料中淀粉、碳水化合物或盐分过多,经细菌作用引起酸化,使蚯蚓出现胃酸超标症。 处理方法是掀开覆盖物让蚓床通风,喷洒苏打水或石膏粉等碱性药物中和。 水肿病 如发现蚯蚓身体水肿膨大、发呆或拼命往外爬,背孔冒出体液,滞食而死,甚至引起蚓茧破裂或使新产的蚓茧两端不能收口而染菌霉烂。 这是因为蚓床湿度过大,饲料 PH 值过高而造成的,这时应减小湿度,把爬到表层的蚯蚓清理到另外的池里。 在原基料中加过磷酸钙粉或醋渣、酒精渣中和酸 28 碱度,过一段时间再试投给蚯蚓。 29 蚯蚓人工养殖技术 特养行业添新丁 独辟蹊径养蚯蚓 《南方农村报》 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系 徐晋佑 曾幼民 冼玉强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蚯蚓的开发利用,认识到蚯蚓不仅是蛋白饲料的来源和改土造肥的“好手”,而且还可供人类食用和药用。 人工养殖蚯蚓,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意义,目前在全国虽然有许多地方饲养,但养殖技术尚未完善,故此特别约请了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徐晋佑先生等人撰写如下文章,希对广大蚯蚓养殖爱好者有所裨益。 蚓种选择 人工饲养蚯蚓的种类,可根据饲养的目的和环境条件加以选择。 一般地说,为了解决蛋白质饲料的,应选择生长快 、繁殖率高和蛋白质丰富的蚓种,如参环毛蚓、亚洲环毛蚓、赤子爱胜蚓、背暗异唇蚓等都可入选;用于改良土壤,疏松 30 下层泥土的应选择抗逆性强,且善于钻土,栖于深层土壤中的环毛蚓属的蚯蚓,故体型较小的异唇蚓属、爱胜蚓属的蚯蚓是一个可选的对象;若为药用,则以饲养参环毛蚓、中材环毛蚓和背暗异唇蚓较佳。 由于蚯蚓对环境条件,如土壤、酸碱度、湿度、温度等要求随着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因此,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蚯蚓的选择。 总之,在生产中适于人工饲养的蚯蚓,应具备下列几个条件。 1、要能提供利用价值高的优质产品和利 用效果,如蚓体、蚓粪,或其中蛋白质含量高,或具有某些特殊的药用成分及生物化学物质,或有良好的改良土壤和处理废物的良好效果。 2、要有较高的繁殖力,如年产增殖率达300倍 — 500倍以上。 3、能适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