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标准内容摘要:

4~5m 应检孔一次,在更换钻头前或容易缩颈处均应检孔。 冲孔结束后,应对以下项目进行检查:孔深、孔径、孔垂直度、孔底沉渣厚度应符合质量检验要求。 清孔及第一次沉渣处理 采用抽渣筒或正循环压风机清孔。 — 清孔后孔底的泥浆比重,泥浆含砂率、胶体率及沉渣厚度应符合质量检验要求。 第二次处理沉渣 第二次清孔后下放钢筋笼,导管需一定时间,在此段时间内孔底的沉渣又会增加,泥浆浓度亦会增大,故需第二次进行清孔及 沉渣处理,处理方法可采用导管的空气升液排渣或空吸泵的反循环方法。 第二次清孔及沉渣处理的检查项目、质量要求与第一次相同。 钢筋笼、混凝土和导管。 钢筋笼制作、安装。 ( a)钢筋笼采取分段制作,符合质量检验要求。 ( b)吊放钢筋笼时,需对准孔位,吊直扶稳,缓慢下沉,钢筋笼下到设计位置后,应立即固定,两段钢筋笼连接时采用焊接。 ( c)为保证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可在钢筋笼上设置定位钢筋环,混凝土垫块等。 混凝土满足下列要求。 ( a)须具有良好的和易性,配 合比先经试验确定,坍落度一般采用 16~20cm。 ( b)含砂率为 40~45%,细骨料选用中砂。 ( c)粗骨料应尽量选用河卵石,也可用碎石,其粒径不宜大于 4cm。 导管 ( a)导管壁厚不宜小于 3mm,直径可采用 200~250mm。 直径制定偏差不超过 177。 2mm。 ( b)导管使用前应试拼、试压、并试验隔水栓能否通过。 灌注水下混凝土 为保证水下混凝土的质量,贮斗内混凝土初存时必须满足首次灌注时导管底端能埋入混凝土中 ~。 开始灌注底时,预制端 到孔底距离应能顺利排出隔水柱,一般保持 30~50cm,排塞后不得将导管插回孔底。 随着混凝土的上升,要适当提升和拆卸导管,导管底端埋入管外混凝土面以下一般应保持 2~3m,并不得小于 1m,严禁把导管底端提出混凝土面。 提升导管时,要避免碰动钢筋笼,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钢筋笼上浮。 水下混凝土的灌注应连续进行,不得中断;如发生堵塞导管进水等事故,应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应注意控制最后一次混凝土的灌入量,当凿除桩浮浆层后,应保证设计的桩顶标高及混凝土 质量。 5 质量标准 主控项目 混凝土灌注桩钢筋笼质量检验标准 项目 序号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或允许值 ( mm) 检查方法 主控项目 1 主筋间距 177。 10 用钢尺量 2 长度 177。 100 用钢尺量 混凝土灌注桩质量检验标准 项 序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或允许值 检查方法 单位 数值 主 控 项 目 1 桩位 13 根、单排桩基垂直于中心线方向和群桩基础中的边桩 条形桩基沿轴线方向和群桩基础中间桩 基坑开检前量护筒,开挖后量桩中 心 d≤1000mm d/6 且不大于 100 d/4 且不大于 150 d>1000mm 100+ 15。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