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程师考试冲刺指南(新修订版)20xx81读书笔记内容摘要:

:测试处理浮点指令和运算功能的有效性 ■ SPEC 基准程序:是从多计算机生产商共同认可的标准基准程序,用于测试平均速度 ■ TPC 基准程序:由事务处理会编写,专门针对事务处理速度的测试 我们通常使用 RAS 来测量一个计算机系统,即可靠性( R)、可用性( A)和可维护性( S) ( 1)基本定义 ■ 可靠性 : ■ 失效率 : ■ 平均无故障时间( MTBF) : MTFB=1/ ■ 平均修复时间( MTRF) ■ 可用性: A=MTBF/(MTBF+MTRF) ( 2) 系统可靠性模型 ■ 串联系统 :都可靠时才可靠 ■ 并联系统 :都不可靠时才不可靠 ■ 模冗余系统 系统开发基础 开发生命周期模型 ( 1)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 2)生命周期模型 ■ 瀑布模型 :固定顺序 ■ 快速原型模型 : 需求不够明确 ,“抛弃型”原型法 ■ 演 化模型 : “ 渐进化 ”原型法 ■ 增量模型 :“递增式”模型 ■ 螺旋模型 : 结合瀑布模型和演化模型的 优点, 加入风险分析 ■ 喷泉模型 :面向对象,迭代 系统的开发方法主要包括结构化分析与设计、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以及构件化方法 4 种 ( 1)结构化分析与设计 是瀑布模型最相适应的开发方法 ■ 结构化分析 :自顶向下,逐层分解。 常用工具 : □ 数据流图 :用来描述数据流从输入到输出的变换流程,由加工、数据流(包括输入数据流和输出数据流)、文件、外部实体构成。 □ 数据字典 : 关于数据的信息集合,也是对流图中所包含的所有元素进行定义的集合。 ■ 结构化设计: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 □概要设计: 采用结构图(包括模块、调用、数据)、层次图、 HIPO(层次图加输入 /处理 /输出图)来描述。 数字流图的信息流类型包括交换流和事务流 □详细设计: 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设计方式和单入口单出口的控制结构。 ( 2)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 基本思想是根据数据结构导出程序结构。 对模块独立性原则重视不足。 不适合复杂的软件系统。 包括 Jackson 方法和 Warnier 方法。 ( 3)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 ■ 对象的基本概念: 由对象标识(名称)、属性(状态、数据、成员变量)和服务(操作、行为、方法) 三个要素组成,它们被封装成一个整体,以接口的形式对外提供服务 ■ 类的基本概念: 对具有 相同属性和服务的一个 或 一组对象的抽象。 ■ 继承与多态性: ■ 消息通信 ■ 面向对象分析 ” □ OMT: □ OOA: □ OOSE: ( 4)构件化开发 搭积木。 需求分析解决“做什么”,系统设计解决“怎么做” 软件需求包括: ■ 功能需求:是指系统必须完成的那些事,即为了向它的用户提供有用的功能,产品必须执行的动作。 ■ 非功能性需求:是指产品必须具备的属性或品质,如可靠性、性能、响应时间、容错性、扩展性等。 ■ 设计约束:也称为限制条件,补充规约,这通常是对解决方案的一些约束说明。 审 白盒测试法:已知功能,验证要求 黑盒测试法:已知要求,验证功能 确定测试,也称为有效性测试,主要是验证软件的功能、性能及其他特性是否与用户要求(需求)一致。 可分为: ■ 内部确认测试 ■ α 测试:开发环境下 ■ β 测试:实际使用环境下 ■ 验收测试 软件估算包括: ■ 规模估算法,包括: □ LOC(代码行) □ FP 模型(功能点模型):功能点 =信息处理规模 *技术复杂度,其中技术复杂度是 14 个方面的综合评估。 ■ 工作量估算(单位通常为:人月),包括: □ IBM 模型 □普特南模型 □ COCOMO 模型(最有代表性) 其他 四种设计工具 ■ PAD:问题分析图 ■ PDL:伪码 ■ NS 图:盒式程序流程图 ■ HIPO:分层输入 /处理 /输出图 前 3 均适用于详细设计, HIPO 适用于概要设计 第 六 章 标准化与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图谱与考点分析 标准化 标准编码的基本结构:标准代号 +专业类号 +顺序号 +年代号 强制性国家标准代号为 GB,推荐性国家标准代号为 GB/T 标准审查周期不超过 5 年 能力成熟度模型( CMM)是一种软件过程能力成熟度模型,可分为 5 级: ■ 初始级: 无序混乱 ■ 可重复级: 基本的,有章可循能重复以往的 ■ 已定义级: 文档化标准化 ■ 已管理级: 详细 度量 标准 ■ 优化级: 分析并改进 知识产权保护 专利、商标和 财产 均需要登记才能得到保护, 著作 不需要登记就可以得到保护。 软件著作权只保护源代码和文档,不保护思想。 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是没有保护期限限制的。 商业秘密没有确定的保护期限,一旦公开就不 受保护。 合作开发的软件 ,共同享有,按人头比例分配。 不同的专利保护期不同 第 七 章 网络体系结构 知识图谱与考点分析 网络体系结 构 OSI七层模型 第 八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知识图谱与考点分析 数据通信基础技术 无线传输媒介包括无线电波,微波和红外。 最基本的数字编码有单极性码、极性码、双极性码、归零码、不归零码、双相码 6 种, 常用于局域网的有曼彻斯特编码、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编码效率都是 50%) ,常用于广域网的有 4B/5B码、 8B/10B 码。 ( 1)基本编码 ( 2)应用性编码 ( 1)调制技术 ( 2)编码技 术 最常用的编码技术就是脉冲编码调制技术( PCM),要经过取样、量化、编码三个步骤。 根据奈奎斯特取样定理,在进行模 /数信号的转换过程中,取样速率只要大于模拟信号的最高频率的2 倍,就可以完整的保留源信号中的信息。 传输与交换技术 ( 1)数据通信与交换方式 按照数据传输方向,可以分为: ■ 单工通信:无线电广播,有线电视 ■ 半双工通信:无线电台,对讲机 ■ 全双工通信:现代电话通信 按同步方式,可以分为: ■ 异步传输:需要加同步信息,通常还要加入校验信息,适合长距离传输 ■ 同步传输 :在传输前进行同步,适合短距离高速数据传输 ( 2)交换方式 ( 1)多路复用技术 ( 2)常见数字传输系统 数据通信中常用的办法是检错和纠错码。 ( 1)海明码距 码距是不同码字的海明距离的最小值。 可以查出“小于等于码距 1” 位错误 如果要查出 N 位错误,码距至少是 N+1 可以纠正“小于码距 /2”位错误 如果要纠正 N 位错误,码距至少是 2N+1 ( 2)海明校验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