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栽培技术论文内容摘要:

向阳背风、土松肥高、排灌方便厢面平、 ( 2)、 整地:平整、细碎匀和(至少 2 犁 2 耙)、沉实、排水、作箱:宽 ,高1015CM。 ( 3)、 施底肥:耙时下有机肥、作箱时施复合肥,用量根据土壤肥力定,一般 67 平方米510 斤复合肥 (4)、 整平起浆、落谷、盖种。 (5)、 秧田管理 : ①芽期(第一完全叶展开前) : 任务扎根立苗,一般只在沟中灌水,畦面无水层,只保持畦面湿润,注意以水护芽。 ②幼苗期( 1~ 3 叶) 水:露田~ 2 叶~浅灌 肥: 3 叶 离乳, 1 叶 1 心施断奶肥,每叶 1 次,每次 35 公斤尿素 /亩 ③成苗期( 3 叶~移栽) 水:浅灌 肥: 4~ 5 叶施接力肥, 35 公斤尿素 /亩 移栽前 5~ 7 天施送嫁肥 58 公斤尿素 /亩 ( 6)、 水稻烂秧、死秧原因 烂种:播种后不发芽就腐烂了 原因 : ①种子保存不当导致发芽力极弱 ②浸种不充分,降低了发芽势和发芽率 ③催芽时 “ 烧包 ” 或播种过深。 烂芽:芽干、烂根、烂芽 ①芽干:以水调温措施不当,温度变化突然 ②烂根、烂芽:长期淹水、土壤中有有毒物质 死 苗:冷害导致生命力下降,为病原侵入 水稻 幼苗的生长 水稻 幼苗的生长过程 : 水稻萌发后生出一条种子根,同时胚芽向上长出胚芽鞘,芽鞘筒状,白色,不含叶绿素,向针一样挺立向上生长叫立针。 芽鞘促长到一定长度,顶端向一边歪曲,形成裂口,从中促出1片只有叶鞘而无叶片的不完全叶,不完全时含有叶绿素,当不完全叶伸长1 cm 时,旺现一片绿色,这时称出苗或放青、现青。 生产上要求迅速立针,迅速出苗才能出壮苗。 出苗后2-3天从不完全叶内伸出一片叶为第一片完全叶。 特点:叶片短小,展开时象猫耳朵,第一片完全叶出现后,陆续形成初生 根系。 先从芽 5 鞘的背面长出2条。 芽鞘节长出2条初生胚根与次生胚根构成初生根系共作用,种子根上方的胚轴上又长出一条吸收水分养分保持幼苗直立。 胚芽鞘节要出现后幼苗体内开始形成通气组织,但不完善,对低氧环境适应力较低,因此畦面册不宜建立水层,以利长根立苗,防止倒秧、烂秧。 接着第二、三片完全相继出现,与以同时在不完全时的节上长出5-6条次生根。 当第三片完全叶展开时,胚乳中的养分几乎消耗殆尽,幼苗开始独立,所以称三时期为离乳期,此时,幼苗根中已基本形成通气组织,从此以后,苗床可以建立水层。 影响幼苗生长的因素 ( 1)、 温度 : 恒温条件:籼稻出苗最低温度14℃,粳稻出苗最低温度12℃超过15℃出苗正常,20℃ 对壮苗最有此期受冻指标:出苗前:最低气温0-1℃ ,苗床: 0℃,出苗一、三叶期:最低气温3-5℃ 苗床 : 0℃ 三叶期后最低气温5-7℃ ,床面 :2-4℃ 生产上三叶期前气温3℃ ,畦面-1℃作为受冻指标。 幼苗生长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水分和氧气,但二者是矛盾的在湿润而不淹水的情况下:氧足,根的呼吸作用良好,生根快,根毛多,吸收面积大幼苗生长健壮。 在淹水条件下:氧气少,无氧呼吸,消耗幼苗体内物质,抑制了新根的 形成和幼苗生长,导致幼苗生长停滞或发育畸形。 所以幼苗根部通气组织形成前不能长期淹水。 ( 2)、对水分的要求:三叶前,不需要建立水层,土壤适宜水分为相对含水量70% ,过多淹水,影响扎根,产生黑根,倒芽。 三叶后,通气组织完善,可以适应缺氧条件,由于气温增高叶面积增大,需水也增多,土壤含水不小于相对含水量的80%。 氙水影响光合作用幼苗生长缓慢,秧根深扎。 拔秧困难。 ( 3) 、 对养分要求:三叶前:幼苗从土壤中吸收20%N,三叶期营养能力差,青黄不接,此时幼苗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最弱。 如果此时低温、大风、PH值升高各种 病虫,就会造成烂秧死苗因此生产上在三叶期要早施 “ 离乳肥 ”。 2叶半时施,注意不能施用太多,反而易感病。 P肥促进根系发育蛋白质的合成和同化物质的转移。 K肥有壮杆作用。 P、K增强稻苗的抗寒力。 因此适量施用N。 并配合P、K肥。 (4)、光照:幼苗期需要充足的光照 , 三叶前靠胚乳营养生长,需光不强,但阳光充足幼苗健壮,三叶后需充足的光照,光照不足叶色较淡,无光叶绿素形成受到破坏秧苗枯死,大棚育苗,如果管理不当常出现此种现象。 所以育苗时应选择光照条件好的秧田。 (三) 移栽 壮秧标准 : ( 1)、 形态标准:叶片宽大挺健, 叶色青绿无病虫,黄叶少;根系发达,短白根多,无黑根 , 腐根现象;苗基部粗扁,有分蘖;秧苗生长整齐不徒长。 ( 2)、 生理标准:光合能力强、干物重大,碳水化合物和氮化合物都高,且碳氮比适宜,大苗( 78 叶)为 14,中苗( 56 叶)为 10。 大田整地 ( 1)基本建设 : 修埂、挖沟等 ( 2)翻地 : 翻地分秋翻与春翻,旱翻与水翻。 稻田翻地深 15— 20cm。 早季伸翻晒田、晚季一般不翻。 ( 3) 耙地 : 一 般在插秧前进行。 为提高耙地质量,水层不宜过深,水耙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影响通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