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1)内容摘要:

子上存放。 c 任何时候大盘不能放在小盘上面。 2. 活动建议 ( 1)从其他科目的学习或者生活实际中选择问题,确定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的算法和计算公式,用流程图描述问题的计算过程,编写程序,调试并运行该程序,获得问题的答案,并讨论该问题解决过程与所得答案的特点。 ( 2)在已 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和讨论对算法和程序设计进行更多了解,探讨待解决的问题与其相应算法之间的关系,尝试归纳算法与程序设计应用的一般规律,讨论使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优势和局限性。 选修 2: 多媒体技术应用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改善人机交互效果、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促进合作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针对多媒体技术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而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是选修模块。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认识多媒体技术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影响;学会对不同来源的媒体素材进行甄别和选择;初步了解多媒 体信息采集、加工原理,掌握应用多媒体技术促进交流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初步具备根据主题表达的要求,规划、设计与制作多媒体作品的能力。 本模块教学要密切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注重利用多媒体表现创意、表达思想,实现直观有效的交流。 本模块 由 3 个主题组成,结构如下 : (一)多媒体技术与社会生活 1. 内容标准 ( 1)能说出多媒体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关注多媒体技术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 ( 2)通过调查和案例分析,了解多媒体在技术数字化信息环境中的普遍性。 例 PC 机上基于图 形用户界面的操作系统就是一个多媒体产品。 ( 3)通过网络浏览、使用多媒体软件或阅读相关资料,体验和认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信息、交流思想的生动性和有效性。 例 1 改变网络济览器的多媒体支持属性设置,观察并体会改变前后的使用效果。 例 2 对同一组数据,分别采用电子数表与饼形图,柱状图等形式表示,比较其表达效果的差异。 ( 4)体验并了解多媒体作品的集成性、交互性等特征。 2.活动建议 ( 1)通过阅读资料、网络浏览或参观多媒体技术产品展览等途径,在自己感兴趣的多媒体技术应用领域(如教育、商业、医疗、军事、新闻出版、娱乐等) 选定一个主题(如阅读、电脑、风筝、足球等),就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多媒体技术对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归纳与分析,将结果制作成演示文稿在小组或班级内交流。 ( 2) 多媒体技术在宣传、广告等方面有很好的呈现效果,但另一方面多媒体信息的泛滥也给人们带来诸多麻烦。 试分析网络浏览时“无用”信息对感官的干扰以及对注意力的强占等负面作用。 在此基础上,就“读图时代”“眼球经济”等概念与多媒体技术应用之间的关系问题开展讨论。 (二)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加工 1. 内容标准 ( 1)了解常见的多媒体信息如声音 、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的类型、格式及其存储、呈现和传递的基本特征与基本方法。 例 1 不同种类的计算机动画具有不同的构成要素和表达特点。 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加工 多媒体技术应用 多媒体技术与社会生活 多媒体信息表达与交流 例 2 流媒体在信息传输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 2)能选择适当的工具,分别对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进行采集;能解释多媒体信息采集的基本思想。 例 1 通过麦克风录制声音并存储为声音文件,分析声音采样、编码的简单原理。 例 2 从多媒体光盘或因特网上获取视频文件,或利用视频抓图软件捕捉屏幕上的视频片断并存为 AVI 格式的视频文件。 ( 3)能根据信息呈现需求,选择适当的工 具和方法,分别对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 2. 活动建议 通过实例分析,研讨多媒体信息存储、呈现与传递的特点,总结不同的媒体信息对表现主题、表达思想的作用;分析合理选择与恰当运用不同类型的媒体,对表现主题、传递信息所产生的影响。 (三)多媒体信息表达与交流 1. 内容标准 ( 1)通过网络浏览、软件使用和资料阅读,理解多媒体技术是人类在信息社会中表达思、实现交流的一种的效技术。 例 以不同方式组织文本、声音、图片、动画乃至视频等不同类型的信息,可以适用于不同的表达与交流任务。 ( 2)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从问题解决的需要出发,规划、设计、制作多媒体作品的一般方法。 ( 3) 学会使用非线性方式组织多媒体信息。 ( 4) 能根据表达、交流或创造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媒体和多媒体编辑或集成工具完成多媒体作品,实现表达意图,并能够对创作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 ( 5)能使用一种常用的工具制作简单的虚拟现实作品,并能描述其基本特点。 例 使用钱景环视工具制作一个简单的作品。 ( 6)通过主人与鉴赏他人的多媒体作品,体验其创作思想,明了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2. 活动建议 设计并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例如“可爱 的家乡”“保护水资源”等等。 采用小组合作方式确定主题、规划内容、选择媒体、策划创意、设计信息呈现方式,完成作品。 在班级或年级内展示,相互交流、共同欣赏。 选修 3 网络技术应用 “网络技术应用”模块介绍网络的基本功能和因特网的主要应用,是选修模块。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掌握网站设计、制作的基本技术与评价方法;体验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变化。 本模块的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对网络技术和参与创造性活动的兴趣;要结合实际条件,把网络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整合到学生的日常学 习和生活中去,避免技术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要充分展示网络技术发展的指导思想,展示网络技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 本模块 由 3 个主题组成,结构如下 : 网络技术应用 因特网应用 网站设计与评价 网络技术基础 (一)因特网应用 1. 内容标准 ( 1) 通过使用因特网,了解因特网服务的基本类型、特点与应用领域;了解因特网服务组织的类型、提供的服务与服务特点。 例 1 因特网服务通过信息交流、信息获取、资源共享等功能来实现。 例 2 因特网服务的应用领域包括:电子商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网上娱乐等。 例 3 ASP(应用服务提供商)和 ISP(因特网接入服 务商)有不同的服务内容和服务特点。 ( 2)通过尝试与分析,了解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的类型与特点;知道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又称集成搜索引擎)等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的产生背景、工作原理与发展趋势;掌握常用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能熟练使用检索工具获取所需信息。 ( 3)通过使用或演示,了解与人们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特网应用技术的基本使用方法,初步了解其基本工作思想。 例 1 基于流媒体的因特网音频、视频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远程教育、网上娱乐等方面。 例 2 ICQ 不仅可用于网络寻呼,还有聊天、文件传输等功能。 ( 4)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利用因特网获取所需信息、实现信息交流;体验因特网在跨时空、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分析其局限性。 例 因特网较好地支持了人们的交流,但语言壁垒对网上跨文化交流有阻碍作用。 2. 活动建议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浏览,了解不同类型网站(如政府网站、商业网站、教育网站、新闻网站、娱乐网站等)在内容、呈现方式以及所发挥作用等方面的差别。 进一步就某一类因特网服务的一个专题进行网络调查研究,如浏览商业网站,就因特网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开展调查和讨论。 (二 )网络技术基础 1. 内容标准 (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与拓扑结构。 ( 2)理解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能描述网络的开放系统互联协议( OSI)分层模型的基本思想,能描述因特网 TCP/IP 协议的基本概念、思想与功能。 例 了解因特网协议 IPv6 的产生背景,比较 IPv6 与 IPv4 的优劣。 ( 3) 能列举并解释网络通信中常用的信息交换技术及其用途。 例 IP 电话采用的是分组交换技术,传统电话采用的是电路交换技术。 ( 4) 能描述浏览器 /服务器( B/S)结构、客户机 /服务器( C/S)结构的概念与特点。 ( 5)理解 IP 地址的格式与分类;知道域名的概念和域名解释的基本过程。 ( 6)知道因特网 IP 地址 、 域名 的管理办法 及相应的重要管理机构。 例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 主要任务 包括 注册服务 ( 域名注册、 IP 地址分配等 )、 目录数据库服务 、 信息服务 、 网站访 问 流量认证 等。 例 2 国际性的 因特网 组织包括 因特网 协会( Inter Society, 简称 ISOC,网址)、因特网域名与地址管理机构( Inter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 ,简 称 ICANN , 网 址 , 中 文 相 关 网 址) ,它们都 是非盈利 的 因特网管理与服务机构。 ( 7)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知道网络服务器的主要作用与基本原理;能说出代理服务器的概念并知道其作用。 2. 活动建议 ( 1)选择校园网或当地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画出网络拓扑图,对该网络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并就如何进一步提高网络使用效率展开讨论。 (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 分组合作搭建简单的局域网,安装代理服务器软件,使多台计算机 同时联入因特网。 (三)网站设计与评价 1. 内容标准 ( 1)知道 WWW、网页、主页、网站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 2)理解动态网页的概念,能解释其工作过程。 ( 3)能够根据表达任务的需求,使用常用的网页制作软件制作与发布动态网页。 ( 4) 通过开发实践,学会规划、设计、制作、发布与管理简单网站的基本方法。 ( 5)能够根据网站主题要求设计评价指标,对常见网站的建设质量与运行状况进行评价。 2. 活动建议 对于给定的主题,以 小组合作方式制订 网站开发计划、设计网页结构、确定制作方案,并通过比较与评价,选出最佳方案, 根据方案完成网站建设。 例如,围绕“家乡旅游资源”或者其他科目学习的主题进行网站设计。 选修四 数据管理技术 数据管理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应用,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 本模块是针对数据管理技术应用而设置的选修模块。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数据管理的基础知识和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方法,学会使用大型专业数据库,初步学会使用数据库技术管理信息,处理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并认识数据管理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 本模块的教学,要突出对数据库技术中“关系”这一核心特征的理解,着眼于数据管理技术 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关注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介绍一种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本模块由 3 个主题组成,结构如下: 数据管理技术 数据库应用系统 数据库的建立、使用与维护 数据管理基本知识 (一)数据管理基本知识 1. 内容标准 ( 1)知道数据管理技术的基本概念,能说出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历史与发展趋势。 ( 2)能够使用现有数据库辅助学习,开展专题研究。 例 可以借助“国民体质与营养数据库”( ),了解我国不同地区青少年的体质与营养现状。 ( 3)掌握关系数据库中的库、表、字段、记录等概念, 理解“关系”所表达的含义。 ( 4)通过调查与实例分析,了解数据库在多媒体和网络方面的应用方法与应用价值。 2. 活动建议 ( 1)通过参观或使用各种数据库应用系统(如图书馆图书查询系统、医院管理系统、全国联网火车售票系统等),分析其中基本数据的组织结构特点。 ( 2)以小组为单位,每组确定一个研讨专题,如“珍稀动物保护”,通过上网或其他途径查找相关数据库,写出专题报告。 (二)数据库的建立、使用与维护 1. 内容标准 ( 1)通过实例分析,初步掌握数据收集、数据分类和建立关系数据模型的基本方法。 学会使用实体 — 关系 图描述关系数据模型。 ( 2)熟悉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掌握建立数据库结构、添加数据和编辑数据库的常用方法。 例 1 建立某旅游景点基本情况的数据库。 例 2 调查本班同学的基本信息,设计“本班同学基本信息数据库”的结构,确定其中的字段、记录等信息,并以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 ( 3)掌握数据检索及报告输出的基本方法;掌握常用的数据筛选、排序及统计的方法。 ( 4)掌握同类数据库之间的链接、数据导入导出的基本方法。 ( 5)了解结构化查询语言 SQL 的基本概念;掌握 SQL 的基本数据操作与数据查询语句( SELECT、 INSERT、 DELETE、 UPDATE)的使用方法。 2. 活动建议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某科目教学的过程性评价要求,为该科目设计学生“个人学程档案”数据库方案,经过小组讨论比较,选一个最佳方案推荐给老师,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活动中。 (三) 数据库应用系统 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