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方案要点内容摘要:

挖工程 开挖深度超过 3m(含 3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工程。 三、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 (一)各类工具式模板工程:包括大模板、滑模、爬模、飞模等工程。 (二)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搭设高度 5m 及以上;搭设跨度 10m 及以上;施工总荷载 10kN/m2 及以上;集中线荷载 15kN/m2 及以上;高度大于支撑水平投影宽度且相对独立无联系构件的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 (三)承重支撑体系:用于钢结构安装等满堂支撑体系。 四、起重吊装及安装拆卸工程 (一)采用非常规起重设备、方法,且单件起吊重量在10KN 及以上的起重吊装工程。 (二)采用起重机械进行安装的工程。 (三)起重机械设备自身的安装、拆卸。 五、脚手架工程 (一)搭设高度 24m 及以上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工程。 (二)附着式整体和分片提升脚手架工程。 (三)悬挑式脚手架工程。 (四)吊篮脚手架工程。 (五)自制卸料平台、移动操作平台工程。 (六)新型及异型脚手架工程。 六、拆除、爆破工程 (一)建筑物、构筑物拆除工程。 (二)采用爆破拆除的工程。 七、其它 (一)建筑幕墙安装工程。 (二)钢结构、网架和索膜结构安装工程。 (三)人工挖扩孔桩工程。 (四)地下暗挖、顶管及水下作业工程。 (五)预应力工程。 (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及尚无相关 技术标准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 附件二 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范围 一、深基坑工程 (一)开挖深度超过 5m(含 5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 (二)开挖深度虽未超过 5m,但地质条件、周围环境和地下管线复杂,或影响毗邻建筑(构筑)物安全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 二、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 (一)工具式模板工程:包括滑模、爬模、飞模工程。 (二)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搭设高度 8m 及以上;搭设跨度 18m 及以上,施工总荷载 15kN/m2 及以上;集中线荷载 20kN/m2 及以上。 (三)承重支撑体系:用于钢结构安装等满堂支撑体系,承受单点集中荷载 700Kg 以上。 三、起重吊装及安装拆卸工程 (一)采用非常规起重设备、方法,且单件起吊重量在100kN 及以上的起重吊装工程。 (二)起重量 300kN 及以上的起重设备安装工程;高度200m 及以上内爬起重设备的拆除工程。 四、脚手架工程 (一)搭设高度 50m 及以上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工程。 (二)提升高度 150m 及以上附着式整体和分片提升脚手架工程。 (三)架体高度 20m 及以上悬挑式脚手架工程。 五、拆除、爆破工程 (一)采用爆破拆除的工程。 (二)码头、桥梁、高架、烟囱、水塔或拆除中容易引起有毒有害气(液)体或粉尘扩散、易燃易爆事故发生的特殊建、构筑物的拆除工程。 (三)可能影响行人、交通、电力设施、通讯设施或其它建、构筑物安全的拆除工程。 (四)文物保护建筑、优秀历史建筑或历史文化风貌区控制范围的拆除工程。 六、其它 (一)施工高度 50m 及以上的建筑幕墙安装工程。 (二)跨度大于 36m 及以上的钢结构安装工程;跨度大于 60m 及以上的网架和索膜结构安装工程。 (三)开挖深度超过 16m 的人工挖孔桩工程。 (四)地下暗挖工程、顶管工程、水下作业工程。 (五)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及尚无相关技术标准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 质量通病专项治理技术措施 一、 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 通病表现形式: 现浇板易产生贯通性裂缝或上表面裂缝;现浇板外角部位易产生斜裂缝;现浇板沿预埋线管易产生裂缝。 治理主要措施: 住宅的建筑平面宜规则,避免平面形状突变。 当平面有凹口时,凹口周边楼板的配筋宜适当加强。 当楼板平面形状不规则时,宜设置梁使之形成较规则的平面。 在未设梁的板的边缘部位设置暗梁,提高该部位的配筋率,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应加大现浇板的刚度。 现浇钢筋混凝土双向板设计厚度不应小于 100mm,厨房、厕浴、阳台板不得小于 80mm,当埋设线管较密或线管交叉时,板厚不宜小于 120mm。 对于过长的单向板,设计时应进行抗裂验算,合理确定加密分布筋的配置。 现浇板配筋设计宜采用热轧带肋钢筋细且密的配筋方案。 屋面及建筑物两端的现浇板及跨度大于 的板应配制双层双向钢筋,钢筋间距不宜大于 150mm,直径不应小于8mm。 外墙转角处应设置放射形钢筋,钢筋的数量、规格不应少于 7Φ 10,长度应大于板跨的 1/3,且不得小于。 在现浇板的板宽急剧变化处、大开洞削弱处等易引导收缩应力集中处,钢筋间距不应大于 150mm,直径不应小于 8mm,并应在板的上表面布置纵横两个方向的温度收缩钢筋。 板的上、下表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应小于截面积的 %,且不小于Φ 6@200。 管线应尽量布置在梁内,当楼板内需埋置管线时,管线必须布置在上下钢筋网片之间,且不宜立体交叉穿越,确需立体交叉的不应超过二层管线。 线管在敷设时交叉布线处可采用线盒,同时在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宜采用放射形分布,尽量避免紧密平行排列,以确保线管底部的混凝土浇筑顺利且振捣密实。 当两根以上管并行时,沿管方向应增加Φ 4@150宽 500mm的钢筋网片,做到在应力集中部位有双层布筋。 现浇板强度等级不宜大于 C30,当大于 C30 时,应采取抗裂措施。 剪力墙结构住宅结构长度大于 45m 且无变形缝时 ,宜在中间位置设置后浇带。 后浇带处应设置双层钢筋,后浇带混凝土与两侧混凝土浇筑的间隔时间不宜小于 2 个月。 预拌混凝土使用单位在订购预拌混凝土前,应根据工程不同部位和环境提出对混凝土性能的明确技术要求。 掺合料总掺量不应大于水泥用量的 30%。 对高强、高性能和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建设单位、施工总包单位和监理单位应参与配合比设计。 模板支撑系统必须经过计算,除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必须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 后浇带处应采用独立的模板支撑体系,浇筑前和浇筑后混凝土达到拆模强度之前 ,后浇带两侧梁板下的支撑不得拆除。 应加强对现浇楼板负弯矩钢筋位置的控制。 控制负弯矩钢筋位置应设置足够强度、刚度的通长钢筋马镫,马镫底部应有防锈措施。 双层上排钢筋应设置钢筋小马镫,每平方米不得少于 2 只。 在混凝土浇筑时,对裂缝易发生部位和负弯矩筋受力最大区域应铺设临时性活动跳板。 预拌混凝土在运输、浇筑过程中,严禁随意加水。 现浇板浇筑时,应振捣充分,在混凝土终凝前应进行二次压抹,压抹后应及时覆盖和浇水养护。 现浇板养护期间,当混凝土强度小于 时,不得进行后续施工。 当混凝土强度小于 10Mpa 时,不宜在现浇板上吊运、堆放重物。 吊运、堆放重物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冲击。 主体验收前,应对现浇楼板进行检查,发现裂缝立即处理,并形成记录。 二、 填充墙裂缝 通病表现形式: 不同基体材料交接部位易产生裂缝;填充墙临时施工洞口周边易产生裂缝;填充墙内暗敷线管处易产生裂缝。 治理主要措施: 蒸压(养)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类的墙体材料至少养护 28d 后方可用于砌筑。 严格控制砌块的含水率和融水深度。 墙 体材料现场存放时应设置可靠的防潮、防雨淋措施。 不同基体材料交接处应采取钉钢丝网等抗裂措施。 钢丝网与不同基体的搭接宽度每边不小于 100 ㎜。 钢丝网片的网孔尺寸不应大于 20mmх 20mm,其钢丝直径不应小于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