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内容摘要:

业等“绿色项目”列为招商计划, 编印 “绿色招商”宣传资料,宣传宜丰 特色农业 、地方 文化、 生态旅游,引资 创办农特产品基地、发展精深加工及生态旅游业。 严格执行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制度,坚持“增产不增污”,把好项目审批关, 一票否决 有毒有害或技 术工艺落后、环境污染较重、高耗能、小规模、低效益 项目。 近年来, 取缔关闭 小煤窑、 造纸厂 、 化工企业 及高耗低效的竹木加工企业等。 主要在以下方面探讨建设生态文明。 ( 1)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着力从发展生态工业、生态林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入手,按照“生产与生态并重”的发展思路,着力做大生态农业,做强生态工业,做活生态旅游业,生态经济已经初显魅力。 以工业园区发展为重,初步形成以机械制造、食品饮料、陶瓷生产、医药化工、木竹建材五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新型工业体系,工业经济结构成功转型。 倡导“绿色企业 ”,依靠科技提升林产品品质,做到深加工、低消耗,培育“四高” (高档次、高科技、高效益、高税收 )木竹加工企业, 通过企业规模化、产业集群式发展,推 5 进生态工业体系的构建 与发展 ; 围绕“做客竹乡,亲近自然”、生态旅游县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如渊明湖、南屏公园、洞山、黄檗山、官山等)改造升级等,构建生态旅游体系,快速发展生态服务业,聚积绿色 GDP;打造无公害绿色农业生产基地 ,建成 绿色大米、绿色果酒饮料 等 6 大“绿色食品产业”,研发 、 申报 并 推出绿色 农产品品牌, 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等,推动 绿色、 生态农业的发展。 ( 2) 主体 功能分区 清晰、 产业布局 合理。 较早谋划未来产业发展布局,各区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产业布局日渐合理、人与自然环境协调 发展的产业 格局 初步形成。 将 县城传统核心区 定为优化开发区域。 承担集聚 、服务功能, 重点发展商贸流通、金融保险、宾招餐饮等服务业。 将天宝、潭山、黄岗山、黄岗、石花尖、车上、双峰、同安等乡镇(场)定位为限制开发区域,主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禅宗文化旅游等产业; 将宜丰河、长塍河、棠浦河的水源涵养区域、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定为 禁止开发区域 ,主要 发展观光农业 (适度发展) ,促进农业 (林业 )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 等。 ( 3) 强抓“四大工程”,保护生态环境。 实施“蓝天”工程,启动多种 大气环境 治理项目,紧盯主要污染物排放大户,严令其限期整改,实施农村能源改造等,保护 宜丰 “蓝天”;实施“碧水”工程,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取缔网箱养鱼、关闭危害饮用水安全的污染企业、排污口等,保护 水域水质 ;实施“绿色”工程, 确保绿色安全。 过去 几十年 ,引导、扶持林农封山育林,开荒造林,曾经的“便刀山”、“残次林” 已改 为如今的“绿色银行”, 持续开展生态保护型、防护型、经济型 与 环境改良型等林业生态 工程, 按 “ 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合理供地、节约用地 ” 的 原则 利用 林地 ,使得 山林植被质量 提升、森林覆盖率 上升、绿色生态屏障 日渐稳固; 实施“节俭”工程,弘扬勤俭节约传统美德,广播“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文明意识, 形成绿色生活、生产氛围。 ( 4)创建生态村镇、生态县,发展、传播生态文化。 围绕生态县建设,确立“ 宜居宜业宜游 ”之“ 绿色宜丰 ”发展定位 , 以创建生态县城、村、镇 ,旅游名镇、文化古镇 为抓手,在各个层面、领域树立生态品牌文化,以生态文化引领生态文明的发展,进而促进 “生态立县、生态强县” 战略的深入实施。 ( 二 ) 建设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 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在思想认识上的飞跃和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辩证关系认识上的升华 ; 是对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内涵的充实、深化和提升 ; 是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新任务 ; 是对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 同时,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 是 中国自身 科学 发展 的 重要 内容 ,也是 中 国积极参与 维护全球生态安全 的重要举措, 充分体现我 国 对全球生态 环境 保护、 建设的高度重视 与 高度 负责 的态度。 6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其宏伟目标就是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然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现有法律、制度、政策尚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不够严格,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也亟待加强。 为 此,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 保产业的意见》(国发〔 2020〕 30 号)提出 “ 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在全国选择有代表性的 100 个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 而通过 选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环境禀赋、不同主体功能要求的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总结有效做法,创新方式方法,探索实践经验,提炼推广模式,完善政策机制,以点带面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宜丰县位于赣西北九岭山脉南麓,东临高安,南界上高, 西接万载,西北连铜鼓。 北与修水,奉新接壤, 地跨北纬 28176。 17′ 28176。 4 0′ ,东经 114176。 30′ 115176。 08′。 县境东西长 71 km,南北宽 51 km,总面积 1935 km2(见附图 1)。 现辖 8 镇 4 乡 2 个林场 2 个垦殖场 210 个行政村,人口 万,隶属于江西省宜春市。 县城所在地即 新昌镇 距省会 南昌 136公里,距 宜春 市 94 公里,离最近铁路道口 13 公里 , 交通便利,地理区位特殊。 尤其, 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誉称“中国竹子之乡”,是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成功典范,并在探索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上成效显著。 因而, 将其作为 生态 文明先行示范区,按照其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 )的主体功能定位特点与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建设,对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促进自身低碳、绿色、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而且,宜丰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基础厚、易实施、特色足等特点,历经 5 年( 20202018)的建设与努力,将显著推动其凝练出可代表南方山地丘陵农业生态发展特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发挥出辐射性影响与典型示范作用。 为此,根据 《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发改环资 [2020]2420 号 )文件精神,拟在江西省 宜丰 县所辖 8镇 4 乡 2 个林场 2 个垦殖场 210 个行政村 ( 总面积 1935 km2)(见附图 2),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 示范区建设”方案,推动当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友好和谐发展, 同时总结 经验 、塑造典型 , 将 宜丰 打造 成 示范性强 、富有特色与参照 价值的 生态文明建设之 “山地丘陵模式” , 带动周边广大 山地 丘陵 区域的 生态文明建设, 提升区域 生态文明水平。 7 二、总体要求与主要目标 (一) 总体要求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推动 宜丰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紧密结合、高度融合,以推动 宜丰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提供有力支撑,结合 宜丰 作为 江 西 省 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 ) 的定位特点与要求 , 推进 宜丰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当地的 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 、具有 宜丰 特色的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 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使 宜丰 县 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 二 ) 主要目标 通过 5 年左右 ( 20202018 年) 的努力,基本形成符合 宜丰 作为 江西省 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 ) 定位的开发格局,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排 和碳强度指标下降幅度超过上级政府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资源产出率、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城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处于全国或 江西 省前列,城镇供水水源地全面达标,森林、湖泊、湿地等面积逐步增加、质量逐步提高,水土流失面积明显减少,耕地质量稳步提高,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覆盖 整个 宜丰 县域 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富有 宜丰 特色的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可复制 并可 在南方广大 山地 丘陵区域 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 8 三、主要任务 (一) 科学谋划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空间是宝贵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为了我们的家园更美好、经济更发达、区域更协调、人民更富裕、社会更和谐,为了给我们的子孙留下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家园,必须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科学开发我们的家园 — 宜丰县。 1. 主体功能区定位与发展方向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要根据 宜丰县 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 宜丰县 的主体功能,并 根据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根 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赣府发 [2020]4 号) ,经综合评价,将江西省国土空间划分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三类主体功能区。 重点开发区域包括 35 个县(市、区),国土面积 34043 平方公里,占全省的 %,含列入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 18 个县(市、区)。 限制开发区域包括 65 个县(市、区),国土面积 132857 平 方公里,占全省 %,含列入国家限制开发区域的南岭山地丘陵森林生态及生物多样性功能区的 9 个县(市)(见表 1 ,表 2)。 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 根 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赣府发 [2020]4 号), 宜丰 县 处于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表 2),是具备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以提供生态产品、服务产品和工业品为其他功能,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区域。 江西省农产品主产区共 33 个县( 市) , 2020 年,面积 72868 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人口 6 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 (表 3 )。 9 表 1 江西省主体功能区划汇总表 级 别 主体功能类型 县市数(个 ) 面积 人 口( 2020 年) 平方公里 % 万人 % 国家级 重点开发区域 18 15715 重点生态功能区 9 15539 农产品主产区 33 72868 禁止开发区域 主要是点状形态,不列入统计 省级 重点开发区域 17 18328 重点生态功能区 23 44450 禁止开发区域 主要是点状形态,不列入统计 江西省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表 3)是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首要任务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保护 好生态、适度发展非农产业,也提供生态产品、服务产品和部分工业品。 农产品主产区的功能定位是: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 表 2 江西省主体功能区的类型与分布县、市 功能区分类 范 围 重点开发区域 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 : 南昌市的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南昌县、 新建县,景德镇市的昌江区珠山区、乐平市,九江市的庐山区、浔阳区、共青城市九江县、湖口县,新余市的渝水区,鹰潭市的月湖区、贵溪市,抚州市的临川区; 省级重点开发区域: 上饶市的信州区、上饶县、广丰县萍乡市的安源区、湘东区,宜春市的袁州区、吉安市的吉州区、青原区、吉安县,赣州市的章贡区、赣县、南康市,以及宜春市的丰城市、高 安市、樟树市和九江市的瑞昌市、彭泽县(县城和部分乡镇) 限制开发区域 (农产品主产区 ) 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 : 南昌市的进贤县,九江市的永修县、都昌县、德安县,鹰潭市的余江县,吉安市的吉水县、峡江县、新干县、永丰县、泰和县,上饶市的余干县、鄱阳县、万年县、弋阳县、玉山县、铅山县,抚州市的东乡县、南城县、崇仁县、乐安县、金溪县, 宜春市的宜丰县 、奉新县、万载县、上高县,赣州市的宁都县、信丰县、于都县、兴国县、会昌县、瑞金市,萍乡市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