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62w铣床电气线路改造说明书毕业设计论文word格式内容摘要:
手柄位置 位置开关 动作 接 触器动 作 电动机 M2转向 传动链搭合 丝杠 工作台方 向 左 ST2 KM3 反转 左右进给丝 杠 向左 中 停止 停止 右 ST1 KM2 正传 左右进给丝 杠 向右 工作台上、下、中、前、后、进给手柄位置及其控制关 手柄位置 位置开关动 作 接触器动 作 电动机 M2转向 传动链搭合 丝杠 工作台运动 方向 上 ST4 KM3 反转 上下进给丝 杠 向 上 下 ST3 KM2 正传 上下进给丝 杠 向下 中 停止 停止 前 ST3 KM2 正传 前后进给 丝杠 向前 后 ST4 KM3 反转 前后进给丝 杠 向后 万能升降台铣床电气元件 X62W万能升降台铣床电器元件目录 符号 名称及用途 符号 名称及用途 M1 主电动机 SA5 主轴换向转换开 关 M2 进给电动机 Q1 电源转换开关 M3 冷却泵电动机 SBSB2 主轴启动按钮 KM1 主电动机起动接 触器 SB SB4 主轴停止按钮 KM2 正向进给电动机 启动接触器 SB SB6 工作台快速移动 按钮 KM3 反向进给电动机 接触器 SB SB8 冷却泵起停按钮 KM4 快速接触器 KR1 主电动机热继电 器 KM5 冷却泵接触器 KR2 进给电动机热继 电器 ST1 工作台向右进给 行程开关 KR3 冷却泵电动机热 继电器 ST2 工作台向右进给 行程开关 FU1FU6 熔断器 符号 名称及用途 符号 名称及用途 M1 主电动机 SA5 主轴换 向转换开 关 M2 进给电动机 Q1 电源转换开关 M3 冷却泵电动机 SBSB2 主轴启动按钮 KM1 主电动机起动接 触器 SB SB4 主轴停止按钮 KM2 正向进给电动机 启动接触器 SB SB6 工作台快速移动 按钮 KM3 反向进给电动机 接触器 SB SB8 冷却泵起停按钮 KM4 快速接触器 KR1 主电动机热继电 器 KM5 冷却泵接触器 KR2 进给电动机热继 电器 ST1 工作台向右进给 行程开关 KR3 冷却泵电动机热 继电器 ST2 工作台向左 进给行程开关 FU1FU6 熔断器 元器件选型 电动机的选取 根据机床技术上的要求,合理的选择电 动机的功率、转速、结构形式等,而且要考虑设备投资费用少,运行费用低的经济指标。 电动机功率与电动机的允许升温和过载能力有关, 且 功率因素和效益降低,不经济。 若功率选小了,电动机过载运行,超过允许升温,降低使用寿命,严重时会使用电机损坏。 因此,应合理选择电动机的功率。 电动机的结构形式根据安装方式的不同,分为卧式和立式两中种。 普通铣床选择通用( Y 系列)的卧式电动机。 根据环境来选择电动机的防护形式,在没有特殊要求的环境下一般选择防护式,在有冷却液、易于产生铁屑、有灰尘 的环境下,采用封闭式 ; 若在加 工易燃合金或煤油冷却铁削和刀具的环境下,则采用防爆式。 电动机的转速是 根据机床的要求和传动 装置 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的,电动机的转速越低,则体积越大 ,功率因数和效率越低,价格也越高。 电动机的转速过高齿轮传动箱减速比 大,效率低。 以下是本次设计选用的电动机型号。 器件 功率 型号 转速 定子电流 M1 7..5KW Y132M4 1450r/min M2 Y90L4 1410r/min M3 Y802 2825r/min 按钮的选取 按钮用作短时 接通或断开小电流的开关。 根据电源种类、电压等级、所需触电数,适用场合及颜色等选择。 按钮的额定电压,交流 500A、额定电流 5A。 紧急按钮(红)选 LA1911J 型 , 一般按钮(绿)选 LA1911D 型。 组合开关的选取 组合开关 又叫特换开关是用来作为电源开关等。 也可以直接起停 5KV 以下的三相异步电动机或控制电路的转换开关等。 根据电源种类、电 压等级、电动机功率及所 需触电数等选择。 可以选择 HZ5B10R型和 HS11200/3 型的组合开关即可满足要求。 行程开关的选择 行程开关是按照机床运动部件的行程 位置而动做的小电流开关,根据运动部件对形成开关形式的要求触电的种类和数量、电压、电流等级来选择。 可以选择LX19A001 型的行程开 关即可满足要求。 熔断器的选取 熔断器用于短路保护。 根据被保护的对象选择熔断器的 类型、电压电流和熔断器的额定电流。 对于没有冲击电流的一般负载如照明、指示信号、电阻器等,熔断 的额定电流 应稍大于或等于线路的工作电流。 熔断器的种类有插入式、螺旋式填料封闭管式及快速熔断器等。 可以选择 RL120 型的熔断器即可满足要求。 热继电器的选取 热继电器主要用来对电动机进行过载保护的。 根据电动 机的额定电流选择热继电器的型号、规格及元件的电流等级。 使用时应使 热继电器的整流电流等于电动机的额定电流。 可以选择 JR16B20/3 性热继电器即可满足要求。 3 改造方案的确定 根据元铣床电气控制线路实现的控制要求和工人师傅的操作习惯来确定系统的改 造方案: ( 1)不改变原控制系统的电气操作方法。 ( 2)不改变电气系统控制元件(包括行程开关、按 钮交流接触器、中间接触器、以上原件的数量、作用均与电气线路相同)。 ( 3)原 控制线路中热继电器仍用硬件控制(因过载使用几率较少)。 ( 4)原主轴和进给变速箱操作方法和结构不变。 ( 5)原 铣床的加工工艺方法不变。 ( 6)只是将原继电器控制中的硬件改为用软件编程来 替代。 4 用 PLC 改造 X62W万能升降台铣床的电控系统硬件设计 PLC 按其结构可分为整体式、模块式 和叠装式三种。 整体式 的 CPU 模块、 I/O,模块和电源装在一个箱状机壳内,机构非常紧凑,体积小,价格低。 小型可编程序控制器一般采用整体式结构。 整体式可编程序控制器可 提供多种不同的 I/O 点数的基本单元和扩展单元,基本单元内有 CPU 模块、 I/O 模块和电源,扩展单元内有 I/O 模块和电源,其基本单元之间用扁平电缆连接。 各种输入点和输出点比例式固定的,有的可编程程序控制器有全输入型 的扩展单元。 模块 式的可编程控制器用搭积木的方式组成系统,它由 框架和模块 插在模块插座上,模块插座焊在框架中的总线上。 可编程控制器的电源可能是单独模块 ,也可能包含在 CPU 模块中。 叠装式的可编程序控制器吸收了整体式和模块式可编程序控制器的优点,它的基本单元、扩展单元和扩展模块 等高等宽,但是长度不同。 它们不用基板,仅用扁平线缆连接,紧密拼装 后组成一个整齐的长方体。 输入 、 输出点的配置也相当灵活。 铣床输入输出点数统计 因为在改造中不改变原有控制系统,所以 PLC 输入输出点数可能根据原 继电器控制电路来计算。 输入点数 ( 1)原主电动机启动按钮两个合为 1 个输入点,主电动机停止按钮两个合为1 个输入点,主电动机变速点动行程开关 1 个,共 3 点。 ( 2)工作台上右移行程开关 1 个,左移 行程。x62w铣床电气线路改造说明书毕业设计论文word格式
相关推荐
检测到少许的噪声。 网络中所有的用户终端(双向及非双向网用户)都会通过565MHz 的上行通道向上传递噪声,甚至包括网络干线、支干线、分配网中的各有缘设备、接头等都会向回传通道传递噪声。 这些不同来源的噪声通过 565MHz 的上行通道向光工作站等处汇集,严重时造成汇集处上行通道阻塞,无法上传有效信号,使得双向业务不能正常工作。 根据理论分析加上工作经验得 出,在各种不同的噪声来源中
② 磨轮的选择 磨料:黑色炭化硅 粒度: 3646 硬度: ZR1Z1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11 结合剂:陶瓷 结构: 56 ③ 用磨轮端面磨平面的切削用量(表 10239) 工件运动速度 v=815m/min 选 v=10m/min 工作台磨削深度进给量 st= 毫米每行程 st 与工件材料相关的次数为 k= ④ 用磨轮端面磨平面的切削动力(表 10240) 切削动力 N= 千瓦
箱体材料一般选用 HT200~400 的各种牌号的灰铸铁,而最常用的为 HT200。 灰铸铁不仅成本低,而且具有较好的耐磨性、可铸性、可切削性和阻尼特性。 在单件生产或某些简易机床的箱体,为了缩短生产周期和降低成本,可采用钢材焊接结构。 此外,精度要求较高的坐标镗床主轴箱则选用耐磨铸铁。 负荷大的主轴箱也可采用铸钢件。 毛坯的加工余量与生产批量、毛坯尺寸、结构、精度和铸造方法等因素有关。
业学校用地 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学校等用地,不包括附属于普通中学内的职业高中用地 C63 成人与业余学校用地 独立地段的电视大学、夜大学、教育学院、党校、干校、业余学校和培训中心等用地 C64 特殊学校用地 聋、哑、盲人学校及工读学校等用地 C65 科研设计用地 科学研究、勘测设计、观察测试、科技信息和科技咨询等机构用地,不包括附 设于其他单位内的研究室和设计室等用地 C7 文物古迹用地
图 3:平均每课时知识点数 ( 2)各章图表分布分析 表 3:各章图表分布一览表 012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获取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多媒体信息加工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信息资源管理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平均每课时知识点数平均每页时知识点数 5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二章 信息获取 第三章 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 第四章 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
沥青路面 ..................................................... 26 路基边坡防护工程 ...............................................31 工程概述 ..................................................... 31 施工力量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