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工程可研报告内容摘要:

种植 项目 选择了多种不同的植物 , 绿化 区内设有多种乔木、各类灌木、 新城堤顶路绿化工程(一期)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 16 木本花卉、草本花卉、不同类型的草坪等。 表 51 种植 植物列表 编号 植物名称 规格 1 桃树 干径 68 公分 2 石榴树 干径 68 公分 3 杏树 干径 68 公分 4 枣树 干径 68 公分 5 李子树 干径 68 公分 6 苹果树 干径 68 公分 7 梨树 干径 68 公分 8 山楂树 干径 68 公分 9 竹子 米 10 银杏树 干径 2025 公分 11 蔷薇 米 12 白蜡 干径 2025 公分 13 国槐 干径 1618 公分 14 芦苇 15 雪松 苗高 4 米 16 龙柏 苗高 3 米 17 大叶黄杨球 冠径 米 18 大叶黄杨篱 苗高 米 19 凤尾兰 冠径 米 20 铺地柏 条长 1 米 21 国槐 干径 10 公分 新城堤顶路绿化工程(一期)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 17 22 白蜡 干径 8 公分 23 千头椿 干径 8 公分 24 金枝国槐 干径 6 公分 25 垂柳 干径 8 公分 26 速生杨 干径 7 公分 27 法桐 干径 8 公分 28 臭椿 干径 7 公分 29 构树 干径 7 公分 30 合欢 干径 7 公分 31 杂交马褂木 干径 6 公分 32 黄栌 干径 6 公分 33 北京栾 干径 7 公分 34 红叶椿 干径 7 公分 35 五角枫 干径 7 公分 36 楸树 干径 7 公分 37 花石榴 冠径 1 米 38 紫叶李 苗高 米 39 木槿 苗高 米 40 紫叶矮樱 冠径 米 41 金叶女贞 苗高 米 42 连翘 条长 1 米 43 碧桃 苗高 米 44 红瑞木 苗高 1 米,冠径 45 金银木 苗高 米,冠径 新城堤顶路绿化工程(一期)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 18 46 黄刺枚 苗高 米,冠径 47 荷兰菊 二年生 48 八宝景天 二年生 49 绣线菊 二年生 50 红运萱草 二年生 51 玉簪 二年生 52 马蔺 二年生 53 美国凌霄 条长 3 米 54 五叶地锦 条长 3 米 55 风车草 二年生 56 美人蕉 二年生 57 香蒲 二年生 58 鸢尾 二年生 59 泽泻 二年生 60 慈姑 二年生 61 黑三棱 二年生 62 再力花 二年生 63 泽芹 二年生 64 花蔺 二年生 65 千屈菜 二年生 66 水蓼 二年生 67 水葱 二年生 68 芦苇 二年生 69 菖蒲 二年生 新城堤顶路绿化工程(一期)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 19 第 六 章 公用工程 由于本项目不涉及照明、绿地景观灯及动力等关于供配电 系统 ,所以在本章节只根据项目的情况,对给排水系统 进行描述。 一、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主席令第 22 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主席令第 23 号 3.《 城市排水和再生水利用管理条例》 市人大常委会公告第 54 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主席令第 74号 5.《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32020 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20 7.《灌溉与排水设计规范》 GB5028899 二、给排水工程 ( 一 )编制范围 编制范围为 新城 堤顶路 两侧 绿化 工程 的给排水工程。 ( 二 )给水系统 本项目用水主要是绿地的浇 潵 灌溉 用水, 绿地灌溉给水系统用水取自市政 中水 管网,从 南北 两侧市政管网各引 两 根给水管道 ,管道呈 新城堤顶路绿化工程(一期)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 20 环形布置。 ( 三 ) 灌溉系统 本项目 绿化灌溉水源以市政中水为主, 在道路两侧绿化带上,每隔约 50 米设置自动喷洒灌溉系统。 在灌溉技术方面采用自动化系统,根据公园内乔、灌、花、草等不同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和灌溉强度的不同要求,再根据不同植物又具有不同的根系层深度和不同的吸水范围,设计向植物供水的灌溉系统。 该系统根据不同植物的需水规律和需水量将地上灌、地面灌、浅层灌、深层灌结合起来,将降水、灌溉水和地下水统一调配,将不同的灌溉方法纳 入同一个灌溉系统,向植物提供“精准”灌溉。 以满足绿地植物群落多元化的要求。 (四)给排水管材 及阀门 根据灌潵系统需不同管径 UPVC 给水管材,给水阀门、快速取水阀、雨鸟地埋式旋转喷嘴若干个。 ( 五 )排水系统 本项目的排水主要是雨水,雨水排水 口 都 沿道路两侧布置 ,用于处理道路的雨水。 降雨 量大 时, 除部分被绿地自然吸收外,其它 不能被绿地自然吸收的 雨水 流入道路两侧的排水口内, 经过收集 后 ,最后流入市政管网。 新城堤顶路绿化工程(一期)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 21 第 七 章 环境 保护 为了保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全面落实生态城区建设工作。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 253 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 市政府第 28 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考虑本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主要分析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及固体废物等对环境的影响,及项目建成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对不利影响提出相应治理措施。 一、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309693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GB1252390 二、环境现状分析 县地 处于 市上风口向,四周水 面泛多,空气质量 良 好,属 暖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 季风显著,四季分明。 春季:冷空气势力明显衰退,气温回升较快,且冷暖多变,降水量较冬季偏多,较夏季偏少,空气干燥,风速大,蒸发强。 夏季:是全年温度最高季节,气候闷热。 新城堤顶路绿化工程(一期)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 22 受太平洋暖湿气团影响,盛行东南风,潮湿多雨,雨量高度集中。 秋季,暖空气势力减弱,气温明显下降,日光充足,昼夜温差较大,盛行西北风,有着 “ 一场天气一场寒 ” 的气候特征。 冬季,盛行偏北大风,空气干燥寒冷,晴朗少雪。 静海县阳光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年平均气温为 ℃ ,最热为 7 月,月平均气温为℃ ,最冷为 1 月,月平均气温为- ℃。 本项目地处静海县团泊新城西区,周围无任何工业污染源,自然环境状况良好。 三、施工期环境影响及治理措施 (一)项目施工期的主要影响因素 由于本项目需要种植大量的植被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大量的 土方挖掘、道路及绿化垫土和车辆运输工程土的过程中,都会引起扬尘。 而现场堆放的砂、土、灰、砖等建筑材料遇大风天气也会产生大量扬尘。 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施工车辆设备运行时排放废气,在短期内明显影响当地环境空气质量。 施工 期固体废物主要包括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施工弃土。 新城堤顶路绿化工程(一期)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 23 施工期的噪声来源为施工现场的各类施工机械设备噪声、物料运输的交通噪声、施工机械噪声和施工人员的活动噪声。 施工期废水主要是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以及车辆和设备的冲洗水等。 (二)相应的治理措施 在本项目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应督促施工单位遵守国家和省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将废气、废水和噪声等控制在法律、法规及施工管理规定的范围内。 具体采取以下措施: 防治措施 对易起尘物料实行库内堆放或加盖篷 布,定期清扫施工现场。 经常清洗汽车车轮及底盘上的泥土,采取洒水抑尘措施,减少施工场地和道路的扬尘污染。 合理的安排运输车辆的运输次数,最有效的使用车辆的运输能力,以减少车辆尾气带来的废气污染。 施工期间产生的各种固体废物应采取有效处置措施集中收集、及 新城堤顶路绿化工程(一期)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 24 时清运,送指定地点存放,避免随意堆放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 项目施工过程中噪声较大设备应尽量远离场界安置。 对产生噪声、振动的施工机械,采取限时施工等有效措施,减轻危害。 施工废水 经过二级沉淀排入市政管网; 加强施工中油类管理,减少机械油的跑、冒、滴、漏。 严格用水管理,贯彻节约用水的原则,尽量降低废水排放量。 倡导文明施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节约用水,杜绝乱排乱泼。 四、项目运营后对环境的影响 ( 一 )净化空气 , 创造局部小气候 植物具有很好的吸热、遮阴和蒸腾水分的作用。 绿地能降低环境的温度 , 通过其叶片的大量蒸腾水分而消耗城市中的辐射热和来自路面、墙面和相邻物体的反射而产生的降温增温效益,缓解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本项目种植大量植被,植物能够在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项目建 成后,对于道路附近绿化率起到积极作用,大量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通过植物蒸腾作用,能够有效调节周边空气湿度,达到净化空气、调节局部气候的效果。 (二 )防风固沙 ,有效 改善环境质量 新城堤顶路绿化工程(一期)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 25 项目建成后形成大量植物聚集区。 植物的叶片对周围尘埃有很强的吸附作用,植物根部能够有效稳固土壤,通过植物的吸附作用,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从而有效改善周边生态环境。 (三)吸收有害气体、粉尘 项目绿化所种植的 植被,由于具有大量的枝叶,其表面常凹凸不平,形成庞大的吸附面,能够阻截和吸附大量的尘埃,起到了降低风速、对飘尘的阻挡、过滤和吸收作 用,而这些枝叶经过雨水的冲洗后,又恢复其吸附作用。 因此,通过乔木、灌木和草组成的复层绿化结构,会起到更好的滞尘作用。 (四) 减弱噪声 噪声 对人体 会 产生伤害, 尖杂的噪声传到浓密的大草地,顿时大部分消失 , 茂密的树木能有效地减弱噪音,起到良好的隔音或消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