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管理基础(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下载 电子商务下的物流特点 —— 网络化  物流领域网络化的基础也是信息化,这里指的网络化有两层含义:一是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讯网络,包括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或制造商的联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另外与下游顾客之间的联系也要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比如物流配送中心向供应商提出定单这个过程,就可以使用计算机通讯方式,借助于增殖网( VAN : ValueAdded Network)上的电子定货系统( EOS)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 EDI)来自动实现,物流配送中心通过计算机网络收集下游客户的定货的过程也可以自动完成;二是组织的网络化,即所谓的组织内部网( Intra)。 比如,台湾的电脑业在 20世纪 90年代创造出了 “ 全球运筹式产销模式 ” ,这种模式的基本打是按照客户定单组织生产,生产采取分散形式。 这一过程需要有高效的物流网络支持,当然物流网络的基础是信息、电脑网络。 下载 电子商务下的物流特点 —— 智能化  这是物流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搬运)路径的选择、自动导向车的运行轨迹和作业控制、自动分拣机的运行、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等问题都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知识才能解决。 在物流自动化的进程中,物流智能化是不可回避的技术难题。 好在专家系统、机器人等相关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 为了提高物流现代化的水平,物流的智能化已成为电子商务下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下载 电子商务下的物流特点 —— 柔性化  柔性化本来是为实现 “ 以顾客为中心 ” 理念而在生产领域提出的,但需要真正做到柔性化,即真正地能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来灵活调节生产工艺,没有配套的柔性化的物流系统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  柔性化的物流正是适应生产、流通与消费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物流模式。 这就要求物流配送中心要根据消费需求 “ 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 ” 的特色,灵活组织和实施物流作业。  另外,物流设施、商品包装的标准化,物流的社会化、共同化也都是电子商务下物流模式的新特点。 下载  物流的概念最早是在美国形成的,当初被称为 Physical Distribution(即 PD),译成汉语是“ 实物分配 ” 或货物配送。  1963年被引入日本,当时的物流被理解为“ 在连接生产和消费间对物资履行保管、运输、装卸、包装、加工等功能,以及作为控制这类功能后援的信息功能,它在物资销售中起了桥梁作用 ”。 下载  我国是在 80年代才接触 “ 物流 ” 这个概念的,此时的物流已被称为 Logistics,已经不是过去 PD的概念了。 第一节 物流的基本内涵 下载 Logistics的原意为 “ 后勤 ” ,这是二战期间军队在运输武器、弹药和粮食等给养时使用的一个名词,它是为维持战争需要的一种后勤保障系统。 后来把 Logistics一词转用于物资的流通中,这时,物流就不单纯是考虑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且还要考虑从供应商到生产者对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综合性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的问题。 因此,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考虑的一种战略措施,这与传统物流把它仅看作是 “ 后勤保障系统 ” 和 “ 销售活动中起桥梁作用 ”的概念相比,在深度和广度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含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