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措施内容摘要:

使企业的效益提升。 另外全面质量管理的运用还可以减少责任事故,从而保证企业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 由此可见全面质量管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 工业生产的全过程是指从市场调查开始,经过产品开发设计,产品工艺准备,原材料采购,生产组织、控制、检验、包装入库到销售、服务等一系列过程。 即构思、生产理想的产品,将产品推向社会,向用户提供使用价值。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就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通过提高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的质量。 衡量生产过程优劣的标准是:高产、优质、低耗。 也可以说是多快好省,其量化的指标体现在投入产出率。 在生产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力求以最少的劳动耗费(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生产出尽可能多的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 对我们来讲,就是以最少的成本生产出满足公司品质要求的产品。 要实现生产过程的这个目标,一是各个生产要素,人、财、物、信息等在质和量上满足生产产品的需要,这是 组织好生产过程的前提基础条件。 因此,生产管理必须从基础条件入手。 二是要使各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处于最佳的结合状态,按照产品生产工艺要求组成一个彼此联系的、密切协作的、有序的、效率高的完整体系。 要保证最佳的结合状态,其中具有丰富的管理内涵,它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方法和管理措施,运用计划、组织、控制的职能得以实施和实现。 我们近期推行的 5S管理以及将要推行的全面质量管理,都是完善我们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的任务,就是实现符合性质量,使生产出来的产品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标准。 经检验符合标准的是合格品 ,不符合标准的是次品或废品。 检验产品是全体管理人员以及全体员工共同的任务,当然更是 QC人员的职责。 七、生产过程质量管理措施 (一 )坚持按标准组织生产。 标准化工作是质量管理的重要前提,是实现管理规范化的需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 企业的标准分为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 工作标准实际上是从管理标准中分离出来的,是管理标准的一部分。 技术标准主要分为原材料辅助材料标准、工艺工装标准、半成品标准、成品标准、包装标准、检验标准等。 它是沿着产品形成这根线环环控制投入各工序物料的质量,层层把关设卡,使生产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在技术标准体系中,各个标准都是以产品标准为核心而展开的,都是为了达到产成品标准服务的。 我们公司的工作标准中的生产工序流程和办房吓数,具有随意改动性,这是必须加以重视完善的一个问题。 管理标准是规范人的行为、规范人与人的关系、规范人与物的关系,是为提高工作质量、保证产品质量服务的。 它包括产品工艺规程、操作规程和经济责任制等。 企业标准化的程度,反映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 企业要保证产品质量,首先要建立健全各种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力求配套。 二是要严格执行标准,把生产过程中物料的质量、人的工作质量给予规范,严 格考核,奖罚兑现。 三是要不断修订改善标准,贯彻实现新标准,保证标准的先进性。 (二)强化质量检验机制 质量检验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以下职能:一是保证的职能,也就是把关的职能。 通过对原材料、半成品的检验,鉴别、分选、剔除不合格品,并决定该产品或该批产品是否接收。 保证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投产,不合格的半成品不转入下道工序,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二是预防的职能。 通过质量检验获得的信息和数据,为控制提供依据,发现质量问题,找出原因及时排除,预防或减少不合格产品的产生;三是报告的职能。 质量检验部门将质量信息、质量问题及时向 厂长或上级有关部门报告,为提高质量,加强管理提供必要的质量信息。 要提高质量检验工作,一是需要建立健全质量检验机构,配备能满足生产需要的质量检验人员和设备、设施;二是要建立健全质量检验制度,从原材料进厂到产成品出厂都要实行层层把关,做原始记录,生产工人和检验人员责任分明,实行质量追踪。 同时要把生产工人和检验人员职能紧密结合起来,检验人员不但要负责质检,还有指 导生产工人的职能。 生产工人不能只管生产,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自己要先进行检验,要实行自检、互检、专检三者相结合;三是要树立质量检验机构的权威。 质 量检验机构必须在厂长的直接领导下,任何部门和人员都不能干预,经过质量检验部门确认的不合格的原材料不准进厂,不合格的半成品不能流到下一 道工序,不合格的产品不许出厂。 (三)实行质量否决权 产品质量靠工作质量来保证,工作质量的好坏主要是人的问题。 因此,如何挖掘人的积极因素,健全质量管理机制和约束机制,是质量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质量责任制或以质量为核心的经济责任制是提高人的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 质量管理在企业各项管理在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企业的重要任务就是生产产品,为社会提供使用价值,同时获得自己经济效益。 质量责任制的核心就是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生产人员在质量问题上实行责、权、利相结合。 作为生产过程质量管理,首先要对各个岗位及 人员分析质量职能,即明确在质量问题上各自负什么责任,工作的标准是什么。 其次,要把岗位人员的产品质量与经济利益紧密挂钩,兑现奖罚。 对长期优胜者给予重奖,对玩忽职守造成质量损失的除不计工资外,还处以赔偿或其它处分。 此外,为突出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还要实行质量否决。 就是把质量指标作为考核干部职工的一项硬指标,其它工作不管做得如何好,只要在质量问题上出了问题,在评选先进、晋升、晋级等荣誉项目时实行一票否决。 (四)抓住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设置质量管理点或质量控制点。 质量管理点(控制点)的含义是生产制 造现场在一定时期、一定的条件下对需要重点控制的质量特性、关键部位、薄弱环节以及主要因素等采取的特殊管理措施和办法,实行强化管理,使工厂处于很好的控制状态,保证规定的质量要求。 加强这方面的管理,需要专业管理人员对企业整体作出系统分析,找出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并加以控制。 八、民营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运行中存在的弊端 (一)误把 ISO 标准当作全面质量管理的上方宝剑 现在,很多民营企业还是把 IS09000 标准当作申请的过程,虽然按照 1S09000标准操作,质量有了提高,但企业的文化并未因此而改变,领导也并没 有全身心地投入。 把 ISO 当作了标杆当做了一个噱头。 而且,尤其需注意的是 TQM中所定义的质量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它不仅与最终产品有关,并且与组织如何交货,如何迅速响应顾客的投诉等都有关。 因此,我国民营企业要真正贯彻全面质量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在流程、技巧、技术支持、培训系统、企业价值观和文化等都做一个全面的改进。 ISO 只是一个框架,好比造房子的一个空壳,提供必要的建设标准,里面实际家俱要靠企业自行去优化,调整。 每个企业的情况不同,经营理念不同。 因此把 ISO 标准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上方宝剑是不合理的。 ( 二)质量管理中缺乏全员参与 我国民营企业里面的员工往往认为质量管理是少数人的事情,而与组织的其他人员无关。 而实际上,质量管理是包括组织、决策、控制、领导、激励等基本职能和预测、调研、计划、策划、咨询、协调、沟通、指导、执行、制度、监督、考评、培训、任用、选拔及竞争、公关、广告、营销等主要功能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有机体系和过程,制订并执行规章制度只是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质量管理也不是组织中某几个人的事,而是组织中全体人员的事。 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被管理者是管理的客体,只有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才会形 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细节决定成败》的作者汪中求认为,全世界最难管的就是中国人,因为中国人都很聪明。 有四个词很关键,也容易模糊:聪明、精明、高明、英明。 聪明就是能正确感知世界;精明就是急于表现自己的聪明,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精明;善于掩饰自己的聪明叫高明;能够左右高明的人叫英明。 而中国企业里面往往是精明的人太多,高明的人太少,英名的人基本上没有。 中国企业的员工,往往是聪明的员工 ,把精力放在分析规则上,去寻找规则的漏洞,去违反规则。 这样的员工一多起来,企业往往就管不下去了。 这样的问题在企业中屡见不鲜。 (三) 企业在基础数据管理方面缺乏必要的管理及维护 基础管理好比是蹲马步。 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基础还没有做好,甚至连经理人自身的岗位职责,要做什么事都说不清楚。 企业在制定很多决策时,没有科学的依据,没有真实的市场信息,有的是靠一两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凭借想象力来的。 这样的决策,会在今后的工作中造成问题重重,难以解决。 一时一个政策,计划没有变化快,企业朝令夕改,犹如重复建设,这样的企业很难做长久。 企业基础数据管理更是一塌糊涂,没有一个成熟的文件体系去 支撑。 要得到先前的数据,都因为资料的丢失,而找不到。 这样作为经 理人只能依靠资历经验凭空制定个决策出来。 导致做出的决策,轻者不合符合企业实际状况,遇到执行难,重者,使企业产生很大的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