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化,学会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职业综合能力,使其能够适应本专业岗位群的多个岗位要求,培养职业迁移能力,实现岗位理解。 顶岗实习是通过在预就业企业中的顶岗实习,使其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岗位融入。 图 31 “工学交替、能力提升” 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交替实施全程化 第一阶段 (第 2 学期) 第四阶段 (第 6 学期) 第二阶段 (第 4 学期) 基础能力 职业基础课程 专项岗位能力 专项岗位技能 综合岗位能力 综合岗位技能 综合职业能力 综合职业技能 职业课程 职业拓展课程 顶岗实习 提升 提升 提升 提升 提升 提升 提升 提升 提升 工学交替 工学交替 工学交替 工学交替 职业素养全过程 工学交替全过程 项目导向 11 第一阶段:“认知实训:第 1 学期, 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参观实物和产品的生产过程,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有直观了解; 第二阶段:专项实训:第 24 学期,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现场或理实一体化教室完成主要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课程教学; 第三阶段:岗位模拟,第 4 学期,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参与产品的整套生产流程,提高职业综合能力; 第四阶段:顶岗实习,第 6 学期,学生在顶岗实习企业中按照准员工要求进行顶岗实习,实现就业与顶岗实习的无缝对接。 另外,利用寒暑假,派送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习,增加学生与企业接触的机会,更多地了解生产实 际 ,强化技能训练。 职业素质培养的全程化 在工学结合的各个阶段,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技术知识、操作技能和基本职业素质的全面养成。 在“认知实训”→“专项实训”→“岗位模拟”→“顶岗实习”四个阶段均全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纪律、安全文明生产、责任意识等基本职业素养。 通过四个阶段的工学结合,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 经费预算 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经费预算见表 31。 表 31 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经费预算 单位:万元 建设内容 负责人 资金预算 (万元 ) 2020 年 2020 年 合计 调研 (毕业生、企业 ) 陈祥敏 2 2 4 行业、企业专家座谈 2 2 4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1 1 2 合 计 5 5 10 12 (二) 加强工学结合 ,强化实践育人,促进 教学模式改革 课程建设 依据职业岗位要求, 与合作企业 专家共同制定 课程 标准;按照职业标准,将岗位能力分解为若干个能力模块;结合生产任务和能力训练要求,开发相应的项目任务; 积极推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制定融合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能力训练模块 、 考核标准、考核方法; 建设 适合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教学的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建设思路见图 32。 图 32 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见图 33。 ( 1) 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与 合作企业 共同开发 《机械制图与 CAD》、 《 数控加工与编程技术 》 等4 门基于工作过程的优质核心课程, 将行业标准和职业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以典型产品 或真实工作任务 为载体设计训练项目 , 实现课程内容生产性 、教学方法实用性 、 课程标准职业性 , 实现真实工作情 景 下的教、学、做一体化。 职业岗位 工作过程 学习过程 市场调研 岗位 1 岗位 2 岗位 3 岗位能力需求 能力成长过程 能力要素组合 项目课程 项目材料 精品课程 典型任务 1 典型任务 2 典型任务 3 13 图 33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课程体系 ( 2) 精品课程 建设 在 专业 优质核心课程基础上, 按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建设 《机械 CAD/CAM》、《 数控加工与编程技术 》 、《机械制造 技术 》 3 门 课程。 ( 3) 教材和多媒体课件建设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普通机械加工 专业技术学习领域 数 控 加 工 掌握识图与绘图、工程材料等基本知识,形成工艺分析和编制、刀具和夹具选用、普通机床操作能力,达到中级制图员、中级钳工、中级车床工标准。 掌握典型机床的拆装与调试、运行与维护、故障诊断与 处理等技术。 设备维护维修 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编制技术,形成数控机床操作能力、 掌握机械加工误差分析掌握机械加工技术参数 、CAD/CAM 技术应用能力,达到中级数控操作工标准。 数控机床操作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编制及实施 机械 CADCAM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机床电气控制与 PLC 机电设备装配与维修 高等数学 机 械 识图 、绘 图 与AutoCAD 机械零部件设计 机械工程材料与成型 典型零件加工 公共基础 学习 领域 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运算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外语应用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等 职业拓展 学习 领域 掌握生产组织与管理等知识、掌握模具制造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 企业文化与质量管理 模具制造 先进制造 顶岗实习 熟悉关键岗位的职责与操作流程,了解工作环境、接受企业文化,培养职业道德。 顶岗实习 14 依据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及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 引入数控工艺员考核标准、数控车 /铣工国家职业标准、 GJBZ161991 军工产品质量管理 等标准和企业相关标准开发专业课程。 由教师和 企业 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 机械制图与 CAD》、《机械 设计基础 》 、《机械 工程力学 》等 针对性强、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的 工学结合 教材 5 本,并 配套 相应的 多媒体课件。 ( 4) 编写实训指导书 结合实训设备编写《数控加工与编程实训指导书》、《机械 CAD/CAM 实训指导书》、《检测技术实训指导书》、《三坐标测量机实训指导书》、《液压与气动实训指导书》、 《 金工 实训指导书 》 、 《 机械制图实训指导书 》 7 本。 课程建设资金投入预算见表 32 表 32 课程 建设资金投入预算表 单位:万元 建设内容 负责人 资金预算 合计 2020 年度 2020 年度 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陈祥敏 2 2 4 专业优质核心课程 4 4 8 精品课程建设 4 4 8 教材建设及多媒体课件 6 5 11 教学资源库素材建设 3 3 6 实训指导书 2 2 4 小计 21 20 41 合 计 41 以 “校中厂” 、 “厂中校” 实训基地 和合作企业为依托, 促进 教学模式改革 以“学做一体化”教室、“厂 中校” 、“校中厂”和顶岗实习合作 企业为教学 场所 , 制定 “校中厂” 和“厂中校” 实习计划,建设车间教室,满足现场教学;实施目标任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在顶岗实习企业,实施 15 “做中学”教学 ,促进教学模式改革。 转变培养方式,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成立学生兴趣团队, 大力开展学生技能(设计、作品)竞赛(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 能力。 (三) 通过“外引内培”,建立一支“双师结构” 的 师资队伍 专业带头人培养 在专业教师中,确定 2 名教师作为 培养 对象,派到国外或国内 示范职业院校参与培训,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研究等工作 , 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行业技术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标准制定、厂中校建设、兼职教师管理等发挥带头作用。 在企业推选 技术和管理能手 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 通过学习先进的职教理论和教学方法、学术进修等途径,提高教育素养,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标准制定、厂中校建设、兼职教师管理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骨干教师培养 两 年内培养 3 名骨干教师。 理论培训采用国内短期研修、现代职教理论学 习、教研课题研究、精品课程建设等方式;工程进修采用企业挂职锻炼,通过与 合作 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岗位交流、承接企业技术攻关项目等途径,努力提高骨干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 使其能够胜任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任务,并能在专业教学、产学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技术服务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16 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每年选派 4 名专任教师,到 合作 企业担任挂职工程师,进行为期半年的实践锻炼,全面参与产品研发和生产组织; 并安排 教师在校中厂进行生产锻炼,参与产品研发、工艺编制、生产组织、产 品制作等,提高实践能力,使团队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比例达到 90%。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从 合作 企业遴选 7 名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兼职教师队伍,承担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的教学任务;通过参与专业实践课教学、职业资格考证实习指导、顶岗实习指导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组织与管理。 使整个兼职教师的水平全面提高。 完善兼职教师选聘制度,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聘用企业能工巧匠、技术骨干担任顶岗实习、职场认知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实践课程的指导;建立兼职教师聘用的长效机制,实行动态管理、灵活考核。 两 年后,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 伍,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 表 33 师资队伍建设 及资金预算表 师资队伍 师资类型 培养方式 培养目标 专任教师 专业带头人 国内或国外进修; 参加国内学术交流; 主持教改项目; 工程进修 掌握高职教育先进理论、能准确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国内外教学资源整合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研教改能力、项目开发和技术革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具备超前的专业建设理念,主持专业建设各方面工作。 骨干教师 参加国内学术交流; 外派业务进修; 在职学历提高; 企业挂职锻炼; 精品课程及教材建设; 课程体系改革及课培养 3 名教师为骨干教师,学习先进的高职教育理论;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参与精品课程及教学团队建设;具备相关项目开发和技术革新能力;具有较高的课程建设能力;成为专业教学、专业建设、课程开发、项目开发与技术革新的骨干力量。 17 程建设 双师素质教师 参加国内学术交流;外派业务进修;职业技能培训;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科研项目; 培养通过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企业挂职锻炼、职业教育理论的培训、创新能力培养等使其成为双师素质教师。 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既能能讲理论,又能示范操作,指导学生实训练习,能够完成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工作过程学习指导。 兼职教师 参加国内学术研; 外派业务进修; 在职学历提高; 精品课程及教材建设; 课程体系改革及课程建设 兼职教师担任校内理论、校外实践教学;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对兼职教师开展教学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 通过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挂职锻炼、职业教育理论的培训、创新能力培养等使 其成为双师素质教师。 单位:万元 建设内容 负责人 资金预算 合计 2020 年度 2020 年度 专业带头人 黄道业 11 11 22 骨干教师 6 6 12 “双师型”教师 6 6 12 兼职教师 4 4 8 小计 27 27 54 合 计 54 (四)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依托“安徽国防科技职业教育集团”、“ 校 中 厂 ” 和“厂中校” 充分利用学院的场地及人力资源 , 两 年投入 148 万元,通过新建、 扩 建等 方式 ,建 成 技术先进、环境真实,融实践教学、技能鉴定考核 、生产 等功能于一体的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 1) 新 建 CAD/CAM 实训中心 新 建 CAD/CAM 实训 室 , 建成后学生使用 UG、 Pro/E、 CAXA 等软件进行产品造型、图纸设计、数控编程、数控加工仿真实训 、 机电一体化综 18 合实训和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同时可以为学生开展 CAD/CAM 双证书培训和对外科技服务与培训等工作,年可接待。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
相关推荐
废品在内的产品年产量称生产纲领。 生产类型分三种:单件生产、成批生产和大量生产。 ( 5 分) 答: (1)互换装配法(完全互换装配法和统计互换装配法)。 ( 2)分组装配法;( 3)修配装配法;( 4)调整装配法(可动调整法,固定调整法,误差抵消调整法)。 1. 影响切削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简述它们各自对切削力的影响程度。 ( 5 分) 答: (1)工件材料的影响 工件材料的硬度
e them in endless variations to achieve the desired results. Through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 stresses can be applied to be a puter model and the results graphically displayed, giving the designer
圆弧插补指令的使用 和零件的加工方法 要求 手工编制轮廓数控铣削程序,在数控铣床上加工零件的轮廓,加工深度位 10mm。 教师准备 1. FANUC— OiMC 数控铣床若干台 2. 刀具、深度千 分尺、游标卡尺等 3. 毛坯材料: 180 100 20(㎜ ) 学生准备 1. 复习 直线插补指令、 圆弧插补指令 2. 复习用 G54 建立工件坐标系方法和补偿方法 3. 复习切削用量选择 4.
可靠性 冗余组件 配置冗余控制器、电源、风扇等; 磁盘预拷贝技术 能够实时智能监控磁盘状态,将疑似故障盘的数据迁移到热备 盘上, 预防或降低硬盘失效风险 8 软件 阵列安全管理软件 配置基于存储阵列的安全控制管理软件,以保证在 SAN环境下,不同主机系统对存储阵列访问的安全性, 配置≥ 16 分区 License。 远程镜像软件 支持远程磁盘镜像功能,存储远程镜像软件应具备与主机平台无关性
体内阻,可配置温度、电池间连接电阻和列间连接电阻、电池总电压、蓄电池运行环境温度或表面温度。 并能按用户定义的时间间隔将参数值传送到监测中心计算机。 技术参数 技术参数 电源 AC220V, 50Hz(可选择 DC48V) 额定功率 25W 网络接口 RJ45, 10/100M 配 置端口 DB9, RS232( 38400bps, 8N1) 串行通信口 RS485 单双工 监测节数 每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