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济学讲义汇总-桂宝坤教授内容摘要:

品。 这样又会使生产者多生产稀缺产品,少生产不太稀缺的产品。 因此,市场上的各种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将会出现趋向供求平衡状态的变动趋势。 此时,人们对各种商品的有效需求都可能得到满足,同时又没有造成生产能力的过剩和资源的浪费。 资源的分配获得了最大的社会经济福利效益。 这就是发达的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功能。 二、效用与弹性 (一 ) 消费效用分析 1、 消费效用:消费者从消费商品中得到的满足程度。 消费价 值理论认为: (1) 物品的价值分类为客观价值和主观价值。 客观价值指一种物品获得某种客观成果的力量或能力。 主观价值指一种物品对物主福利所具有的重要性。 经济上认为具有价值的物品,必经具有有用性,同时,还必须也具有稀缺性。 因此,一切经济物品都具有价值,因而具有消费效用。 (2) 经济物品的价值可划分为主观价值和主观使用价值。 它们的价值量都是由交换或使用的物品的边际效用来衡量。 它们的价值量对物主通常是不等量的。 2、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消费者某一时期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而得到的全部满足称为总效用。 由于消费量的变化而引起的总效 用的变化量称为边际效用。 消费价值理论认为: (1) 具有理性的人总会这样来安排他所拥有的资源:当所有高一级的需要都已满足,而且还有剩余资源的情况下,才满足比较次要的需要,直到满足“最后 ”的需要,即需要程度最小的需要,称“边际需要 ”。 其对应的效用称为“边际效用 ”。 因此,一件物品的价值由它的边际效用量来决定。 (2) 商品的数量与其价值成反比,并且这种关系的存在完全与交换和价格无关。 (3) 决定边际效用的因素是需要与供应之间的关系;要求满足的需要越多和越强烈,而能够满足该需要的物品越少,则得不到满足的需要层次就越重 要,因而边际应用也就越高,反之亦然。 《管理经济学》讲授提要 主讲人:桂宝坤教授 13 (4) 如果一种物品有几种用途,并能在这些用途中提供不同边际效用,则能产生最高的边际效用的用途相应的价值量,是物品经济价值的标准。 3、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当某一物品消费量增加时,该物品的边际效用(即它的最后一个单位消费物品添增的效用)趋向于递减。 规律的应用: (1) 边际效用为零时,是正常消费的最大消费量; (2) 若消费者收入一定 ,同时要消费多种商品时 ,当各种消费的边际效用都相等,消费效用达到最大效用。 4、 消费者需求的优化组合 (1) 等效用曲线 (或无差异曲线 )即曲线上每一点 X与 Y 的各种组合方式效果相同,没有差异,可达到同样的满意程度。 (2) 等支出线 (或预算线 ):即在该线上所有不同 X 与 Y 的组合的总支出相同。 (3) 消费者需求最优组合是等效用曲线与预算线的相切点所对应的数量。 (二 ) 需求弹性 概念的引入:需求量的大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不同的商品,受影响的程度是很不相同的。 为了比较不同产品的需求量因某种因素的变化而受到影响的程度,经济学中使用“需求弹性 ” 的概念。 需求弹性的定义及其计算式 需求弹性是指需求量对某种影响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 用公式表示为: Ep=Q 变动 %/ X 变动 % 式中: Ep— 需求弹性; Q— 需求量; X— 影响需求量变化的某因素 需求弹性也可理解为: 影响需求量的某因素每变化百分之一,需求量将变化百分之几。 需求弹性可分为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等。 1、 需求的价格弹性 (1) 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其计算的一般公式为: 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 %=(△ Q/Q) / (△ P/P)=(△ Q/△ P) (P/Q) 式中: Q— 需求量; P— 价格;△ Q— 需求量的变动量;△ P— 价格的变动量。 具体计算有两种方法: ① 点弹 性:即计算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价格弹性,可用微分学的方法求解 (暂略 ) ② 弧弹性:即计算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平均价格弹性。 计算公式为:         212121221122112 2 2 PPPP PPPP PP E p   式中: Ep— 弧价格弹性: — 点 1 的需求量及其价格: Q2 P2— 点 2 的需求量及其价格。 例:假定某企业的需求曲线上,当 P=2 时, Q=20;当 P=5 时, Q= 5,求价格从 2元到 5 元之间的弧价格弹性。 《管理经济学》讲授提要 主讲人:桂宝坤教授 14 解:已知: Q1=20, P1=2, Q2=5, P2=5 2525 20521 212 12  PPPP E p 即价格从 2 至 5 元之间的 弧价格弹性为 , 在此价格期间 , 价格每上涨百分之一 , 需求量平均下降百分之。 计算价格弹性时应注意:计算出的需求的价格弹性是负值,但比较时用其绝对值。 (2) 需求的价格弹性一般分类: ① │ Ep│ 1 时,称为弹性需求或需有弹性。 这类商品的价格相对变动 1%,需求量相对变动要超过 1%。 ② │ Ep│ = 1 时,称为单一弹性或单元弹性。 这类商品的价格变化程度与需求量变化速度相同,但变化方向相反。 ③ │ Ep│ < 1 时,称为非弹性需求或缺乏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的三种个别情况: Ep=0 时,称为完全无弹性。 这类商品的价格无论如何变动需求量都固定不变。 如国家战略物资,或无替代品时的家用自来水、电及液化气等,此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Ep=∞时,称为完全弹性。 这类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反应非常敏感,此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Ep0 时,称为例外情况,即这类商品不遵守需求法则:需求量随价格正比变化。 如:宝石、首饰、名牌香水、衣物等。 (3) 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应用 因为价格弹性能够直接反映价格变动时对需求量变动的影响程度,因此可以在不同的价格弹性期间,采用不同的价格政策(见下表)。 价 格弹性是企业制定价格策略的基础。 需求价格弹性 │ Ep│ 1 │ Ep│ =1 │ Ep│ 1 降价的影响 销售收入上升 销售收入不变 销售收入下降 涨价的影响 销售收入下降 销售收入不变 销售收入上升 企业价格策略 适当降价 针对不同情况涨价或降价 适当涨价 (4) 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 ① 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弹性小,奢侈品的价格弹性大; ② 可替代的物品越多,性质越接近,弹性就越大; ③ 在人们收入中所占比重大的商品,其价格弹性就大,反之,比重小的弹性就小; ④ 时间因素:同样的商品,从长期看,其弹性就大,从短期看,其 弹性就小。 根据以上因素,就有可能判断某种商品或劳务的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大小,从而有助于企业价格策略的制定。 《管理经济学》讲授提要 主讲人:桂宝坤教授 15 2、 需求的收入弹性 (1) 概念和计算:需求的收入弹性反映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化的反应程 度。 其计算办法是用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动百分之一使需求量变动百分之几的比来计算。 其公式:收入弹性( EJ) =需求量变动的 %/消费者收入变动的 % 具体计算公式也有两种方法:点弹性和弧弹性。 应该注意:需求的收入弹性一般为正值。 (2) 按收入弹性分类商品 在经济学中,收入弹性为负 (EJ0)的产品称低档货;收入弹性在 0 和 1 之间( 0<EJ<= 1)的产品称正常货;收入弹性大于 1( EJ> 1)的产品称高档货。 一般说来,生活必需品的收入弹性较小,奢侈品、工艺品的收入弹性大。 (3) 收入弹性应用 ① 用于销售量的分析和估计; ② 用于企业经营决策; 经济出现新高潮,则经营收入弹性大的商品更有利,因其需求量的增长的幅度大于收入增长的幅度,从而带来更大的销售量。 ③ 用于安排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速度。 收入弹性大的商品发展快于收入弹性小的商品 3、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1) 概念:交叉弹性说明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相关产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2) 计算公式 :交叉弹性= Y 产品需求量变动%/ X 产品价格变动% 具体计算方法也有两种方法:点弹性和弧弹性 ① 交叉弹性为正,即 Epx> 0 时,说明 X 商品的价格与 Y 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方向一致。 ② 交叉弹性为负,即 Epx< 0,说明 X 商品的价格与 Y 商品的需求量变动方向相反。 ③ 交叉弹性为零,即 Epx= 0,说明两种商品互相独立,互不影响。 (3) 交叉弹性应用举例 对价格销售量的行估计和分析,对两种产品的行业归属的经济分析。 三、 市场需求估计 — 确定需求函数的具体形式的过程 需求估计的两种基本方法 (1) 市场调查:通过对销售者直接进行调查,来估计某种 产品的需求量和各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 市场调查的方法通常有访问调查法和市场实验法两种。 (2) 统计法:利用统计学原理,尤其是利用其中的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出影响需求量变化的诸因素对需求量变化的影响关系式,即确定出某一具体的需求函数表达式。 预测的几种常用方法 (1) 德尔菲法:即专家调查法; (2) 时间序列分解法; (3) 指数平滑法。 《管理经济学》讲授提要 主讲人:桂宝坤教授 16 第三章 生产决策理论思考 一、 要素组合 (一 )生产函数 定义及表示式:生产函数是指描述生产的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的数学函数。 其一般表示式为: Q=f (… Xn) 式中: Q— 产量, — Xn— 诸投入要素,如原材料、设备、劳动力等。 其具体表示式之一,如: Q=K1/2 L1/2 其中, Q— 产量, K— 资本量, L— 劳动量。 若已知 K= 16, L= 4,则可计算得: Q= 416 = 8 应注意:( 1)生产函数中的产量 Q 是指全部投入要素都已被有效使用,毫无浪费或闲置的情况下的产量,因而是指最大产量。 ( 2)不同的生产函数对应着不同的技术水平。 ( 3)生产决策分析就是通过对生产函数的分析,找出最优的投入 — 产出关系,以确定最优的投入要素之间的数量组合,使 生产的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 生产函数的分类: ( 1) 短期生产函数(又称单变量生产函数):指企业在此期间内,只有一种投入要素的数量可变的情况下,产出量与投入的变动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以确定单一可变要素的最佳投入量。 ( 2) 长期生产函数(又称多变量生产函数):指企业在此期间内,多种投入要素的数量都可变的情况下,产出量与所有投入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以确定多种要素之间的最优 X 组合及对生产规模进行经济分析。 (二)单变量生产函数(短期生产函数)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相互关系。 ( 1)总产量( TP):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 ,某一变动投入(如劳动量 L)与某种不变要素(如机器台数 M)相结合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 通常情况下,在变动投入要素量刚开始增加时,总产量增加比较快,以后随着变动投入要素的继续增加,总产量增加的速度会逐渐变慢,直到后来可能停止增加,甚至下降。 ( 2)平均产量( AP):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其它诸投入要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平均每单位变动投入要素对应的产量。 ( 3)边际产量( MP):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每增加一个单位变动投入要素所引起总产量的变化量。 ( 4)三种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① 边际产量与总产量的关系; 当边 际产量为正值时,总产量呈上升趋势,此时增加可变动要素量,能增加总产量; 当边际产量为负值时,总产量呈下降趋势,此时增加可变动要素量,反而使总产量减少; 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为最大值。 《管理经济学》讲授提要 主讲人:桂宝坤教授 17 ② 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关系: 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呈上升趋势; 当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呈下降趋势; 当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为最大值。 ③ 平均产量与总产量的关系: 在变动投入要素确定不变条件下平均产量与总产量成正比关系。 参考:总产量曲线,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图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 1)规律的内容:在技术水平不变和只变动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条件下,增加的投入量的初期会使该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但增加到一定量后,再增加投入量就会使边际产量递减。 ( 2)规律的意见和应用。 意义: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揭示了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客观联系。 这是存在于各行各业的普遍性经济规律。 它告诉我们,在生产投入时,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