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堂支架的预压方案内容摘要:

级加载依次为单元内荷载值的 75%、100%、 120%。 每级加载完成后,应先停止下一级加载,并应每间隔 12h 对支架沉降量进行一次监测。 当支架顶部监测点 12h 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 2mm 时, 再进行下一级加载,应考虑 混凝土振捣产生的动荷载及小型机具等 荷载。 加载时加载重量的大小和加荷速率与地基的强度增长相适应,待地基在前一级荷载作用下,达到一定固结度后,再施加下一级荷载,特别是在加载后期,必须严格控制加载速率,防止因整体或局部加载量过大、过快而使地基发生剪切破坏。 地基最大沉降量不能超过10mm/d;水平位移不能大于 4mm/d。 支架预压重量根据箱梁实际断面计算平均分配到底模上,预压的最大荷载为箱梁重量的。 测点的布置: 压重 前先在底模和下部支架顶端及支架基础上布设观测点,测量位置设在 0块 1/ 1/4 处 及中间 ,每点位横向均设 3 点 ,观测点在模板及地基混凝土上,在底模上顺桥向中间点取消。 压重前,测量观测点的原始标高,并作详细记录。 压重材料的选用: 压重荷载选用 河砂 料,用等重量的编织袋装好 河砂 料,便于压重时记录。 吊装设备的选用: 压重吊装设备采用 2台 25T吊车,以加快施工进度。 压重顺序: 压重顺序理论应按照混凝土的浇筑顺序进行,先浇筑混凝土的部位先压重,后浇筑混凝土的部位后压重,根据混凝土浇筑顺序,压重的顺序应为: 、先压靠近墩身处,再依次加载向远离墩身的位置排列,堆放顺序,第一层堆放完毕后 再 堆放下一层,直至达到设计底板钢筋混凝土重量。 、预压首先采用纵向满铺底板达到底板混凝土重量,然后在腹板位置纵向堆放与腹板重量相同的重量,最后横向堆放与顶板及翼板相同 的 重量。 、预压沉降量观测采用 标高法 进行测量,精确到。 、全部重量达到 75%时对支架、底模等处的观测点进行标高和平面位置坐标测量,并详细作好记录。 分析支架的变形规则。 、继续按上一步的步骤进行压重,待压至总重量的 100%时继续对观测点进行测量并详细作好记录。 、压重至总重量的 120%时停止压重并持荷一天。 在首次加载前先观测一次,作为起始观测值,以后每加载完毕观测一次,全部加载完毕,每 2小时观测一次,一天之后每 6 小时观测一次,一直观测 3 天,若 观测 点下沉量不超过 1mm 时 ,即认为支架已经稳定。 然后根据观测值绘制出支座预压变化(时间 下沉量)关系曲线。 、预压时间和卸载 自加载完毕, 3 天以后确认支架已经稳定,即可卸载。 卸载顺序与加载顺序相反,原则是后加载先卸,先加 载 后卸。 分级分批卸载。 同时在卸载过程中,每批卸载后都应再次观测一次支架变化,并绘制出支架卸载(时间 回弹)变化关系曲线。 通过加载和卸载 变化曲线,对比分析支架弹性变形和非弹变形量。 在卸载全部完毕后,在支架顶面上予以调整支架标高,消除非弹性变形,预留弹性变形上拱度。 卸载: 按照压重顺序后压重的先卸载,先压重的后卸载的顺序进行卸载。 在压重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