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建构内容摘要:

” 是 土地对农民劳动的赐予 ,是农民劳动利用了特殊的自然生产力的结果, 土地如果离开了劳动便不能生产任何东西。 ? 杜尔阁认识到 “ 纯产品 ” 转化为地租被土地所有者占有是 土地私有权 的结果,比魁奈更进一步说明了地租的本质和根源。 ? 杜尔哥不仅直接以 “ 资本 ” 这一用语来代替魁奈常用的 “ 预付 ” ,而且具体地分析了资本的各种用途及其收入的性质。 他指山,资本可以买进一份田产而取得地租收入;用作制造业和工业方面的垫支以获取工业利润;用作商业企业的垫支获得商业利润;还可以用来放债取息。 这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各个集团及其基本收入的性质,是对魁奈资本理论的重要发展。 重农学派衰微的原因 (1)中心思想依附于自然秩序 ——受限于土地 ( 2)相信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 3)未见工业革命的曙光 ——忽视了工商业的影响力 (1) 亚当 斯密的自由放任受重农学派影响 (2) 经济表 → 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 (3) 纯产品 /净值 → (剩余 、 再生产 ) (4) 凯恩斯的总量均衡与魁奈的宏观分析存在渊源关系。 重农学派的影响 小结: 重农学派重视农业、重视自由竞争和宏观均衡,使经济学的视野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尝试说明剩余产品,这些都为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化作出了贡献。 ? 思考题: ? 《 经济表 》 的分析及其中蕴含的重农思想(纯产品理论,政策建议) 思考: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与近代法国的“重农”。 ? 中国传统的 “ 重农 ” 是以朝廷为本位的,重的是“ 农 ” 而不是 “ 民 ” , 那时的 “ 重农 ” 往往要 “ 抑商 ” , “ 重农抑商 ” ,包括禁止农民 “ 弃农经商 ” ,即所谓 “ 驱民归农 ”。 这样一来,朝廷越 “ 重农 ” ,农民的自由越少,越被束缚于土地。 另一方面 “ 抑商 ” 意味着强化官府管制,越 “ 抑商 ” , 官府的权力越大 , 弄权越滥,其结果是小民的买卖被 “ 抑 ” ,而红顶官商的坑农反而更严重了。 重农学派的 “ 重农 ” ? 重农 学派则是 在西欧近代初期遗留的中世纪束缚还相当严重的情况下, 强调“ 顺其自然 ”, 主张消除束缚、给农民以更多的自由 和权力。 “福利重农主义 ” ? 今天的发达民主国家实际上流行一种新的 “ 重农主义 ” ,其内容不仅是给农民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这可以说是对魁奈思想的继承 ), 还包括要求政府对农民承担更多的责任、满足农民的公共品需求、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福利保障乃至贸易保护。 可以谓之 “ 福利重农主义 ”。 中国从 “ 重商主义 ” 到新 “ 重农主义 ” ? “当现实的阳光照耀历史的尘埃的时候 一切历史也就成了当代史。 ” 2020年 起我国开始重视 “ 三农问题 ” 我们需要怎样的 新 “ 重农主义 ”。 ? 在 目前 自由、福利双不足,尤其是 农民 在自由权利比城里人更易被侵犯而福利水平也比城里更低的 情况下(农民在 迁徙权、产权、经营自主权、契约谈判权方面 都 存在缺失 以及 “ 缺医少教无保障 ” ) ,我们需要怎样的新 “ 重农主义 ”。 城市对农村的剥夺 ? 建国后,共产党政府就确定了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中国是一个穷国,只能将农业剩余转化为资本 ,只有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来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 第一波剥夺 ——毛泽东时代 ? 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建立 以乡养城和 以农促工 的体制,利用农产品定价权,利用税收制度以及工农产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从农村吸取资源来支持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以及城市建设。 有学者就把这种做法叫作“内部殖民地”。 第二波剥夺 ——改革开放以来 ? 对农村土地的剥夺 ? 在整个征地的收入中,农民所得的份额 5%10%,集体得 25%30%,政府获得 60%70%。 ? 对农民工的剥夺 ? 对农民工的高强度的剥夺造成了所谓的 “ 中国制造 ” 的无限廉价。 ? 对农村的人力资本的剥夺 ? 这种 “ 剥夺 ” 主要体现在两个环节上:一是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的剥夺,即偏向城市的国家财政及其相应的投资政策;二是人力资本形成后城乡之间不同的溢出效应。 ? 继续推进城市化。 ? 建设新农村。 由剥夺到反哺 第二节 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奠基者 ——亚当 斯密的经济学说 亚当 斯密( 1723—1790),英国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自配第以来的古典经济思想,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建者。 第一次把以前的经济知识归结为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并加以丰富和发展。 后人给斯密的定位: ? “经济科学之父 ” (西方经济学界) ? “ 近代经济学说的创始人 ” (西方经济学说史家) ? 伟大的经济思想家、哲学家、修辞学家 ? 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奠基人 生平与著作 生平: 14岁进入格拉斯哥大学 ——17岁进入牛津大学 ——25岁在爱丁堡大学作讲座 ——28岁主持格拉斯哥大学讲席(逻辑学、道德哲学) —— 41岁游历欧洲大陆 ——53岁写成 《 国富论 》 —— 64岁任格拉斯哥大学校长 ——67岁病逝( ) 著作: 《 道德情操论 》 1759年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 1776年(简称 《 国富论 》 ) 《 哲学论文集 》 1795年 《 亚当 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 》1896年 一、亚当 斯密经济学说的产生 ? (一)斯密经济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 ? 18世纪中叶英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关。 18世纪 50~ 60年代,英国正处在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时期。 但残余的封建制度和重商主义政策还阻碍着新兴产业资本的发展。 斯密的经济思想代表了产业资本同封建残余作斗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 ? , 这时英国是土地贵族和资产阶级共享政权,但土地贵族在议会中仍占多数,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地位还不稳固,资产阶级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仍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斗争的焦点是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问题。 ? 来的经济学说发展的影响。 (二)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 1. 斯密作为 18世纪中后期代表产业资本利益的经济学家 , 他的理论反映了资产阶级争取经济自由 、 增加社会财富 、 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要求 , 为英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 、 政治上建立自己的统治地位提供了理论武器。 2. 他的 《 国富论 》 最先 从理论上系统分析 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 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 , 从经济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 3. 这部著作以发展生产力 、 增加国民财富为主线 , 系统地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各个范畴 , 几乎包括了经济科学的各方面的内容 , 已经形成为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4. 这部著作具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和清晰的结构 ,并且同时运用了抽象分析和归纳综合方法 , 既有对经济过程本质的一定分析 , 又有对经济事物较充分的数量分析;既有对经济发展历史的分析 ,又有对经济发展现实的研究。 从理论和实践上较全面地研究了资本主义 经济增长 问题。 基于上述 , 我们说亚当 斯密最先建立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斯密革命。 ? “ 斯密的 《 国富论 》 标志着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新纪元或者说一场革命。 ” ? ——[英 ]特伦斯 . ( 1912年生 ——) : 《 经济学的革命与发展 》 ( 1952年成书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92, ? 革命性体现在: ? 1) 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即把政治经济学建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 建立了资产阶级经济学整个体系的第一个不列颠人 ” ( 马克思 ) ; ? 2) 确立了新的财富观; ? 3) 第一次宣称 , 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 ( 但有人认为 ,在斯密那里并没有 “ 劳动价值论 ” )。 ? 革命是什么。 革命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 变革 , 引起事物从旧 质 到新质的飞跃。 (三)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 ? 1776年在伦敦出版。 19世纪末,中国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严复将该书第一次译为中文,译名《 原富 》 , 1902年出版。 ? 1972年和 197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郭大力、王亚南翻译的 《 国富论 》中译本(上、下)。 1.《 国富论 》 的主题、结构 主题(或中心思想) 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即阐明财富的起源及其产生和增长条件。 国民财富 ——供给一国国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 他说: “ 政治经济学提出两个目标: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第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 总之,其目的在于 富国裕民 ”。 结构: ⑴ 理论 ——第一、二篇 ⑵ 历史 ——第三、四篇,包括经济发展史和学说史 ⑶ 国家的经济职能和公共财政 ——第五篇,分析最重要的宏观问题 第一篇 的主题是劳动生产力得以改进的原因何在 ?劳动生产物按什么顺序自然而然地分配给社会各阶级。 这一篇在全书具有决定意义。 以分工作为逻辑起点,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强调分工, 把分工看作国民财富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提出了古典学派中系统的分工学说。 结构大致是:分工 ——交换 ——货币 ——价值 ——三个阶级的基本收入。 第二篇 论增加国民财富的第二个因素 ——资本的性质、积累和用途。 分析了资本的作用和资本积累的条件;资本按其用途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同时分析了资本的几种形态(借贷资本、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区别)。 这一篇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对 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 的分析。 这个理论对后来理论的发展和在经济实践中的运用都具有重大意义。 ? 第三篇 论述 国民经济史 ,论述不同国度,其财富有不同的发展途径和后果。 对近世欧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行了考察和总结,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发展的原因。 它既是对前两篇所树立的理论原理的证实,也是进一步的充实和发挥:在此斯密批判了一切形式的封建关系,揭露这种人为关系的罪恶, 论证只有资本主义关系是促进国民财富增长的自然关系。 ? 第四篇 论政治经济学体系 (思想史), 是对政治经济学 发展过程 的最早的理论概括。 全篇九章,其中有八章是批判重商主义的理论、政策及其实践的。 最后一章分析重农主义体系,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时,也肯定了他们的成就和功绩。 本篇内容近乎经济学说史。 要探讨的是不正确的政策和学说怎样妨碍了国民财富的增长。 第五篇 论君主或国家的收人,属于财政学问题。 斯密在这里论述了国家的支出、收入和公债,并提出了资产阶级财政学史上著名的 公平、确定、便利、经济 四大税收原则。 全书围绕 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以及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而展开分析。 ? √ 《 国富论 》 以增长国民财富为中心和主线,几乎包括了经济科学各学科的内容,反映了斯密力求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的意图。 √ 《 国富论 》 就其结构和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来说,它所包括的不仅是政治经济学,而且囊括了经济史( 3)、经济学说史( 4)和财政学( 5)。 附录: 《 国富论 》,或把土地生产物看作是各国收入及财富唯一或主要来源的政治经济学体系 第五篇 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第一章 论君主或国家的费用 第一节 论国防开支 第二节 论司法开支 第三节 论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的开支 第四节 论维护君主尊严的费用 第二章 论一般收入或公共收入的源泉 第一节 专属于君主或国家的资金或收入源泉 第二节 论赋税 第三章 论公债 《 国富论 》 的历史意义 ?。 第一次把当时的一切 经济知识归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