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长城杯工程质量评审标准dbj/to1—69—内容摘要:

靠绑扎牢固。 3. 3. 7 钢筋机械连接接头、焊接接头质量,同一构件内的接头相互错开和接头在连接区段长度为 35d,且不小于 500mm 范围内,有接头钢筋截面积与受力钢筋总截面的比值,应符合规范规定。 其中: 焊接连接接头 (电弧焊、闪光对焊、电渣压力焊 ),接头质量应符合《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JGJl8)的规定。 焊工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合格,持有焊接资格证书。 采用钢筋搭接电弧焊时,钢筋搭接端应先预弯后焊接,并保证两根搭焊钢筋轴线在同一直线上。 焊缝宽度应不小于主 筋直径的 0. 7 倍;焊缝厚度应不小于主筋直径的 0. 3 倍。 焊药皮必须清刷净。 焊缝符合质量标准。 用闪光对焊时,钢筋对接的端头应除锈和油污。 不得有弯曲。 接头焊缝金属熔透无过烧、无缩孔、裂纹,钢筋对接轴线不移,表面无烧伤。 用于屋面梁、屋架纵向受拉钢筋应除去接头的飞边、毛刺。 采用电渣压力焊连接竖向钢筋接头时,钢筋焊口至焊接夹具的钳口范围应除锈、钢筋端面宜平整。 焊包应均匀,凸,出钢筋表面的高度应等于或大于 4mm。 接头无轴线偏移弯折、咬边、气孔、烧伤等质量缺陷。 机械连接接头 (不等强或等强锥螺纹、等强直螺纹、套筒挤压 ),接头质量应符合《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 (JGJl07)的规定。 采用不等强锥螺纹钢筋接头,加工制作和安装质量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钢筋锥螺纹接头技术规程》 (JGJl09)。 连接套和钢筋锥螺纹套丝加工安装质量必须符合标准。 采用套筒挤压钢筋接头时,必须依据钢套筒技术条件选择钢套筒的机械性能;规格尺寸、硬度,严格控制挤压工艺操作质量。 钢筋机械连接操作人员应经过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具有岗位资格证书。 钢筋焊接网片的点焊加工制作质量、 构造、搭接接头、锚固和技术性能等,应符合《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CJ/ T114)和设计要求。 3. 3。 8 各种预埋铁件加工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埋件所用的钢板、钢带,角、槽型钢等应规格尺寸准确,面层平整,边角整齐,不得有毛边,飞翅,与锚筋电弧焊接牢固,焊药皮清刷干净,焊缝的宽度、厚度及焊口质量合格。 11 采用电弧焊封闭箍筋或按设计要求在结构钢筋架骨上焊接防雷地线;固定管线、线盒等,不得咬伤钢筋。 3. 3. 9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应有施工技术方案。 无粘结和有粘结预应力筋的材料质量及制作安装质量 ,应符合以下规定: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力学性能和外包层材料性能,选用锚具系统;固定端锚固、张拉端构造做法安装和预应力筋铺设等,应符合《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T92)。 8 有粘结预应力筋的品种、级别、规格和锚具选型制作,预留孔道,预应力筋铺设定位安装、灌浆孔、排水孔设置、预埋锚垫板安装定位等,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 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和设计要求。 预留孔道采用金属螺旋 (波纹 )管时,应符合《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螺旋管》 (JG/ T3013)标准的规定。 特种预应力结构,必须依据其预应力施工技术方案规定的预应力筋布置特点、锚固体系和特殊张拉工艺等配制、铺设预应力筋、锚固体等。 3. 3。 10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和保证措施必须符合现行规范、标准和设计要求: 控制保护层厚度的各种垫块、卡具、支架应规格尺寸准确,并具有相应的抗压、耐碰撞的强度,摆放或吊挂的位置、间距应与钢筋直径大小相匹配。 可采用专项制做的水泥砂浆、塑料垫块、卡子或定型支架、卡具、铁马凳等。 并确保浇注、振捣混凝土时不移位、不脱落、凡有透过混凝土面层的钢筋支撑端头或铁马凳支承点,其端头应预先涂防锈漆或加塑料套垫。 不得使用灰浆皮、钢筋头、石子、碎砖、木片等杂物充当垫块。 柱、墙板等竖向结构钢筋骨架控制侧向保护层,宜采用水泥砂浆挤压吊挂垫块 (带铅丝或穿丝孔 )、塑料卡子或定型卡具。 梁、板结构主筋下保护层宜采用水泥砂浆或塑料垫块,侧向保护层可采用塑料卡子或吊挂垫块。 悬挑结构和板类双层钢筋骨架,应增设铁 马凳支架或吊挂架措施。 3. 3. 11 钢筋工程有设计图纸变更项目时,必须先办理设计变更手续,并坚持自检、互检和专业检验制。 做到隐蔽工程验收手续齐备。 3. 3. 12 钢筋工程安装质量允许偏差及检查方法应符合规范和表3. 3. 12 的规定。 12 9 钢筋工程安装允许偏差及检查方法 表 项 次 项 目 允 许 偏 差 值( MM) 检查方法 国家规范标准 结构长城杯标准 1 绑扎骨架 宽、高 +5 +5 尺 量 长 +10 +10 2 受力主筋 间距 +10 +10 尺量 排距 +5 +5 弯起点位置 20 +5 3 箍筋,横向筋焊接网片 间距 +20 +10 尺量 连续 5 个间距 网格尺寸 +20 +10 4 保护层厚度 基础 +10 +5 尺量 柱、梁 +5 +3 板、 墙、壳 +3 +3 5 钢筋电弧焊连接焊缝 宽度不小于 —— + 量规或尺量 厚度不小于 —— +\0 长度 —— + 0 6 电渣压力焊焊包凸出钢筋表面 7 不等强锥螺纹接头外露丝扣 锥筒外露整扣 1 个 ≤ 1 个 目测 锥筒外露半扣 —— ≤ 2 个 8 梁、板受力钢筋塔接锚固长度 入支座、节点塔接 —— + 5 尺量 入支座、节点锚固 —— + 5 9 两端墩头的预应力钢丝束长度 同一束钢丝 长度 ≤ 5 + 5 尺量 同一组钢丝长度 ≤ 2 +22 10 无粘结筋位置垂直偏差 板内 +5 + 5 尺量 梁内 +10 + 5 11 预应力筋承压板 中心线位置 —— 3 尺量 垂直度 —— 0 13 10 3. 3。 10 钢筋工程质量初评检查方法,主要是通过抽查混凝土浇注振捣施工或浇注前抽查 钢筋工程施工。 以观察实物质量为主,对有疑点部位辅以量测。 钢筋工程质量以 3. 3 节规定和表 3。 3. 12 为标准。 并与抽查混凝土结构质量和施工资料相结合。 有关预应力筋的制作安装质量的初评检查,主要依据土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方案措施和相关规范规程与设计要求相对照。 是初评结构质量的重点内容,并与普通钢筋工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钢筋工程质量。 混凝 土工程质量评审标准 3. 4. 1 评审混凝土工程,是评审结构长城杯的主要内容;重点抽查的内容从混凝土原材料、搅拌、运输、浇注、振捣至结构工程脱模养护的全过程质量,同时抽查模板、钢筋工程质量及相关的预应力结构、钢结构和砌体结构质量。 并抽查施工项目管理及施工资料。 依据项目施工方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程、标准,结合本标准进行综合评价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 3. 4。 2,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功能性 (抗渗、抗冻、抗折、轻质;高强、大体积混凝土),耐久性 (氯离子、碱含量 ),施工性 (稠度、泵送、早强、缓凝、 免振等 ),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标准规定、并应满足施工操作需要。 3. 4。 3 商品混凝土生产供应单位,应具有企业资质等级证书,并应符合其资质等级营业范围。 混凝土质量应符合现行规范、规程和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B50164)。 3. 4。 4 混凝土拌合物的原材料 (水泥、砂、石、水 )、外加剂、掺合料的质量,必须符合规范、规程、标准,并按有关规定具有产品出厂合格证明和进场复验报告。 3. 4. 5 混凝土在施工现场自行搅拌生产,应具备以下条件: 搅拌工艺设备系统应安装在防风、雨的 搅拌房内。 上料系统程序合理、运行可靠,计量系统先进准确,并经计量检定合格。 采用地磅或吊磅人力小车计量者,必须有严格的质量控制责任制,并有预防计量失控的严格保证措施。 水泥、外加剂、掺合料应入库房 (棚、罐 )妥善保管。 按进场批量、生产厂、品种、生产日期等分类堆、储放,并挂牌标识,说明复验单编号和质量状态。 库房应有防潮、防雨雪措施。 砂、石应堆放在硬底场地,分品种、规格以墙相隔堆放,严防混料或混入杂物。 并挂牌标识注明产地、规格和质量状态。 14 配有与搅拌混凝土相适应的试验检测设备、标准养护室和 具有试验工作资格的试验员。 混凝土配合比,必须由具备相应试验资质等级的试验室提。 搅拌启用配合比,应组织开盘鉴定。 经试拌将设计的配合比。 混凝土搅拌操作台,必须设《混凝土搅拌配合比标牌》,并在标牌栏目注明:工程名称、浇筑部位、浇筑日期、浇筑总量 (m3)、强度等级、坍落度,配合比编号、水泥、外加剂、掺合料的品种。 设计配合比比例、水泥、砂、石、水、外加剂、掺合料每立方米用量,每盘用合比水泥、砂、石、水、外加剂、掺合料每盘实际用量,小车运料每车重量,砂石含水率,含泥量等,自动加水应注明计量装置每秒流量。 还应注明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施工配合比调整负责人、搅拌操作负责人等。 11 3. 4. 6 采用商品混凝土的结构工程,项目部应配备与结构工程的规模技术特点相适应的试验设备、标准养护室 (标养箱 )和经过专业培训考核具有试验工作资格的试验员。 有健全的试验管理制度,试验工作规范化。 3. 4. 7— 混凝土运至浇筑地点及稠度 (坍落度、扩展度 )应符合施工和设计要求,不分层、 不离析。 并应夏季有防晒、防雨,冬季有保温、防风雪措施。 3. 4. 8 浇注混凝土前,应完成隐蔽工程验收。 检查模板拼缝严密、平整度,清除模内杂物或冰雪。 检查预埋件、箱盒孔洞位置、保护层厚度及其定位措施的可靠性。 严防浇注振捣踩压钢筋骨架,板类钢筋骨架应设铁马凳支架,铺搭跳板。 3. 4. 9 在混凝土己硬化层上浇注的施工缝处理除按 3。 2。 10 条规定执行外,浇注竖向结构,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措施在施工缝接茬处宜先铺适当厚度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搅拌无石子 )或 1: 2 水泥砂浆,且与混凝土溶合,拆模后施工缝处 不得有砂浆层显露。 3. 4. 10 混凝土灌注入模,不得集中倾倒冲击模板或钢筋骨架。 应按浇筑程序分层均匀布料。 柱、墙板灌注高度大于 2m 时,应采用串筒、溜管下料,出料管口至浇筑层的倾落自由高度不应大于 1, 5m。 采用插入式振捣,混凝土分层灌注厚度可在 40cm左右。 3. 4. 11 振捣混凝土,应确保密实、预留孔洞、箱盒、预埋件、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准确,面层平整。 严防漏振、欠振或过振。 振捣预应力结构,应防止振捣棒碰撞预应力筋、预埋螺旋波纹管道、灌浆孔、排汽孔装置、锚固端等,确保承压板位置及底部混凝 土密实。 3. 4. 12 混凝土浇筑后,应在重 2 小时以内及时采取覆盖保湿养护措施,严防脱水、裂缝。 采用养护剂,应保水性好、喷刷均匀、不污染面层;采用塑料薄膜养护,应覆 15 盖封闭严密,防风吹敞露;保持膜内潮湿;采用浇水养护,应设专人喷水,确保混凝土保持湿润;大体积混凝土养护,应有控温,测温措施。 冬期应有保温防冻措施。 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及其上部安装模板的强度等应符合现行规范。 3. 4. 13 留置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施工技术方案预先确定,并应留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部位。 后浇带应按设计要求留置。 混凝土截面均应密实整齐。 3. 4. 14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抗渗等级和碱含量、氯离子含量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标准规定。 3. 4. 15 框架结构的围护结构和填充墙砌体质量及其与主体结构拉结或连接质量,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规范、标准规定。 3. 4. 16 地下结构的外防水施工质量和回填土质量 (含灰土 ),应符合《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和有关规范、规程、标准规定。 3. 4. 17 后张法预应力筋张拉,应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 预应力张拉施工单位应具有相应企业资质,张拉操作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