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气法聚碳酸酯的生产工艺与设备内容摘要:

在德国,其次在日本 、 西欧和美国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从 20世纪 80年代起,世界聚碳酸酯的生产能力增长较快,1988年生产能力仅为 t/a,而到 2020年时世界聚碳酸酯的生产能力已超过了 220万 t/a,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工程塑料之一。 2020年全球生产能力近 240万 t/a,产量突破 200万吨。 全球PC 产业的扩建潮始于 2020年。 这一年,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 GE)(在西班牙扩建了 14 万 t/a 装置)和日本帝人化成公司(在中国开始兴建其 1 期 5 万 t/a工程)为代表的各大公司陆续兴建 PC 装置,使当年的世界 聚碳酸酯 生产能力突破了 300 万 t/a 大关,达到了 325 万 t/a,较上一年增长了 6%。 2020年 聚碳酸酯 消费增长 20多万吨,产能扩建依然如火如荼,拜 耳公司在德国扩建了 2万 t/a 产能,全球 聚碳酸酯 生产能力比上年增加 3%,达到 334万t/a,其中亚洲 136 万 t/a,占 41%;美洲 87万 t/a,占 26%;欧洲111万 t/a,占 33%,亚洲已成为世界 聚碳酸酯 的生产中心 [14]。 2020 年以后美国和欧盟没有新的建设计划公布,只有俄罗斯的喀山Orgsintex( KOS)拟在 2020 年引进日本旭化成公司技术专利,计划在鞑靼自治共和国首次兴建 7万 t/a 生产装置。 我国碳酸酯产能分析 我国聚碳酸酯工业发展始于 1958 年,由辽宁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发的酯交换法 工艺于 1965 年在大连塑料四厂建成 100 吨 / 年生产装置。 到二十世纪 70 年代末期,采用国内技术生产聚碳酸酯的企业先后多达 20 余家,总生产能力已超过 3000t/a。 但是由于工艺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缺乏必要的分析监控手段,以及原料来源等问题,致使产品质量差,消耗高,迫使多数企业停产。 目前能维持生产的仅有 3 家,且大部分处于中试阶段,生产企业主要为江苏常州合成化工总厂 、 重庆长风化工厂和上海申聚化工厂,总生产能力约 6000t/a。 与国外公司相比,国内聚碳酸酯企业不仅规模极小,而且技术落后,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但是,我国很快形成投资热潮。 目前在华投资及计划投资的聚碳酸酯产业的国际跨国公司主要有拜尔公司 、 帝人化学公司和三菱瓦斯化学公司。 拜耳材料科学公司:拜尔公司与上海华谊集团氯碱化工公司合作,其在上海漕泾的第一阶段 10万 t/aMakrolon PC 装置已于2020年 9月投产,成为亚洲市场上的一匹 “ 黑马 ”。 拜耳追加投资,在当地实施其 聚碳酸酯 装置的第二阶段扩能,在 2020年前达到 20万 t/a 的生产能力。 装置生产主要是光学级产品,用于 生产CD、 DVD 光盘 、 汽车照明系统等 [15]。 日本帝人集团:日本帝人的子公司帝人化成 2020年在浙江嘉兴的第一套 5万 t/a PC 树脂装置投产,产品为通用级产品,主要供应电气组件 、 汽车零部件的生产。 2020年底增至年产 10万吨聚碳酸酯的生产规模。 目前在中国浙江建设第 3套装置,生产能力为 6万吨 /年,预计 2020年 3月投入生产。 此外,三菱瓦斯化学公司计划在上海漕泾建设 8万吨 / 年PC装置,新装置将于 2020 或 2020年投产,投资约为 ,该装置将主要服务于入驻中国的日本客户;另外, GE公司将继续与中 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探讨建立聚碳酸酯合资企业事宜。 台湾旭美化成公司于 2020年 5万 t/a装置开工生产,计划在 2020年达到 15万 t/a 产能。 台塑出光公司于 2020年 5万 t/a 装置投产, 2020年又增加了 5万 t/a, 2020年以后仍计划再增添生产设备。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行业 、 建筑行业及光盘业已经成为聚碳酸酯需求增长最快的领域。 预计今后几年我国聚碳酸酯的需求增长率约为 9%, 202。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