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工程等电位及跨接线具体做法建议内容摘要:

测试,接地电阻值要符合规范要求。 潍坊昌大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安装分公司 内部做法 避雷针宜采用圆钢或焊接钢管制成,其直径不应小于下列数值: 针长 1m 以下: 圆钢为 12mm;钢管为 20mm。 针长 1~ 2m: 圆钢为 16mm;钢管为 25mm。 烟囱顶上的针: 圆钢 为 20mm;钢管为 40mm。 钢管壁厚不小于。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装设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 (网 ),使被保护的建筑物及风帽、放散管等突出屋面的物体均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 架空避雷网的网格尺寸不应大于 5m5m 或 6m4m。 2) 、独立避雷针的杆塔、架空避雷线的端部和架空避雷网的各支柱处应至少设一根引下线。 对用金属制成或有焊接、绑扎连接钢筋网的杆塔、支柱,宜利用其作为引下线。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雷电感应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建筑内的设备、管道、构架、电缆金属外皮、钢屋架、钢窗等较大金属物和突出屋面的放散管、风管等金属物,均应接到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 金属屋面周边每隔 18~ 24m 应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 现场浇制的或由预制构件组成的钢筋混凝土屋面,其钢筋宜绑扎或焊接成闭合回路,并应每隔 18~ 24m 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 2) 平行敷设的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等长金属物,其净距小于 100mm 时应采用金属线跨接,跨接点的间 距不应大于 30m;交叉净距小于 100mm 时,其交叉处亦应跨接。 当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法兰盘等连接处的过渡电阻大于 时,连接处应用金属线跨接。 对有不少于 5 根螺检连接的法兰盘,在非腐蚀环境下,可不跨接。 潍坊昌大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安装分公司 内部做法 屋内接地干线与防雷电感应接地装置的连接,不应少于两处。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止雷电波浸入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低压线路宜全线采用电缆直接地敷设,在入户端应将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接到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 当全线采用电缆有困难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 杆和铁横担的架空线,并应使用一段金属铠装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直接埋地引入,其埋地长度不应小于15m。 在电缆与架空线连接处,尚应装设避雷器。 避雷器、电缆金属外皮、钢管和绝缘子铁脚、金具等应连在一起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Ω。 2) 、架空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 距离建筑物 100m 内的管道,应每隔 25m 左右接地一次,其冲击接地电不应大于 20Ω ,并宜利用金支架或钢筋混凝土支架的焊接、绑扎钢筋网作为引下线,其钢筋混凝土基础宜作为接地装置。 埋地或地沟内的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亦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 当建筑物太高或其它原因难以装设独立避雷针、架空避雷线、避雷网时,可将避雷针或网格不大于 5m5m 或 6m4m 的避雷网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直接装在建筑物上,避雷网应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雷击的部位敷设。 并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 、所有避雷针应采用避雷带互相连接。 2) 、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 12m。 3) 、建筑物应装设均压环,环间垂直距离不 应大于 12m,所有引下线、建筑物的金结构和金设备均应连到环上。 均压环可利用电气设备的接地干线环路。 潍坊昌大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安装分公司 内部做法 4) 、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应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Ω ,并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及所有进入建筑物的金属管道相连,此接地装置可兼作防雷电感应之用。 5) 、当建筑物高于 30m 时,尚应采取以下防侧击的措施: 从 30m 起每隔不大于 6m 沿建筑物四周设水平避雷带并与引下线相连; 30m 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连接。 6) 、在电源引入的总配 电箱处宜装设过电压保护器。 当树木高于建筑且不在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内时,树木与建筑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 5m。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的措施, 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网 (带 )应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 10m10m 或 12m8m 的网格。 所有避雷针应采用避雷带相互连接。 突出屋面的放散管、风管、烟囟等物体,应按下列方式保护: 排放无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 粉尘的放散管、烟囱, 1 区、11 区和 2 区炸危险环境的自然通风管,装有阻火器的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其防雷保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金属物体可不装接闪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