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及整合的原则内容摘要:

起来,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让学生的学变得更主动。 真正让语文教学实现“小课本,大课堂”。 在随信息技术滚滚而来的知识的海洋里游淌时,我们随时都要保持清醒地认识,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在很多人的思想中,就是一本教科书。 现在批判传统的语文教学唯书唯课本,知识面太狭窄,不符合大语文学习的教育观,强调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这种认识是非 常正确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视学生赖以学习的教学内容 —— 教材。 供学生学习的教材尤其是一些优秀的教材,它往往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其中有些篇目堪称精华,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 如近期有人曾批判的《伟大的友谊》这篇课文,认为它题材太陈旧、所写人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太远等等应该删除。 我倒认为该文从文章学的角度来说无论是文章结构还是语言的组织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典范。 任何一套教材、一组单元、一篇课文都蕴藏着丰富的方法因素,问题是教师如何正确地认识它,并有意识地将它提炼出来,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的逐步构建、丰富、提 高和完善发展是通过“同化”与“顺应”的交替更迭的过程来完成的,在“平衡 —— 不平衡 —— 新的平衡”的往返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提高完善,从而学会迁移,形成能力。 对于语文学科教学来说,学生如果只限于书本知识的把握,将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于语文学习的要求,学生应当学会利用有限的时间,有效地获取有用的信息,提高学习的效率。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也正是有了教材这个例子,学生的迁移能力的形成才有了依托,才有可能在更为广阔的语文学习领地中游淌而不至于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 从现在的一些语文教学研究发展态势来看,有广 纳外来信息有余而潜心研读教材不足的倾向。 笔者曾听过一些这样的示范课,课堂上为了充分显示网络资源的丰富,其手法有着惊人的相似。 执教老师事先备好了与课文相关的诸如关于文章的作者、文章的写作背景等方方面面的资料,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活动往往就是用来浏览这些信息,也许这些资料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但未免显得有些本末倒置。 大量的与学习内容本身息息相关的信息资料,作为学生课外的兴趣阅读是可以、也是必要的,但如果总放在时间十分有限的 语文学习课堂上,的确是很不合算的。 俗话说得好:学习语文就应该“多吃些蛋,少识些鸡”,我们的任务是引导学习者用大量的精力去读文章本身,而不是文章怎么产生之类的东西,网络资源的取用不能取代课文本身、更不能取代必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参与试验的老师注意。 自主学习与因材施教 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学习与因材施教。 特别是在当前班级人数较多的现实情况下,通常只能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很大程度上只是照顾到了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人正态发展,而大部分人的发展是处于自发的失控 状态。 教育必须承认人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个别化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可以拓宽儿童的视野,特别是通过网络交互、个别化学习,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齐步走”、“牵着走”的方式,让学生有时间、有精力去涉猎自身感兴趣的更广博的知识,从而变更自己认知结构。 有人把 “字典”说成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那么多媒体计算机所提供的丰富信息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会说话的老师”。 由于传统的学科教学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参差不齐,如此一来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个别化的学习环境就显得尤 为重要。 过去已有的一些优秀同步阅读课件,可以使每一个学生个体无论是在阅读理解内容上、阅读方式上,甚至在阅读速度上都可以自主地把握,让每个学生个体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有选择地在计算机上自由往返,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能力和程度去主动建构,从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由于有了信息技术的参与,计算机友好的交互还能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提示,在完成学习后给予反馈,对练习成效作出精细地分析等等,由于学生能在学习中感受到自身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就更加会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