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范本资料内容摘要:
软件,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行项目分解,将每一个阶段目标分解,责任落实到个人,排出工程施工日计划,将工程施工日计划、周计划下发到所有施工班组,加强工程计划和成本管理。 ,共同完成任务。 当工程进度受到客观因素影响时,应加计划的跟踪修订工作,随着计划的修订,保证资源的供应,以确保总工期的实现。 ,相应的管理部门应做好 资源检验和过程检验及不合格产品控制等项工作,以防止造成因返工而影响进度,并应采取预防措施,以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 3)施工进度计划安排(附横道图) ( 1)劳动力配备(附劳动力计划表 ) ( 2)机械设备配备(附主要机械计划表) ( 3)主要材料供应计划(附主要材料计划表) ( 4)资金使用计划 (五)施工准备 一 现场生产准备 1. 现场调查踏勘和环境调 查:从工程投标阶段开始,即着手进行现场调查,熟悉了解现场情况及周围环境情况。 了解并落实现场临时占地,提出临时用地申请并联系办理有关事宜;了解现场交通状况,向业主、监理提交现场交通导流组织方案及临时施工道路设置方案;了解现场地上地下障碍物情况,向业主、监理提交拆迁报告及地下障碍物的改移保护方案;调查联系渣土消纳场地及现场余土的外运消纳场地;与地方交通等部 门取得联系,为工程施工创造良好的环境。 上述工作在工程正式开工前陆续完成。 2. 现场三通一平:工程开工前,向业主及地方水电管理部门提交水电供应申请、办理变 压器报装及水源引接手续。 争取在开工后五日内完成水电临时线路的铺设工作;社会交通道路的改移、临时施工的道路交通网络,在开工十日内全部完成。 3. 临时设施搭建:工程开工前完成现场临时占地的征地手续,现场围挡在开工前完成,施工队伍、办公生活区及钢木加工区,材料库及材料存放场等临时设施在开工前陆续建造,至开工后五日内全部完成。 4. 施工队伍进场组织:项目经理部在任务落实后三日内组建完毕并进场开展工作;施工队伍于开工前五日组织进场,同时进行进场教育及技术培训。 5. 机械设备进场组织:前期施工的部 分机械设备于开工前五日组织进场,同时进行维修、保养及调试等工作。 后续施工机械随施工进度需陆续组织进场。 新购设备事先走访厂家,落实货源并进行订货。 二 技术准备 1. 工程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及现场管理人员学习施工规范、工艺标准、招标文件以及业主、监理下发的有关文件,熟悉、了解本工程的施工特点,掌握各项目 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标准,同时组织专业技术工种进行培训教育,为工程施工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接到施工图纸后,即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看图、审图,五日内完成审图,工程量计算,材料计划等工作。 申请业主、监理等部门进行图纸会审和 设计交底工作。 2. 接到施工图纸后,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十日内完成实际性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设计的编制工作并报监理审批,开工前完成前期施工各项目的现场施工技术交底,提出各种预制构件的加工计划。 3. 开工前完成测量交接桩及其复核工作,完成施工测量方案的编制和控制网点测设成果报监理审批。 现场道路中线、用地红线及现状测量也在开工前完成,为工程开工创造条件。 先期施工的工程定位放线要于施工前完成并请业主、监理及设计勘测部门进行验线。 设备及物资准备 1. 工程开工前,完成各项施工用料的调查落实,经取试验合格后签订供货协议,并分期分批组织进场。 ,提前与构件厂签定供货协议,并提交构件加工计划。 3. 商品砼、沥青砼、厂拌石灰、粉煤灰、砂砾混合料的供应要事先与搅拌站取得 联系并提交供应计划。 4. 材料进场要做好存放、保管工作,并认真进行标识。 (六 )施工总平面布置 (附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用电情况 ( 1) 布置 临时用电 .用水情况 一 临时供水 本工程中闭水试验及管道工程施工等用水量均较大。 为保证施工用水,沿线拟铺设一条 DN100 钢管, 100m 设一截门 ,在给排水管道流水段施工分界处要安装 DN75 闸门,作为闭水试验用水源。 施工现场用水使用橡胶管引流。 施工用水源要同供水部门协商后就近接入,必要时经过报批 ,准备水车拉水 , 保证施工用水的需要。 二 临时供电 本工程临时用电主要包括生活用电、照明用电和施工用电。 根据用电量统计 ,本标段主要是燃气钢管焊接用电量达 ,拟在道路桩号某处安装一台 250KVA的变压器 .保证满足燃气焊接要求。 电源采用三相五线制 , 供电采用树干式引导供电,每隔 100m 设闸箱。 配电要有二级以上 保护 , 做到一机一闸 , 并就近设开关箱。 电缆采用 350+2 16 ㎜ 2的橡胶电缆。 配电箱体全部采用玻璃钢体 , 酚 醛布夹层绝缘板 , 单面配线。 电线过马路时做穿管绝缘或护套。 为防备停电或临时小容量用电,同时准备250KVA 柴油发电机一台 , 满足工程临时用电需要。 三 临时设施布置 在施工围挡内,根据现场需要搭设 700m2 的办公用房和生活用房。 办公用房和生活用房要在进场后一周内搭建,生产用房随工程进展逐步搭设、逐步拆除。 另外要根据现场情况设置存料场地和加工场地。 ( 2)用量计划(附用量计划表) 二、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版 (一)施工测量 ( 1) 控制测量 本工程采用导线控制网对全线进行平面控制,保证桥梁与路面,路面与路面之间良好贯通。 开工前将业主或监理工程师所交桩点和数据进行测量校核,确认资料和桩点无误后,利用此点进行施工控制网的布设。 布设施工控制网遵照下列原则 : 1.导线尽量布设成直伸形。 2.相邻两点间必须通视。 3.将控制点选在地质条件好 (不受沉降影响,保证精度 ),不容易受到破坏的地方。 如果施工现场周围有永久性建筑,可在其顶部布设几个导线点,它具有通视条件良好,不易破坏的特点,如果施工过程中一旦把地面导线点破坏时或因地面沉降影响了导线点的精度,就可以利用高控点,用极座标法或前方交会法直接把地面导线点恢复出来。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和精度。 这就是测量的“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碎步”的外业原则。 高程控制网,根据原始水准点高程,布设一条或几条附合水准路线,使其基本概括整个工程范围,满足现场施工需要。 有了准确的水准点高程,对于整个工程范围的施工测量就有可靠的把握 测定每个结构物及路基、路面的高程,大大方便了施工测量。 当导线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布完之后,进行内业平差计算,精度附合下表要求后,报监理审批。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等级 导线长度( km) 平均边长( km) 测 角 中误测距中 误差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 相 对 闭合差 Dj2 Dj6 差(″) ( mm) 二级 8 15 1 3 16 1/10000 三级 12 15 24 ≤1/5000 注:表中 n为测站数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等级 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 mm) 路线长度( km) 水准仪的型号 水准尺 附合路经观测次数 附合闭合差 平地( mm) 山地( mm) 四等 10 ≦ 16 Ds3 双面 往一次 20 6 注:表中 L为附合路线长度, n为测站数 ( 2) 道路测量 先算出永中的整桩号每百米或五十米一个坐标点, 用极坐标方法精确放出来,然后将仪器架在这些点上,后视切线方向,根据路宽放出边桩,再用钢尺每十米加密高程桩和中心桩。 注意,钉边桩时一定要考虑道路的结构尺寸,尽量钉 在施工用起来方便,又不影响施工的地方。 每钉完一段高程桩,就要换另外一人,变换仪器高进行复测。 这样大大减少了错误的发生,也就直接加快了施工速度。 ⑴导线测量 中线主要控制桩由导线控制,必须根据设计资料认真做好导线复测工作。 导线复测采用红外线测距仪和全站仪,仪器使用前应进行检验、校正。 当原导线点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进行加密,保证在施工的全过程中相邻导线点间能互相通视。 导线起迄点与设计单位测定结果比较,测量精度满足设计要求。 复测导线时,必须和相邻施工段的导线闭合。 对有障碍施工的导线点,施工前加以固 定,固定方法采用交点法或其它固定方法。 所设护桩牢固可靠,桩位便于架设测量仪器,并设在施工范围以外。 ⑵中线复测 开工前全面恢复中线并固定路线主要控制桩,恢复中线时注意与结构物中心、相邻施工段的中线闭合,发现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报现场监理工程师或业主。 ⑶校对及增设水准基点 使用设计单位设置的水准点之前应仔细校核,并与国家水准点闭合,超出允许误差范围时,查明原因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如发现个别水准点受施工影响时,将其移出影响范围之外,其标高应与原水准点闭合。 增设的水准点应设在便于观测的永久性建筑 物的牢固处,也可设在埋入至少 1m深土中的混凝土桩上。 ⑷根据永久桩点,在施工范围内以导线的形式加密控制点,导线精度不低于 1/5000,水准线路闭合差不低于 毫米( n为测站数),并报监理工程师认定。 ⑸ 依据监理认定的加密控制点,进行施工测量放线,放线的内业和外业要经专人复测无误后,才能交施工作业班组使用。 ⑹ 路基纵横 断面核对 路基施工前,详细检查、核对纵横断面图,发现问题时应进行复测。 ⑺ 路基放样 路基施工前,根据恢复的路线桩、设计图表、施工工艺和有关规定钉出路基施工桩。 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所有标志,特别是原始控制点。 a. 路基工程测量 、边线并进行高程测设。 在据路床顶 内,按设计纵、横断面数据控制;达到路床设计高程后准确放样路基中心线及两侧边线,并将路基顶 设计高程准确测设至中心及两桩位上,按设计中线、宽度、坡度、高程控制并自检。 II.直线段中线桩测 设间距不大于 50m,平曲线上为20m;当地势平坦且曲线半径大于 800m 时,其中桩间距为 40m。 III.在桥台两侧台背回填范围内,在台背上标出分层,填筑标高线 b.路面基层施工测量 I. 路面基层施工前,实测标段内桥面铺装层高程,并与设计高程对比。 若高差较大,向有关单位提出,已确定高程的调整量。 II. 路面基层施工测量重点在控制各层厚度和宽度。 平面测设时,定出该层的中心与边线桩位。 边线桩位放样时比该层设计宽度大 100mm,以保证压实后该层的设计宽度。 III. 高程测设时,将设计高程按一定下反数测 设到中线与边线高程控制桩上;在使用摊铺机作业时,此时高程控制采用可调式托盘;且桩位间距不大于 10m,在匝道处可加密至 5m。 IV. 当分段施工时,平面及高程放样须进入相邻施工段 50100mm,以保证分段衔接处线性的平顺美观。 c. 路面面层施工测量 I. 在进行路面下面层施工测量时,在摊铺压实后及时复测,以保证摊铺厚度。 II. 路面中、上面采用浮动基准梁作业,在摊铺机起步阶段测量烫平板的平整度及高度,进入正常摊铺后,在摊铺压实后及时复测高程,以保证摊铺厚度。 d. 路缘石施工测量 路缘石放样 时,直线上装位测设不大于 10m,平曲线上为 5m;道路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小于 30m 时,桩位间距不大于 3m。 ( 3) 管线施工测量 1. 平面控制 a. 认真学习图纸,依据设计图纸提供的定线条件,结合工程施工的需要做到测量所需各项数据的业内搜集、计算、复核工作。 b. 根据业内计算数据,用平面控制点,测量管道中线的起点、终点、平面折点及直线段控制点,钉中心桩,桩顶钉中心钉。 并在沟槽适当位置设置栓桩。 c. 测定中心桩桩号时,用测距仪或钢尺测量中心钉的水平位置,用钢尺丈量时要拉紧伸平。 d. 沟槽形成后,用经纬仪把中线及时投测到槽下,钉上中心桩。 2 管道高程的控制 a.用两个高程控制点为一环进行临时水准点测设及校测,其闭合差不大于 12L1/2mm( L 为两点间水平距离以千米计)。 临时水准点放在稳固的不易被碰到的地方,其间不大于 100m,应经常 复测。 b.以两个临时水准点为一环进行施工高程点测设,施工高程点每次使用前应进行复测。 c.控制槽底及管道铺设时,沟槽两帮每隔 10m 用施工高程 点测设一对高程控制桩,标明桩号,钉高程钉画上红油漆标志作为控制辅管高程 d.井室处设一对高程桩,并标明井室号,其高程下返数标明写清。 3 沟槽开挖测量 a. 沟槽开挖前根据设计及施工方案进行中线定位,采用极坐标法测放管线中线时,在起点、终点、平面折点、竖向折点及直线段的控制点等位置测设。市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范本资料
相关推荐
地下连续墙 混凝土浇筑 沉井灌注顶板 混凝土 定位、下沉 、灌注封底混凝土、 桩的制作、墩台帽、组合桥台、 预应力 张拉、压浆 上部构造 预制和安装 预应力筋的加工和张拉 预应力张拉、压浆 转体施工拱 桥体预制、接头混凝土浇筑 吊杆制作和安装 穿吊杆、 预应力束张拉、压浆 上部构造 现场浇筑 预应力筋的加工和张拉 预应力张拉压浆 主要构件浇筑、悬臂浇筑 主梁段混凝土浇筑、压浆 劲性骨架砼拱桥
开挖、工程桩及地下室施工的技术要求。 基坑 ① 东西紧邻嘉兴路、粤宝路以及两条道路下的箱涵结构, 基坑 开挖 面积约 万 m2,基坑周长约 780m, 基坑深度约 16~ 21m, 为深基坑,社会影布吉污水处理厂深基坑与土石方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深圳地质建设工程公司 第 4 页 共 106 页 响大, 安全等级 为一级。 本基坑上部采用放坡 +挂网喷射混凝土支护,下部采用钻冲孔桩 +预应力锚索
部长细化实施新技术应用情况的指导 、 监督工作。 4 项目经理 负责 ***项目部新技术应用情况的实时管理和阶段总结工作。 5 项目技术人员 负责 ***项目部新技术应用情况 的 跟踪记录, 归纳整理工作。 并解决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现场技术问题。 ***省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验收资料 第 18 页 ***工程 在 是施工 中大量应用新技术、新工艺,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
不完善 合格 施工单位申报绿色施工技术措施和专项施工方案 环境保护措施 节材措施 节水措施 节能措施 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措施 监理进行审查 绿色施工监理交底 施工单位、建设单位有关 人员参加 绿色施工 监理 编制绿色 施工监理规划 分专业编制绿色施工监理细则 日常巡回 专项检查 监理例会 发现问题 发出整改指令 工程竣工 绿色施 工评估 建设、设计、施工各方有关人员参加 施工单位整改 5
,其纵向受力钢筋的强度应满足要求:当设计具体要求时,对一、二级抗震等级,检验所得的强度实测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 . 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 . 检查数量:按进场的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 检验方法:检查进场复验报告。 6第 条:钢筋安装时,受力钢筋的品种、级别、规格和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2 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 为基岩裂隙水,大气降水补给,向低洼处排泄,埋深一般在 8m~ 10m。 拟建场地位于抗震设防烈度 7 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动反应谱特征 周期按中硬场地取为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项目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多年平均气温 ℃ ,年平均降雨量 ,多年平均风速 9m/s。 项目区地处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地带,沿海岸有木麻黄防护林群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