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word版)内容摘要:
防联动控制器上显示。 消火栓系统的联动控制设计 自动控制方式,应由消火栓按钮的动作信号作为系统的联动触发信号,由消防联动控制器联动控制消火栓消防泵的启动。 手动控制方式,应将消火栓消防泵控制箱的启动、停止触点直接引至设置在消防控制室内的消防联动控制器的手动控制盘,实现消火栓消防泵的直接手动启动、停止。 消火栓干管水流开关的动作信号或消火栓消防泵控制箱接触器辅助接点的动作信号作为系统的联动反馈信号,应传至消 防控制室,并在消防联动控制器上显示。 在未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保护对象中,消火栓按钮的动作信号应直接联动启动消火栓消防泵。 消火栓消防泵启动的联动反馈信号应在动作的消火栓按钮上显示。 气体(泡沫)灭火系统的联动控制设计 气体(泡沫)灭火系统应由专用的气体(泡沫)灭火控制器控制。 具有气体(泡沫)灭火功能的火灾报警控制器联动控制设计,其自动控制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由同一防护区域内相邻的两个及以上独立的火灾探测器或一个火灾探测器及一个手动报警按钮的报警信号,作为系统的联 动触发信号,探测器的组合宜采用感烟火灾探测器和感温火灾探测器。 2 具有气体(泡沫)灭火功能的火灾报警控制器在接收到满足联动逻辑关系的首个触发信号(任一防护区域内设置的感烟火灾探测器、其它类型探测器或手动报警按钮的首次报警信号)后,应启动设置在该防护区内的火灾声、光警报器;在接收到第二个触发信号(同一防护区域内与首次报警的火灾探测器或手动报警按钮相邻的感温火灾探测器或手动报警按钮的报警信号)后,应发出联动控制信号。 3 联动信号内容包括:关闭防护区域的防、排风风机及送排风阀门;停止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及关闭 设置在该防护区域的电动防火阀;联动控制防护区域开口封闭装置的启动,包括关闭防护区域的门、窗;启动气体(泡沫)灭火装置,根据人员安全撤离防护区的需要,气体(泡沫)灭火控制器可设定不大于 30s的延迟喷射时间;对于平时无人工作的防护区,可设置为无延迟的喷射;启动气体(泡沫)灭火装置,同时启动设置在防护区的入口处的灭火剂喷放指示灯;组合分配系统应首先开启相应防护区域的选择阀或启动瓶,然后启动气体(泡沫)灭火装置。 具有气体(泡沫)灭火系统联动控制设计的手动控制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防护区疏散出 口的门外应设置气体(泡沫)灭火装置的手动启动和停止按钮,手动启动按钮按下时,火灾报警控制器应执行 条第 3 款规定的联动操作;手动停止按钮按下时,气体(泡沫)灭火控制器应停止正在执行的联动操作。 2 火灾报警控制器上应设置对应于不同防护区的手动启动和停止按钮,手动启动按钮按下时,火灾报警控制器应执行 条第 3 款规定的联动操作;手动停止按钮按下时,气体(泡沫)灭火控制器应停止正在执行的联动操作。 由气体(泡沫)灭火控制器(不自带火灾探测器)控制的气体(泡沫)灭火系统的联动控制设计,采用自 动控制方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系统的联动触发信号应由设置在该防护区内的火灾探测器发出火灾报警信号后,由火灾报警控制器或消防联动控制器发出,系统的联动触发信号的组成应满足 的要求。 2 气体(泡沫)灭火控制器需接收火灾报警控制器的火灾报警信号才能完成灭火控制时,应能设定满足 要求的联动逻辑,且在逻辑关系满足时执行。 3 气体(泡沫)灭火控制器需接收消防联动控制器的触发信号才能完成灭火控制时,消防联动控制器应能设定满足 要求的联动逻辑 ,并分两步将联动信息发给气体(泡沫)灭火控制器,气体(泡沫)灭火控制器按 的要求执行相应的联动操作。 气体(泡沫)灭火控制器应将气体(泡沫)灭火装置启动及气体喷放各阶段的联动控制及反馈信号传至消防控制室,并在消防联动控制器上显示。 系统的反馈信号主要包括: 1 自带的火灾探测器的气体(泡沫)灭火系统火灾探测器的报警信号。 2 选择阀动作的反馈信号。 3 压力开关的反馈信号。 在防护区域内设有手动与自动控制的转换装置的系统,其手动或自动控制方式的工作状态应在设置在防护区内、外 的手动、自动控制状态显示装置上显示,并将该状态信号应传至消防控制室,并在消防联动控制器上显示。 防烟排烟系统的联动控制设计 防烟系统的联动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由加压送风口所在防火分区内设置的感烟探测器的报警信号作为送风口开启的联动触发信号,并根据加压送风系统的设计要求,由消防联动控制器联动控制火灾层和相关层前室送风口的开启。 2 同一防火分区内两个独立的火灾探测器或一个火灾探测器和一个手动报警按钮的报警信号作为加压送风机启动的联动触发信号,由消防联动控制器联动控制加压 送风机启动。 3 应由电动挡烟垂壁附近的感烟探测器的报警信号作为电动挡烟垂壁降落的联动触发信号,由消防联动控制器联动控制电动挡烟垂壁的降落。 排烟系统的自动控制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由同一防烟分区内两个及以上独立的火灾探测器或一个火灾探测器及一个手动报警按钮等设备的报警信号,作为排烟口或排烟阀的开启的联动触发信号,由消防联动控制器联动控制排烟口或排烟阀的开启同时停止该防烟分区的空气调节系统。 2 排烟口或排烟阀开启的动作信号作为排烟风机启动的联动触发信号,由消防联动控制器联 动控制排烟风机的启动。 防排烟系统的手动控制方式,应将防烟、排烟风机的启动、停止触点直接引至设置在消防控制室内的消防联动控制器的手动控制盘,实现防烟、排烟风机的直接手动启动、停止。 排烟口或排烟阀开启和关闭的反馈信号以及防烟、排烟风机启动和停止的反馈信号、电动防火阀关闭的反馈信号作为系统的联动反馈信号,应传至消防控制室,并在消防联动控制器上显示。 排烟风机房入口处的排烟防火阀在 280℃自熔关闭后直接联动控制风机停止,排烟防火阀及风机的动作信号应传至消防控制室,并在消防联动控制器 上显示。 防火门及卷帘系统的联动控制设计 防火门系统的联动控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疏散通道上设置的电动防火门,应由设置在防火门任一侧的火灾探测器的报警信号,作为系统的联动触发信号,联动控制防火门的关闭。 2 防火门开启及关闭的工作状态信号应传至消防控制室。 防火卷帘的升降应由防火卷帘控制器控制。 防火卷帘控制器自带火灾探测器的防火卷帘系统的联动控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疏散通道上设置的防火卷帘,其自动控制方式,应由设置在防火卷帘两侧中任一组感烟 和感温火灾探测器的报警信号,作为系统的联动触发信号,联动控制防火卷帘的下降。 2 感烟火灾探测器的报警信号联动控制防火卷帘下降至距地(楼)面 处停止。 3 感温火灾探测器的报警信号联动控制防火卷帘下降到底。 4 疏散通道上设置的防火卷帘,其手动控制方式,应由在防火卷帘两侧设置的手动控制按钮,实现手动控制防火卷帘的升降。 5 仅用作防火分隔的防火卷帘,其自动控制方式,应由设置在防火卷帘任一侧的火灾探测器的报警信号,作为系统的联动触发信号,由防火卷 帘控制器联动控制防火卷帘的下降。 防火卷帘任一侧的火灾探测器的报警信号,联动控制防火卷帘一次下降到底。 6 防火卷帘的动作信号作为系统的联动反馈信号应传至消防控制室,并在消防联动控制器上显示。 7 具有控制防火卷帘功能的火灾报警控制器应将其所带的感烟、感温火灾探测器的报警信号传至消防控制室。 疏散通道上设置的防火卷帘,其自动控制方式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系统的联动触发信号应由火灾自动报警器或消防联动控制器发出,系统的联动触发信号的组成应满足 条要求。 2 火灾自动报警器通过系统组网等方式向防火卷帘控制器发送报警信息时,防火卷帘控制器应能设定满足 条要求的联动逻辑,并在逻辑关系满足时执行。 3 防火卷帘控制器接收消防联动控制器发出的联动控制信息时,消防联动控制器应能设定满足 条要求的联动逻辑,分两步将联动信息发给防火卷帘控制器,防火卷帘控制器按 条要求执行相应的联动操作。 4 疏散通道上设置的防火卷帘,其手动控制方式的设计应符合 条要求。 仅用作防火分隔的防火卷帘,其 自动控制方式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系统的联动触发信号应由设置在该报警区域内的火灾自动报警器或消防联动控制器发出,系统的联动触发信号的组成应满足 条要求。 2 火灾自动报警器通过系统组网等方式向防火卷帘控制器发送报警信息时,防火卷帘控制器应能设定满足 条要求的联动逻辑,并在逻辑关系满足时执行。 3 防火卷帘控制器接收消防联动控制器发出的联动控制信息时,消防联动控制器应能设定满足 条要求的联动逻辑,将联动信息发给防火卷帘控制器,防火卷帘 控制器按 条要求执行相应的联动操作。 4 防火卷帘的动作信号作为系统的联动反馈信号应传至消防控制室,并在消防联动控制器上显示 电梯的联动控制设计 消防电梯及客梯的迫降的联动控制信号应由消防联动控制器发出。 当确认火灾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应发出联动控制信号强制所有电梯停于首层或电梯转换层。 除消防电梯外,其他电梯的电源应切断。 电梯停于首层或电梯转换层开门后的反馈信号作为电梯电源切断的触发信号。 消防控制室应显示消防电梯及客梯运行状态,并接收和显示其停于首层或转换 层的反馈信号。 火灾警报和应急广播系统的联动控制设计 应急广播系统的联动控制信号应由消防联动控制器发出。 当确认火灾后,应急广播系统首先向全楼或建筑 (高、中、低 )分区的火灾区域发出火灾警报,然后向着火层和相邻层进行应急广播,再依次向其他非火灾区域广播; 3min 内应能完成对全楼的应急广播。 火灾应急广播的单次语音播放时间宜在 10s~ 30s 之间,并应与火灾声警报器分时交替工作,可连续广播两次。 消防控制室应显示处于应急广播状态的广播分区和预设广播信息。 消防控制室 应手动或按照预设控制逻辑自动控制选择广播分区,启动或停止应急广播系统。 并在传声器进行应急广播时,自动对广播内容进行录音。 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系统的联动控制设计 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系统联动控制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集中控制型消防应急照明系统的联动应由消防联动控制器联动应急照明控制器实现。 2 集中电源型消防应急照明系统的联动应由消防联动控制器联动应急照明集中电源和应急照明分配电装置实现。 3 独立控制型消防应急照明系统的联动应由消防联动 控制器联动消防应急照明配电箱实现。 4 对消防应急照明系统工作状态的联动控制应保证消防应急照明系统在发生火灾时点亮所有消防应急灯具。 应急照明系统应急启动的联动控制信号应由消防联动控制器发出。 当确认火灾后,由发生火灾的报警区域开始,顺序启动全楼疏散通道的应急照明系统。 启动全楼消防应急照明系统投入应急状态的启动时间不应大于 5s。 消防联动控制器应在自动喷水系统动作前联动切断本防火分区的正常照明电源和非安全电压输出的集中电源型消防应急照明系统的电源输出。 消防控制室应 能显示消防应急照明系统的主电工作状态。 消防控制室应分别手动和自动控制消防应急照明系统从主电工作状态转入应急工作状态。 相关联动控制设计 火灾报警后,应执行以下操作: 1 自动打开涉及疏散的电动栅杆。 2 宜开启相关层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摄像机监视火灾现场。 火灾确认后,应执行以下操作: 1 自动打开疏散通道上由门禁系统控制的门;应自动开启门厅的电动旋转门和打开庭院的电动大门。 2 应在消防控制室自动或手动切除相关区域的非消防 电源。 9 火灾探测器的选择 一般规定 火灾探测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对火灾初期有阴燃阶段 ,产生大量的烟和少量的热,很少或没有火焰辐射的场所,应选择感烟探测器。 2 对火灾发展迅速,可产生大量热、烟和火焰辐射的场所,可选择感温探测器、感烟探测器、火焰探测器或其组合。 3 对火灾发展迅速,有强烈的火焰辐射和少量的烟、热的场所,应选择火焰探测器。 4 对火灾初期可能产生一氧化碳气体且需要早期探测的场所,宜选择一氧化碳火灾探测器。 5 对使用、生产或聚 集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蒸气的场所,应选择可燃气体探测器。 6 对火灾形成特征不可预料的场所,可根据模拟试验的结果选择探测器。 7 对设有联动装置、自动灭火系统以及用单一探测器不应有效确认火灾的场合,宜采用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探测器组合。 8 对于需要早期发现火灾的特殊场所,可以选择高灵敏度的 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且应将该探测器的灵敏度设置为高灵敏度状态;也可根据现场实际分析早期可探测的火灾参数而选择相应的探测器。 点型火灾探测器的选择 房间高度大于 12m 时,不宜选择感烟探测器;房 间高度大于 8m 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word版)
相关推荐
维护等项管理制度编制完毕,并正式出版。 、事故处理规程和系统图册等编绘完成,并正式出版。 、记录、台账和表单等均已齐备。 调度已经下达一次系统编号。 遥测、遥信、遥控对调已完成。 电气系统和热控系统等设备的保护定值已提供。 试运行与施工区域、试运设备与运行设备的安全隔离或隔绝措施正确、可靠。 参加机组的分部试运,进 一步掌握设备和工艺系统及其性能。 参加分部试运的验收签证。 、整齐
与众不同。 市场定位的过程就是在消费者心目中为公司的品牌选择一个希望占据位置的过程。 在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的基础上,娃哈哈依其品牌在 市场上的地位,将火龙果汁饮料定位在了中高端市场,产品主要面对 青少年和中青年女性,该类人群 具有较强的果汁饮料的需求,并且有一定的消费能力,符合娃哈哈火龙果汁的产品诉求, 相信一定能赢得消费者的喜爱。 四、 4P 策略策划 (一) 产品策划
质量、年需要量、来源及运输方式 项目实施单位 3 年来累计投资近 4000 万元 ,引进了台湾优良的火龙果品种 ,目前基地内火龙果种植面积超过 4000 多亩 ,达产期后年产鲜果 4500 吨 ,年产鲜花 3300 吨 ,目前 ,可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加工原料的需要。 运输方式主要依靠汽车运输解决。 主要辅助品种、质量 、年需要量、来源及运输方式 项目主要辅助材料为肥料、农药等生产物资
乙方要按照甲方施工工艺要求施工。 要搞好安全、文明施工,接受甲方管理,遵守自己的承诺声明。 按照消防规范和施工工期,组织施工并保证验收。 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必须严格执行潍建发 [2020]10 号文件《潍坊市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管理规定(试行)》的要求及有关安全文明施工的规定并承担相关费用。 在工程施工期间所发生的任何工程质量事故和人身伤亡事故以及给第三方造成的人身和财产损失,由乙方承担全部责任。
了电除尘器未来的发展方向。 2 袋式除尘技术 袋式袋除尘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袋式除尘技术是利用纤维状编织物做成的袋式过滤元件来捕集烟尘的技术。 与电除尘相比,袋式除尘不受飞灰比电阻的影响,飞灰浓度和粒度的变化、锅炉运行负荷的变化、烟气量的波动等对出口浓度的影响也极为有限,出口浓度可以低于 50 甚至达到 10mg/nm3。 上世纪 80 年代,我国在多个电厂开始试用袋式除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