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1-内容摘要:

均匀,不得污染其它构筑物。 第 条 嵌缝料必须扫墁均匀,不得有重叠现象。 第 条 沥青用量应满足有关规范要求。 第 条 沥青表面处治层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的规定。 沥青表面处治面层允许偏差 表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 (mm)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范围 点数 1 平整度 10 20m 路宽(m) < 9 1 用 3m 直尺量取最大值 9~ 15 2 > 15 3 2 宽度 - 20 40m 1 用尺量 3 中线高程 177。 20 20m 1 用水准仪具测量 4 横坡 177。 20 且不大于 177。 1% 20m 路宽(m) < 9 2 用水准仪具测量 9~ 15 4 > 15 6 注:在旧路上进行表面处治,可不检查 4 项。 第六节 泥结碎石面层 第 条 泥浆必须浇灌均匀,表面应平整、坚实,不得有松散、弹簧等现象。 第 条 用 10t 以上压路机碾压后,不得有明显轮迹。 第 条 面层与其它构筑物接顺,不得有积水现象。 第 条 泥结碎石面层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的规定。 泥 结 碎 石 面 层 允 许 偏 差 表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 (mm)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范围 点数 1 厚度 + 20 - 10 1000 ㎡ 1 用尺量 2 平整度 15 20m 1 用直尺量取最大值 3 宽度 - 20 40m 1 用尺量 4 中线高程 177。 20 20m 1 用水准仪具测量 5 横坡 177。 20 且不大于177。 1% 20m 路宽 (m) < 9 2 用水准仪具测量 9~ 15 4 > 15 6 第七节 级配砾石面层 第 条 混合料配比必须符合级配曲线范围,拌和应均匀。 第 条 表面应平整、坚实,不得有松散、粗细料集中、波浪等现象。 第 条 面层用 10t 以上压路机碾压后,不得有明显轮迹。 第 条 面层与其它构筑物应接顺,不得有积水现象。 第 条 级配砾石面层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的规定。 级 配 砾 石 面 层 允 许 偏 差 表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 (mm)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范围 点数 1 厚度 + 20 - 10 1000 ㎡ 1 用尺量 2 平整度 15 20m 1 用直尺量取最大值 3 宽度 - 20 40m 1 用尺量 4 中线高程 177。 20 20m 1 用水准仪具测量 5 横坡 177。 20 且不大于177。 1% 20m 路宽 (m) < 9 2 用水准仪具测量 9~ 15 4 > 15 6 注:级配砾石如作为基层, 4 项允许偏差应按基层要求取值。 第六章 附属构筑物 第一节 侧石、缘石 第 条 侧石、缘 石必须稳固,并应线直、弯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牙,侧石勾缝应严密,缘石不得阻水。 第 条 侧石背后回填必须密实。 第 条 侧石、缘石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的规定。 侧 石 、 缘 石 允 许 偏 差 表 序号 项 目 允许偏差 (mm)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范围 点数 上 直顺度 10 100m 1 拉 20m 小线量取最大值 2 相邻块高差 3 20m 1 用尺量 3 缝宽 177。 3 20m 1 用尺量 4 侧石顶面高程 177。 10 20m 1 用水准仪具测量 注:①粗料石缝宽的允许偏差为177。 5mm; ②现场浇筑侧石,缘石的检验指标应按本标准第七章第一节的规定执行。 第二节 预制块人行道 第 条 铺砌必须平整稳定,灌缝应饱满,不得有翘动现象。 第 条 人行道面层与其它构筑物应接顺,不得有积水现象。 第 条 预制块人行道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的规定。 预 制 块 人 行 道 允 许 偏 差 表 序号 项 目 允许偏差 (mm)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范围 点数 1 压实度 路床 ≥ 90% 100m 2 用环刀法或灌砂法检验 基层 ≥ 95% 2 平整度 5 20m 1 用 3m 直尺量取最大值 3 相邻块高差 3 20m 1 用尺量取最大值 4 横 坡 177。 % 20m 1 用水准仪具测量 5 纵缝直顺 10 40m 1 拉 20m 小线量取最大值 6 横缝直顺 10 20m 1 沿路宽拉小线量取最大值 7 井框与路面高差 5 每座 1 用尺量 注:①本表压实度数值系采用轻型击实标准; ②独立人行道工程,应增加检验高程指标,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第 4 项。 第三节 现场浇筑水泥混凝土人行道 第 条 板面边角应整齐,不得有大于 的裂缝,并不得有石子外露、浮浆、脱皮、印痕等现象。 第 条 表面线格必须整齐、清晰。 第 条 面层与其它构筑物应接顺,不得有积水现象。 第 条 现场浇筑水泥混凝土人行道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的规定。 现场浇筑水泥混凝土人行道允许偏差 表 序号 项目 压实度 (%)及允许偏差(mm)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范围 点数 1 压实度 路床 ≥ 80 1000m 2 用环刀法或灌砂法检验 基层 ≥ 95 2 抗压强度 不低于设计规定 每台班 1 组 见附录三 3 厚度 177。 5 20m 1 用尺量 4 平整度 5 20m 1 用 3m 直尺量取最大值 5 宽度 - 20 40m 1 用尺量 6 横坡 177。 % 40m 1 用水准仪具测量 7 井框与路面高差 5 每座 1 用尺量 注:本表压实度系采用轻型击实标准。 第四节 沥青类人行道 第 条 沥青人行道表面应平整、坚实,不得有脱落掉渣、裂缝、推挤、烂边、粗细料集中等现象。 第 条 接茬应紧密、平顺,烫边不应枯焦。 第 条 面层与其它构筑物应接顺,不得有积水现象。 第 条 沥青贯入应深透,浇洒应均匀,不得污染其它构筑物。 第 条 沥青类人行道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的规定。 沥 青 类 人 行 道 允 许 偏 差 表 序号 项目 压实度 (%)及允许偏差 (mm)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范围 点数 1 压实度 路床 ≥ 90 100m 2 用环刀法或灌砂法检验 基层 ≥ 95 2 厚度 177。 5 20m 1 用尺量 3 平整度 沥青混凝土 5 20m 1 用 3m 直尺量取最大值 其它 7 4 宽度 - 20m 40m 1 用尺量 5 横坡 177。 % 20m 1 用水准仪具测量 6 井面与路面高差 5 每座 1 用尺量 注:本表压实度数值系采用轻型击实标准。 第五节 涵洞、倒虹管 第 条 砌体必须咬扣紧密,砂浆饱满密实,灰缝整齐,不得有空鼓,墙面应平齐。 第 条 盖板、基底混凝土应浇捣密实,坐浆安装稳固。 第 条 流水道必须畅通,不得阻水。 第 条 涵洞、倒虹管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的规定。 涵 洞 、 倒 虹 管 允 许 偏 差 表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 (mm)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范围 点数 1 轴线位移 50 道 2 挂线用尺量 2 底面高程 177。 30 道 4 用水准仪具测量 3 泄水断面尺寸 不小于设计规定 道 2 用尺量 4 涵管长度 + 100 - 50 道 1 用尺量 5 倒虹管闭水试验 不大于表 允许渗水量 每井段 1 灌水并计算渗水量 注:回填土应符合现行的《市政排水管渠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CJJ3)第三章 第八节 的规定。 第 条 倒虹管 闭水试验允许渗水量应符合表 的规定。 倒 虹 管 闭 水 试 验 允 许 渗 水 量 表 管径 (mm) 允许渗水量 陶土管 混凝土管、钢筋混凝土管和石棉水泥管 ( /d km) (L/h m) ( /d km) (L/h m) 150 以下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2020 2100 2200 2300 2400 7 12 15 18 20 21 22 23 2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20 24 28 30 32 34 36 40 44 48 53 58 64 70 77 85 93 102 112 123 135 148 163 179 197 217 注:①闭水试 验应在倒虹管填土前进行; ②闭水试验应在管道灌满水经 24h 后再进行; ③闭水试验的水位,应为试验段上游管道内顶面以上 2m;如上游管内顶至井口的高度少于 2m 时,闭水试验的水位可至井口为止; ④对渗水量的测定时间应不少于 30min。 第六节 收水井、支管 第 条 收水井内壁抹面必须平整,不得起壳裂缝。 第 条 井框、井篦必须完整无损,安装应平稳。 第 条 井内严禁有垃圾等杂物,井周及支管回填必须满足路基要求。 第 条 支 管必须直顺,不得有错口,管头应与井壁齐平。 第 条 收水井、支管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的规定。 收 水 井 、 支 管 允 许 偏 差 表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 (mm)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范围 点数 1 井框与井壁吻合 10 座 1 用尺量 2 井口高程 + 10 - 30 座 1 与井周路面比 3 井位与路边线吻合 20 座 2 用尺量 4 井内尺寸 + 20 0 座 1 用尺量 第 七节 护底、护坡、挡土墙(重力式) 第 条 砌体砂浆必须嵌填饱满、密实。 第 条 灰缝应整齐均匀,缝宽符合要求,勾缝不得有空鼓、脱落。 第 条 砌体分层砌筑必须错缝,其相交处的咬扣必须紧密。 第 条 沉降缝必须直顺贯通。 第 条 预埋件、泄水孔、反滤层、防水设施等必须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 第 条 干砌石不得有松动、叠砌和浮塞现象。 第 条 护底、护坡、挡土墙(重力式)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