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方案内容摘要:

构设计理念和方法,并充分吸收 FEA、 EGIF 等先进国家框架经验;二是重点应用面向对象设计思路,部门设计阶段注重业务对象,总体设计阶段注重服务 对象;三是试点先行,总结经验;全面部署、不断提升;四是先开展部门层面设计,夯实基础成果;后开展总体层面设计,充分体现全局性和前瞻性。 (三)设计过程:设计在 2020 年完成省级政务信息编目基础上开展,历经试点设计、部门设计、总体设计、以及论证修订等 4 个阶段,并及时吸收了云计算、物联网、位置信息、智能终端等技术。 二、设计成果 最终的设计成果包含:《福建省电子政务发展总体框架和发展策略》、《福建省级政府部门核心架构》,以及《十二五数字福建电子政务规划建议》、《加快市县电子政务协调发展指导意见》等文件。 其中,总 体框架可以表述为“ 123456”;即: 1 个目标:新型政务工作模式; 2 个核心:电子政务体系必须包含社会公众和政府两方面主体,体现双主体、双目标; 3 类业务: 3 类递进应用:基础办公应用、核心业务应用、决策分析;将 51 个部门 4160 项业务划分为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资源三层业务域、 34 个业务子域;将业务系统分为三类:服务经济发展任务、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政府自身信息化建设; 4 项建设任务:支撑体系、服务体系、业务信息化、应用智慧化; 5 个建设规范;统一技术框架、统一应用支撑、统一数据环境、统一服务渠道、统一技术标准;不 超目录、不超框架; 6 个功能构件:全省电子政务建设应用必须服从一个统一的框架;框架是各级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应用的行动指南,由 6 个架构构成。 三、初步应用效益 (一)确立了发展目标。 把建立信息化下新型政务工作模式,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作为新时期电子政务发展根本目标,并与国家“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提出“加快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经济社会运行模式”的要求相吻合。 (二)描绘了技术框架。 提出了全省电子政务技术框架基本模型: ,其中, (1 3)是统一的应有支撑平台建设部署方案,“ 1”是指统一的应用支撑平台,“ 3”是指应有支撑平台三级部署,支撑三级政务应用;( Nκ)是部门业务系统的部署方案,“ N”是指 各政务部门各类应用系统,对应顶层设计应用系统目录;“ k”是指业务系统分级部署的级数,原则上一级部署,不超过二级部署,并且要部署在统一的应有支撑平台上,不得超出框架; 1 和 1 是指政府和社会公众分别作为电子政务系统的两个主体,两个“ 1”分别表示面向公务员和社会公众的应用门户或平台,是指政府要开展协同化运行、一体化服务产生乘数效应; 是指要不断满足人民利益增长的电子政务需求。 该架构意味着电子政务建设要从过去为主满足政府工作需要变为同等满足政府和社会公众信息需要,从政府公务员为单一中心,变为公务员和社会公众的双中心, 即从“单核”变为“双核”。 (三)理清了业务架构。 51 个部门共有 4160 项业务,聚类为包含服务内容( 20 个业务子域)、服务实现( 9 个业务子域)、服务资源( 5 个业务子域)等 3 个业务域。 (四)明确了建设任务。 需要建设 1 套统一的电子政务应用支撑平台和服务体系,开发建设满足 51 个政府部门约 4160 个核心业务所需 要的 183 个应用系统(包含 527 个应用子系统)以及所需要的业务信息,实现主要业务信息化,基本实现服务体系全覆盖,基本实现延伸至各类对象。 (五)优化了建设方式。 做到“ 5 统 4 化”,即:统一技术框架、统一应用支撑、统一数据环境、统一服务渠道、统一技术标准;规范化设计、集约化建设、行业化带动、平台化集成,以降低发展成本、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 (六)突出了应用要求。 做到“ 5 全 5 化”:即:核心业务全部信息化支撑,全行业信息化应用,全程网络化流转,业务办理全程协同、全程电子监督;一体化运行、人性化服务、精细化管 理、决策科学化,并不断提升智能化水平,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 (七)改进了管理方式。 为规范化管理提供 3 个工具:《应用系统目录》、《总体框架和发展策略》、《目标评估指标》。 (八)描绘了发展路径。 从 10 个方面的演进或推进 ,逐步实现电子政务发展目标,即:从以政务工作为单目标、单中心向统筹满足社会公众和政务工作需求的双目标、双中心演进;从优先满足政府管理工作需要向着力服务社会公众演进;从基础应用向核心业务应用再向数据深度应用演进;从缺少目标引导到核心业务信息化率年 13%的增速(即每年要新建近 42个应 用系统)发展演进;从省直部门先行应用向统筹带动全行业共同应用演进;从单个系统应用向行业平台整合应用再向跨部门平台协同应用演进;从较为松散的建设管理模式向一体化的建设管理模式演进;从政务工作部门自行建设和运行维护向专业化、市场化的服务外包方式演进;从人机交互和小规模的关系数据处理向人机物交互和大规模数据计算处理演进;从纸质平台向电子化、网络化平台整体迁移演进,最终建立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为目的,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且有较高满意度,一体化协同运行服务的新型政务工作模式。 (九)理清了安全架构。 将安全保障分为“保障”、“处置”、“监管”三个环节;将技术体系分为平台级体系和部门级体系,尽可能基于平台实现集中保障和处置,规范监管部门的责任和技术体系建设。 (十)提出了制度创新。 一是实行一体化组织管理体制,强化一体化规划、建设、应用、服务、管理。 二是走服务外包和集约化建设模式。 下一步,省数字办将研究建立应用机制,在电子政务建设应用各个环节充分应用设计成果,积极开展培训和推广应用,调整优化绩效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 一是用((应用系统目录》规范项目申报、论证、审批工作;二是用《总体技术架构》指导了电子政务 建设技术路线,为解决纵强横弱问题奠定了基础;三是用《总体业务架构》建立分工有序、协同运行的工作机制、构建以社会公众为中心的政务服务体系提供了业务总装图;四是用《总体数据架构》推进信息分工有序采集和信息共享,明确实现路线图。 并在实际应用不断充实、改进、更新,确保全省电子政务持续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谨宇 .基于生命周期管理的信息资源规划模型构建,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0(04). [2]高复先 .信息资源规划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0. [3]穆勇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作者: 福建省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施友连 来源: 《发展研究》 2020 年第 12 期 电子政务前台 后台服务体系与地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 作者:李广乾 摘要: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应该是就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总体的、全面的设计,不仅应该包括网络建设、安全管理、信息资源建设等诸多技术层面的内容,也应该包括行政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政府绩效管理及具体业务类型之间的关系。 我国地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基本内容是建立电子政务前台 后台服务体系。 关键词: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地方政府,前台 后台服务体系 一、 近两年来,有关电子政务或信息化的“顶层设计”这个概念用得非常频繁;但是,时至今日,人们对此却仍然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与说法。 其实,简单地说,所谓顶层设计即是就某个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从起源上看,顶层设计这个概念最初来自自然科学或大型技术工程领域,如人类基因组工程研究、航天工程研究等。 例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王礼恒院士在谈到我国载人航天与绕月探测工程时,就先后多次提到要进行顶层设计,“加强航天发展的顶层设计,从国家和全局的高度来统筹安排航天发展”(王礼恒:“载人航天绕月探测同步推进时机成熟 ”。 中国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曾在 2020 年 6 月 11 日表示,中国航天需要政府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调整结构、整合资源( “ 专家认为:中国航天需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 ”。 再比如,《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到 “ 建设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化系列 ” ,其中的 “ 型谱 ” 即是产品设计方面的顶层设计。 从这些自然科学与大型技术工程领域的案例来看,顶层设计的基本内容是指,为完成某一大型科技项目,必须实现理论上一致、功能上协调、结构上统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 但是,就电子政务来说,要“实现理论上一致、功能上协调、结构上统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却不是件那么容易和简单的事情,因为科技项目与工程的顶层设计与作为政策体系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从基本内容来看,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应该是就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总体的、全面的设计,不仅应该包括网络建设、安全管理、信息资源建设等诸多技术层面的内容,也应该包括行政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政府绩效管理及具体业务类型之间的关系。 时至今日,尚没有哪个国家以顶层设计来命名自己的电子政务政策或文件。 不过, 就基本内容来看,美国联邦政府的“联邦政府组织架构( FEA) ” 和英国政府的 “ 电子政务互操作模型( eGIF) ” 可以看作是他们本国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 例如,就 FEA 来说,美国政府将电子政务的主要问题都纳入其五个参考模型,即绩效参考模型( PRM)、业务参考模型( BRM)、服务构件参考模型( SRM)、数据参考模型( DRM)、技术参考模型( TRM),从而使其对电子政务的管理由原先的注重具体项目、业务细节与资金配给的特别管理转向基于绩效评估、业务规范与技术标准的制度化的例行管理。 可见,顶层设计正在成为一些国家电子政务建 设的重要方向。 二、我国地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基本内容是建立“电子政务前台 后台服务体系 ” 由于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国外进行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方法显然不能直接应用于我国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 但是,尽管如此,它们却为我们提供了顶层设计的基本思路,而且其中的一些具体的过程、工具和手段,更是可以直接地应用到我们的顶层设计当中。 所以,在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具体构建过程当中,一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现实;另一方面,也必须借鉴其他国家在进行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时所采用的科学合理的思路与方法,以使我国电子政 务更能发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实现资源共享、 根据对国外有关国家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分析,结合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特点及电子政务发展实际,笔者就作为一级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构造一套结构模型,并将其称为“电子政务前台 后台服务体系 ”模型。 该模型包含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基本模型,主要包括模型的骨干架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流程主体、三项业务要求(如图 图 2 所示)。 四个流程主体为各政府部门(以及由其业务网络所构成的内部网)、行政服务中心、政府门户网站、公众(及其服务界面);三种基本业务 要求为集中、整合以及互动。 第二部分是扩展模型,是在基本模型基础之上的业务扩展。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模型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流程,电子政务建设的几乎全部内容均能涵盖其中。 “电子政务前台 后台服务体系 ” 具有如下特点:。 电子政务通常要求对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因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容易让某些部门产生抵触情绪,协调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所以,在上述模型中,内网(局域网)及其网上办公业务是在统一规划下由各部门根据自身业务需要分别建设的,一些相应的后台业务仍然需要本部门去解决,这样可 以充分地调动各政府部门开展电子政务的积极性。 图 1 电子政务前台 后台服务体系基本模型 图 2 电子政务前台 后台服务体系扩展模型。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行政业务、信息资源与政府财务管理的大集中;二是行政服务中心在整个一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枢纽地位,为信息时代的政府机构调整提出了改革的方向;三是突出强调了政府门户网站在整个系统流程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要求。 “ 前台 后台 ” 关系。 第一层是公众(企业和公 民)与政府门户网站之间的“ 前台 后台 ” 关系,第二层是政府门户网站与行政服务中心之间的 “ 前台 后台 ” 关系,第三层是行政服务中心与各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 其实,在不同的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发展水平下, “ 前台 后台 ” 层级关系数量及其密切程度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层级数量较少,其密切程度也较低;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层级数量应逐渐增加,其密切程度也会相应地增加。 该模型只是从逻辑上表示一级政府的电子政务服务体系结构,因而能够包容很多实际操作过程与建设方式。 如就 行政服务中心而言,本身可以是地域分布性的,能够满足管辖范围较大的一级政府对分片管理的要求;另外,行政服务中心是一种综合性管理机构的总称,可以表示行政审批中心、办证中心、市民服务中心等机构。 不过,尽管其名称可以不一致,但是与政府门户网站的唯一的 “ 前台 后台 ” 关系却是必须坚持的,政府不应该就每一种所谓的中心单建一套信息化系统,这样是与信息化的大集中特性相违背的,也是没有效益的。 这里可以举几个具体的例子。 例子一,就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而言,由于各政 府部门是单独地向行政服务中心提供自己的网上对外办公 例子二,行政服务中心在整合相关的行政业务时,可以采用美国政府在 FEA 中所采用的业务系统规划法( BSP)遴选一些共性的业务内容。 例子三,由于行政服务中心承接来自各政府部门的业务并要求对其进行整合,因此知识管理技术与客户关系管理技术等技术方法,能够极大地提高政府服务于公民和企业的能力与效益。 与此同时,由于行政服务中心直接管理政府门户网站,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