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养殖技术资料全集内容摘要:

酸性。 在酸性环境中,精子受到麻醉,降低了代谢率和活动力,从而抑制了精子的活动,相对延长了精子的寿命。 而弱碱性环境能提高精子的生活力,但精子的寿命却相对缩短了。 在人工育苗过程中,常采用解剖方式获得牡蛎的精卵,牡蛎剥离精卵的存活时间及 受精能力是决定人工育苗成功的关键因素。 因此,牡蛎育苗的适宜水温范围在 20~26℃之间,采用解剖法人工授精时,取卵工作持续的时间一般不超过 4 小时。 刚解剖的牡蛎卵子成熟较差,形状呈多角形或梨形,色浅,胚泡界限分明,当卵子接触海水后,在海水的激活下,可以在短时间内继续成熟,卵子形状规则,呈圆形或卵圆形,颜色加深。 胚泡边缘界限模糊,受精率提高。 卵子在海水中浸泡 30~60 分钟第 18 页 共 72 页 后受精率明显增加。 水溶性维生素 B B B12 和维生素 C 对卵子的体外成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最适浓度分别为维生素 B1, 5 毫克/升;维生素 B6, 6 毫克/升;维生素 B12, 0. 12 毫克/升;维生素 C,5 毫克/升。 经维生素溶液浸泡后,卵子的受精率明显提高,浸泡时间在 30~ 40 分钟之内,相对受精率可提高 17. 2%~ 22. 4%。 浸泡时间过长,卵子的受精率呈下降趋势,但维生素 B6 浸泡对卵子的成熟及受精能力具有稳定而持久的效果。 维生素混合浸泡使卵子成熟速度加快, 30 分钟浸泡卵子受精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胚胎发育同步性好,但浸泡时间延长至 60 分钟后,卵子的受精率略有降低,胚胎发育的同步性也略差于 30 分钟浸泡组,但好于对照组,可能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各种维生 素之间出现拮抗作用。 5.胚胎的发生 (1)胚胎发生过程牡蛎的卵裂是不等全裂,经过 6次分裂之后,胚胎发育成桑实状,此时胚胎的内部还没有空腔出现称为桑椹期。 进一步发育为囊胚期,周身密生短小纤毛,胚胎开始转动。 当胚胎形成原肠腔时,即称为原肠期。 再进一步在原口的对方出现壳腺,在原口的周围生长出较长的纤毛,胚胎靠纤毛的摆动作回旋运动。 担轮幼虫一般在受精后 12 小时左右开始出现,刚形成的担轮 第 19 页 共 72 页 幼虫能在膜内转动并在水中回旋,继而冲破卵膜,孵化而出。 担轮幼虫不断分泌贝壳,待到两片贝壳披盖软体,口前纤毛带前移呈盘状,其 上丛生纤毛,称为面盘幼虫。 初形成的面盘幼虫,壳长 80 微米左右。 面盘是幼虫运动和摄食的重要器官,幼虫靠面盘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游动。 后来壳顶隆起,称为壳顶幼虫期。 随着幼虫的不断生长,左右两壳壳顶的生长速度不一,左壳快,壳顶较突出,使左右两壳呈不对称状态。 这是牡蛎幼虫与其他双壳类幼虫的主要区别。 与此同时,幼虫内部器官也不断发育,面盘幼虫初期消化道就已完全贯通,以后生长出前后闭壳肌,至壳顶幼虫后期,足已经很发达,幼虫可匍匐爬行,到幼虫鳃原基明显,出现眼点和平衡囊时,即将进入附着变态期。 此时,幼虫壳长约270~300 微 米,壳高 310~340 微米。 (2)幼虫的浮游习性 面盘幼虫发育到固着变态,需经过 15天左右的浮游生活。 面盘幼虫前期有明显的正趋光性,在室内人工培育条件下或自然海区流速缓慢时,幼虫多集中在水的表层浮游;面盘幼虫后期出现眼点即将变态附着时,具有负的趋光性,从光亮处转向底部。 因此,室内人工育苗过程中需调整光照强度,一般保持在 300 勒克斯左右的光照强度内比较适宜,幼虫固着的比较均匀。 (3)幼虫的固着变态过程 当幼虫经过一段时间的浮游生活以后,就必须附着在其他物体上才能变态成为稚贝。 若因当时的环境条件不适而不 能附着,则幼虫就会延长变态的时间,时间过第 20 页 共 72 页 长,幼虫便任意放出用以附着的物质,以后便难以附着了。 在正常情况下,幼虫用足部在附着物上爬行,遇到合适的地方,便由足丝腺分泌出足丝,将自己附着在固着物的表面上,等到把左壳完全安置好之后,从体内放出黏胶物质,把左壳固定在固着物上,进而完成变态过程。 固着以后,幼虫的足、面盘等幼虫器官退化消失,重新生长出石灰质的贝壳。 此时,幼虫发育成壳高与壳长均为 350 微米左右近圆形的稚贝。 (4)环境条件对胚胎发生和固着变态的影响 ①水温、盐度:水温和盐度对牡蛎胚胎发生和变态固着有很大的影 响。 各种牡蛎的发生都有其适温、适盐范围,在此范围以外会对胚胎发生和固着变态产生不良影响。 例如,太平洋牡蛎胚胎发育的最适水温为 23~26%,最适盐度 0. 945% ~2. 033%,水温低于 20%或高于 30%时,盐度低于 0. 649%或高达 3. 4%,胚胎畸形率就大大增加。 水温的高低也影响着牡蛎附着变态的早晚,在人工培育太平洋牡蛎幼虫时,水温 22。 25℃条件下,幼虫到附着变态需 17~18 天;在水温 26~27℃条件下,只需 14 天。 盐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足丝腺的发育、足丝黏度的强弱和黏胶物质的分泌量。 如美洲牡蛎,他的幼虫附着 变态时适宜的盐度为 1. 5%~2. 5%,尤以 2%时最为适宜。 此时,分泌的足丝黏性最大,而且固着时所需的时间最短,仅用 20 分钟左右就可完成固着动作。 而在盐都过高或过低时分泌的足丝一般比较细而脆弱,胶黏物质的分泌量也较少,造成了幼虫附着和固着时的困难。 第 21 页 共 72 页 此外,即使同一种牡蛎,长期生活在不同盐度的海区中,其繁殖的后代,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也有所不同。 如生活在青岛前海湾的太平洋牡蛎,长期适应了 20%。 ~ 31%。 的海水盐度,其繁殖发生的眼点幼虫,在此盐度条件下变态固着量最多,若改变其原有的适盐范围,则幼虫变态要消耗大量能量 来调节体内的渗透压,以便适应环境,从而导致变态率低,固着稚贝数量少。 因此,牡蛎人工育苗时,培育海水的盐度应尽量接近亲贝长期生活海区的盐度,否则,稚贝固着量会明显减少。 ②固着基种类对固着的影响:牡蛎喜欢固着在较坚硬的物体上,在人工育苗和海区半人工采苗时,质地坚硬的固着基,如贝壳、玻璃钢波纹板等,固着效果好;而质地较软的基质,如聚乙烯绳、棕绳、橡皮胶带等,固着效果差。 采用颗粒固着基时,其大小不能小于幼虫的壳长,以 400 微米以上为宜,否则幼虫不能固着。 ③固着基角度和粗糙程度对固着的影响:在室内人工育苗和海区 半人工采苗中可经常发现,固着基阴面的附苗量比阳面多。 这是由于幼虫运动器官的位置造成的,幼虫在浮游时,总是以面盘和足部向上,与固着基阴面的接触机率多,从而较多地固着在阴面。 在自然海区,加之浮泥在固着基阳面上的沉淀,阳面固着的蛎苗就更少。 另外,牡蛎变态幼虫喜欢附着在比较粗糙的固着基上,如使第 22 页 共 72 页 用贝壳作固着基,则大量固着在扇贝壳外面放射肋的沟凹处或文蛤壳内面铰合部的凹陷处,其粗糙面上的附苗量显著多于光 6.生长 (1)生长类型牡蛎的生长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阶段生长型,另一种是终生生长型。 ①阶段生长型:是指贝壳在 某一阶段快速生长,如褶牡蛎,其贝壳的生长在第一年内基本上完成,以后增长甚微或不再增长,体形基本固定。 褶牡蛎固着时体长仅 300 多微米,经 3 个月的生长,可达 5 厘米左右,每月平均增长 1. 5 厘米以上。 以后的 8~9 个月,平均每月只增长 0. 1 厘米,相差 10 倍,一周年壳长在 7 厘米左右。 软体部一年中的增长主要在后一阶段,每年冬季至第二年春季最肥满。 ②终生生长型:是指固着后若干年内贝壳能不断生长,如太平洋牡蛎、大连湾牡蛎、近江牡蛎等。 一般生长规律是生长速度与年龄的大小成反比,年龄越大生长越慢。 近江牡蛎固着时体长约 300 多微 米,在南方沿海半年后壳长能达到 6 厘米;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速度逐渐减慢,一周年壳长达 7~8 厘米,两周年可达 12~13 厘米,三周年达 15~ 16 厘米;以后继续生长,满 9年的个体,壳长约 40 厘米左右。 人工养殖的牡蛎,一般 2~3 龄的个体,已达收获规格。 (2)生长的季节性变化牡蛎的生长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尤其 第 23 页 共 72 页 是终生生长型种类。 理化因子综合地影响牡蛎的生长,其中以温度最为明显。 如青岛海区人工养殖的太平洋牡蛎,冬季壳的生长很慢,进入 4 月份水温超过 10℃增长明显,生长最快的季节是从6 月份水温超过 20%起,月平均壳长增 长 1~1. 5 厘米。 阶段生长型的褶牡蛎也同样存在生长的季节变化,在北方褶牡蛎的生长初期一般需要 3 个月左右才能完成,如果是夏季繁殖的褶牡蛎,生长期正值水温适宜的 7~10 月份,因而生长旺盛,三个月后壳长达 5 厘米左右。 而秋季繁殖的个体,生长期处于低温季节,贝壳生长速度减缓,三个月后壳长为 3 厘米左右。 此外,海区环境条件不同,牡蛎的生长速度也有很大差异。 一般在水流畅通、饵料丰富和露空时间短的海区,牡蛎的生长较快。 而在养殖密度大的海区及贫营养区,由于饵料不足影响牡蛎的生长和软体部的肥满。 7.敌害 牡蛎的敌害 生物较多,由于各个海区的环境条件和生物区系不尽相同,各养殖场存在的情况和种类不同。 大致可把它的敌害生物划分成如下几个类型。 (1)附着生物如贻贝、藤壶、海鞘、苔藓虫等,常常与牡蛎附着或固着在一起。 这些生物与牡蛎争夺固着基和食料,影响牡蛎的固着和生长,危害作用极大。 其中藤壶对牡蛎海区半人工采苗的危害最大。 藤壶的繁殖期相当长,其固着盛期为 6~11 月,此第 24 页 共 72 页 时常常是牡蛎的繁殖期,如果牡蛎采苗器投放的时间掌握不当,被藤壶先固着,牡蛎幼虫就难以固着。 可根据牡蛎与藤壶幼体不同的附着习性,在藤壶附着高峰过后采苗,或选潮区较低 、潮流畅通处采苗,以减少藤壶附着。 (2)肉食性螺类荔枝螺、红螺、.玉螺等肉食性螺类对牡蛎的危害极为严重。 在粤闽一带沿海的养殖场中,荔枝螺对蛎苗的危害极大,有“虎螺”之称,严重的地方,每年有一半以上的蛎苗被食。 在南方荔枝螺的繁殖季节在 5 月份左右,一个雌性个体能产出 50~100 个卵囊,包含总数 5 000~10 000 个卵,一般都能孵出。 从产卵至孵出幼螺,约需一个月。 红螺对牡蛎的危害也极为严重,它们主要栖息在沙泥或沙砾底质的低潮线以下。 夏季为繁殖期,其卵囊多附生在蛎壳或石块上。 要清除这些敌害,最好在繁殖期间,同 时捕捉其卵囊。 (3)赤潮赤潮是由于海水中浮游生物如夜光虫、角藻、多甲藻、环沟藻等异常繁殖而产生的。 发生赤潮时,海水呈浓褐色,并有异常气味。 产生赤潮的生物,其本身可分泌毒素,死亡后产生有毒物质,使海水变质造成养殖动物死亡。 赤潮不仅对牡蛎养殖产生危害,对其他贝类养殖业和整个渔业都有极大的危害。 防止赤潮的发生,主要是加强海洋环境保护,防止海水的富营养化。 (4)海星海星是牡蛎的大敌,能吞噬牡蛎,特别是蛎苗。 据试验,一只海星在一天内连吃带损的牡蛎多达 20 多个。 海星行动迟缓,经常捕捉,可不至于造成重大损失。 第 25 页 共 72 页 (5)细菌和寄生虫:牡蛎在收成季节正适性腺成熟,软体部丰满呈乳白色,如体内寄生有吸虫类的幼虫和绦虫的囊蛎,不但内部瘦瘠,色泽变成淡黄,严重的还会死亡。 幼苗受细菌感染,会大批死亡。 用金霉素和链霉素防治细菌,在室内是有效的,但应用到海区尚有待研究。 (6)其他敌害生物 肉食性鱼类,如河豚、鳐类、鲷类等,都能直接吞噬牡蛎。 特别在牡蛎移殖育肥时,由于运输造成牡蛎损伤,其腥味会招引河豚、鳐鱼大量前来啃食,受害甚大。 可用沥青置于水中,使这些鱼不敢靠近,或插上小竹片惊吓之;也可在养殖场所周围张网拦捕。 蟹类,如锯缘青蟹等能以螯 足钳破蛎壳而使其肉,在夏季危害较严重,可用网捕捉,但只能减少受害,不能根治,牡蛎移到低潮区育肥的时间选在秋后,可避过它们的危害。 凿穴蛤、穿贝海绵等穿穴生物能穿破蛎壳,穴居其中,引起细菌性疾病发生。 (四 )牡蛎的苗种生产 1.牡蛎的半人工采苗 牡蛎在我国的养殖规模很大,从南到北普遍都在进行人工养殖,因此,牡蛎的天然苗资源比较丰富,多数种类通过采集自然苗就能满足生产的需要。 尤其是在我国南方海区,牡蛎的半人工采苗仍然是当前苗种来源的重要途径。 根据采苗场地和采苗器材的不同,牡蛎的半人工采苗可以分为浅滩采苗和深水 采苗。 浅滩第 26 页 共 72 页 采苗是指用石块、条石、水泥制件或竹子等在潮间带附近进行采苗。 深水采苗是指在低潮线以下水深 10 米左右的海区,在浮筏或筏架上垂挂贝壳串等采苗器进行采苗。 无论哪种方式采苗,首先应选择适宜的采苗场,通过采苗预报来确定采苗时间,同时制备采苗器材,投放到采苗场进行采苗。 ( 1)采苗场的选择牡蛎繁殖、幼体浮游、附着的习性是选 择采苗场的主要依据。 只有具备了适合牡蛎繁殖、幼体浮游和鬲看的环境条件,才能作为采苗场。 ①海区环境:以内湾海区为佳。 港湾内牡蛎产卵受精发育,由于潮汐产生的来复流,幼虫大都浮游于港湾内,不易 流失,幼虫发育到附着时,内湾海区风浪平静有利于附苗。 ②潮区:要根据各种牡蛎的生态习性而定,充分利用采苗场生产力。 近江牡蛎苗在低潮线上下 40 厘米处附着的数量最多,离开低潮线越远,附着数量越少。 褶牡蛎苗大多在中、低潮区附着,但不同潮区的采苗效果跟海区的环境条件有关,一般在风平浪静的海区,低潮区采苗的效果较好,风浪大的则相反,以中潮附苗密度大,因此,在风浪不大的海区,从中期区到低潮区森能采到有生产价值的蛎苗。 另外,采苗器材的设置要考虑到潮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