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内容摘要:

射器基部(但不可松开组织上的牵引) ,再以有搜反抽活塞确定 无回血后,缓慢将药液注入,并等 10 秒让药物散入肌肉,其间仍保持皮肤呈拉紧状态。 ④ 拔出针头并松开左手对组织的牵引,不要按摩注射部位,因按摩易使组织受损,告诉病人暂时不要运动或穿紧身衣服。 【五】 针头堵塞 原因 一次性注射器的针尖锐利、斜面大,抽吸瓶装药品时,极易被橡皮塞堵塞,瓶塞颗粒可随着加入的药物进入液体造成微粒污染或栓塞。 临床表现 . 推药阻力大,无法将注射器内的药液推入体内。 预防及处理 ( 1) 根据药液的性质选用粗细合适的针头。 ( 2) 充分将药液摇混合,检查针头通畅后方可进针。 ( 3) 注射时保 持一定的速度,避免停顿导致药液沉积在针头内。 ( 4)如发现推药阻力大,或无法将药液继续注入体内,应拔针,更换针头另选部位进行注射。 ( 5)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加药时可改变进针角度,即由传统的 90176。 改为 45176。 ,因为改变进针角度,避开斜面,减少针头斜面与瓶塞的接触面积减轻阻力。 四、 静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一】 药液外渗性损伤 原因 ( 1) 药物因素:主要与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Ⅰ型变态反应有关。 ( 2) 物理因素 :包括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液体输液量、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和 静脉管径及舒缩状态是否相符,针头对血管的刺激、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 ( 3) 血管因素:主要指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营养状态。 如有休克时组织有效循环灌注不足,血管通透性增加,而滴入多巴胺后,静脉壁的营养血管发生痉挛,静脉壁可因缺血缺氧而通透性进一步增加致药液渗漏。 ( 4) 感染因素和静脉炎 :微生物侵袭引起的静脉炎以及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静脉炎都可以使血管通透性增高。 由于穿刺不当,致穿破血管,而使药液漏出血管外;病人躁动,针头固定不牢,致药液外渗;在实际工作中 ,有事针头穿刺很成功,但由于病人长时间休克,组织缺血 缺氧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特别是在肢端末梢循环不良部位如手背、足背、内踝处药液外渗血管弹性差、穿刺不顺利、血管过小,或在注射过程中,药液推注过快。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皮肤温度低。 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不同出现不同的症状,临床常用的血管收缩药,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阿拉明等。 此类药物外渗引起毛细血管平滑肌收缩,致药液不能向近心端流入,而逆流入毛细血管,从而引起毛细血管床强烈收缩,局部皮肤表现肿胀、苍白、缺血缺氧。 高渗药液外渗,如 20%甘露醇、 50%葡萄糖高渗溶液进入皮下间隙后,使细胞膜内外渗透压失去平衡,细胞外渗透压高将将细胞内水分吸收,使细胞严重缺血而死亡。 . 抗肿瘤药物外渗,局部疼痛、肿胀,如氨甲蝶呤可使得细胞中毒而死亡。 阳离子溶液外渗:如氯化钙、葡萄糖酸钙,外渗后对局部有强烈的刺激性,产生剧痛。 预防及处理 ( 1) 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认真选择有弹性的血管进行穿刺。 ( 2) 选择合适的头皮针,针头无倒钩。 ( 3) 在针头穿入血管后继续往前推进 0、 5cm,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妥善固定针头,避免在关节活动处进针。 ( 4) 注射时加强观察,加强巡视,尽早 发现以采取措施,及时处理,杜绝外渗性损伤,特别是坏死行损伤的发生。 ( 5) 推注药液不宜过快,一旦发现推注阻力增加,应检查穿刺局部有无肿胀,如有发生药液外渗,应终止这是,拔针后局部按压,另选血管穿刺。 ( 6) 根据渗出药液的性质分别进行处理:① 化疗药或对局部有刺激的药物,宜进行局部封闭治疗,加强热敷、理疗、防止皮下组织坏死及静脉炎发生。 ②血管收缩药外渗可采用肾上腺素能拮抗剂酚妥拉明 5~10mg 溶于 20ml 生理盐水中作局部浸润,以扩张血管 ;更换输液部位,同事给 3%醋酸铝局部热敷。 因醋酸铝系金属性收敛药,低浓度是 能使上皮细胞吸收水分,皮下组织致密,毛细血管和小血管的通透性减弱从而使减少渗出;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缺氧,增加组织营养,而促使其恢复。 ③ 高渗药液外渗,应立即停止咋改部位输液,并用 0、 25%普鲁卡因 5~20ml 溶解透明质酸酶 50~250u,注射于外渗液局部周围,因透明质酸酶有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和吸收作用。 药物外渗超过 24 小时多不能恢复,局部皮肤有苍白转为暗红,对已产生的局部缺血,不能使用热敷,因局部热敷温度增高,代谢加速,耗氧量增加,加速坏死。 ④ 抗肿瘤药物外渗者,应尽早抬高患肢,局部冰敷,使血管收缩并 减少药物吸收。 阳离子溶液外渗可用 0、 25%普鲁卡因 5~10ml 做局部浸润注射,可减少药物刺激,减轻疼痛,同时用 3%醋酸铝和 50%硫酸镁交替局部温热敷。 ( 7) 如上述处理无效,组织已发生坏死,则应该将坏死组织广泛切除,以免增加感染机会。 【二】 静脉穿刺失败 原因 ( 1) 静脉穿刺操作技术不熟练:主要表现为一些出道临床工作的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素质不高,对静脉穿刺的技术操作方法、要领掌握不熟练,缺乏临床实践经验,而致穿刺失败。 ( 2) 进针角度不当:进针角度的大小与进针穿刺深度要适宜。 一般情况下,进针角度. 为 15~20176。 ( 3) 进针时用力不当:在穿刺的整个过程中,用力速度大小不同,各个组织的进针力量和进针速度掌握得不当,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 ( 4) 固定不当,针头向两侧摆动。 ( 5) 静脉条件差,因静脉硬化,失去弹性,进针后无回血,落空感不明显,误认为失败,试图退出再进针,而局部已青紫。 脆性静脉注射时选择不直不明显的血管盲目穿刺活针头过大,加之血管壁脆性以致血管破裂,造成失败。 ( 6) 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因患儿不合作致针头脱出而失败。 ( 7) 操作者对深静脉的解剖位置不熟悉,来回穿刺引起血管破裂而失败。 ( 8) 使用的止 血带是否完好 :在选择止血带时要认真检查面对反复使用的止血带的弹性、粗细、长短是否适当。 如止血带弹性过低、过细、造成回血不畅。 止血带过粗,易压迫止血带下端血管,是管腔变小,针尖达不到血管腔内,易损伤血管壁,导致穿刺失败。 ( 9) 天气寒冷或发热寒战的患者,四肢冰冷末梢血管收缩致血管难找,针头进入血管后回血很慢或无回血,操作者误认为未进入血管继续进针,使针头穿透血管壁而致穿刺失败。 临床表现 针头未穿入静脉,无回血,推注药物有阻力,或针头斜面一半在血管内,一半在管腔外,药液溢出至皮下。 局部疼痛及肿胀。 预 防及处理 ( 1) 护士要有健康、稳定的情绪,熟悉静脉的解剖位置,提高穿刺技术。 ( 2) 选择易暴露、较直、弹性好、清晰的浅表静脉 ( 3) 避免盲目进针,进针前用止血带在注射部位上方绷扎,是血管充盈后在采用直刺法进针,减少血管滑动,提高穿刺成功率 ( 4)出现血管破损后,立即拔针局部按压止血, 24 小时后予热敷加速瘀血吸收。 ( 5)轮换穿刺静脉,有计划保护血管。 延长血管使用寿命。 ( 6)适用型号合适、无倒钩、无弯曲的锐利针头。 ( 7)静脉条件差的病人要对症处理:静脉硬化、失去弹性型静脉穿刺穿刺时应压迫静脉下端,固定后于 静脉上方呈 30176。 斜角进针,回抽见回血后,轻轻松开止血带,不宜用力过猛,以免弹力过大针头脱出造成失败。 血管脆性大的病人,可选择直而显、最好是无肌肉附着的血管,必要时选择斜面小的针头进行注射。 塌陷血管,应保持镇定,扎止血带后在该血管处拍击数次,或予以热敷使之充溢,采用挑起针进针法,针进入皮肤后沿血管由浅入深进行穿刺。 水肿患者应先行按摩推压局部,使组织内的渗液暂时消退,带静脉显示. 清楚后再行穿刺。 小儿头皮针宜选用较小的针头,采用二次进针法,即见回血后不松止血带,推药少许,是静脉充盈后在稍进 0、 5cm 后松 止血带 再 妥 善固定 ,并努力使患儿合作,必要时可由两位护士互助完成。 ( 8) 深静脉穿刺方法:肥胖患者应用手摸清血管方向或按解剖方位,沿血管方向穿刺;水肿患者注射前以拇指顺血管方向压迫局部组织,使血管暴露,即按常规穿刺,一般都能成功。 对血液呈高凝状态或血液粘稠的患者可以连接有肝素盐水的注射器,试穿刺时注射器应保持负压,一旦刺入血管即可有回血,因针头内充满肝素,不易凝血。 ( 9) 对四肢末梢循环不良造成的静脉穿刺困难,可通过局部热敷、饮热饮等保暖措施促使血管扩张。 在操作时小心进针,如感觉针头进入血管不见回血时,可折压头皮针近端的输液管,可很快又回血,以防进针过度穿刺血管壁。 【三】 血肿 原因 ( 1) 部分患者(老年、肥胖、烧伤、水肿、消瘦、血管硬化、末梢循环不良)血管弹性差,肌肉组织松弛,血管不易固定。 进针后勿落空感,有时针头已经进入血管而不见回血,误认为穿刺失败,待针头退出血管时局部已青紫。 凝血功能差或者不及时按压即可引起血肿。 ( 2) 固定不当、针头移位、患者心情过于紧张不合作,特别是儿童好动或者胶布黏贴不牢、松压脉带时不注意、固定不好,致使针头脱出血管外而不及时拔针按压。 ( 3) 老年、消瘦患者皮下组织疏松,针头滑出血管后仍 可滴入而造成假象。 ( 4) 静脉腔小、针头过大与血管直径不相符,进针后速度过快,一见回血未等血管充盈就急于继续向前推进或偏离血管方向过深、过浅而穿破血管。 ( 5) 对于长期输液的患者,没有注意保护好血管,经常在同一血管、同一部位进针。 ( 6) 护士临床经验不足,解剖位置不熟悉,操作不当误伤动脉。 ( 7) 拔针后按压部位不当或者压力、按压时间不够。 ( 8) 凝血机制不良的患者。 临床表现 血管破损,出现皮下肿胀、疼痛。 2~ 3d 后皮肤变青紫。 1~ 2 周后血肿开始吸收。 预防及处理 (1)选用合适的型号、无 倒钩、无弯曲的锐利针头。 (2)提高穿刺技术,避免盲目进针。 (3)进行操作时动作要轻、稳。 (4)要重视拔针后对血管的按压。 拔针后用消毒纱布覆盖穿刺口,用拇指按压,因按压. 面积大,不会因部位不对或移位引起血肿,一般按压时间为 3~5min,对新生儿、血液病、有出血倾向的病人按压时间延长,以不出现青紫为宜。 (5)早期予以冷敷,以减少出血。 24 小时后局部予 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两次,每次三十分钟,以加速血肿的吸收。 (6)若血肿过大难以吸收,可常规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吸不凝血或切开取血块。 【四】 静脉炎 原 因 长期注入浓度较高。 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在操作过程中无惧操作不严格而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2.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全身有畏寒、发热等表现。 预防及处理‘ 以避免感染、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为原则,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有刺激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液溢出血管外;同事要有计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静脉,延长其使用时间。 一旦发生静脉炎,应立即停止在此处静脉注射、输液,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用 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两次,每次三十分钟;或用超短波理 疗,每日一次,每次 15~20 分钟;中药用如意金黄散局部外敷,可清热、除湿、疏通血气、止痛、消肿,使用后病人感到清凉、舒适的作用。 如合并全身感染症状,可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五】 过敏反应 原因 患者有过敏史而操作者在注射前未询问病人的药物过敏史;注射的药物对病人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胸闷,心慌,血压下降、脉搏微弱,口唇发绀,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 严重者心跳骤停。 预防与处理 ( 1) 注射前询问病人的药物过敏史,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此次用药的目的、药物作用、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嘱病人及时把不适的感觉说出来。 ( 2) 对本药物有不良反应、过敏体质、首次使用本药物的患者,都要备好急救药物( 0、1%去甲肾上腺素注射剂、地塞米松注射剂)吸氧装置等。 ( 3) 药物配置和注射过程中,要严格按规定操作,首次静脉注射时应放慢速度,对过. 敏体质者要加倍小心,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意识表情、皮肤色泽、温度、血压、呼吸、触摸周围动脉搏动,询问患者有无寒战、皮肤瘙痒、心悸、胸闷、关节疼痛等不适反应。 轻微不适者,可放慢速度,不能耐受者,立即暂停注射,但治疗巾、止血带不撤,先接别的液体,保留静脉通路。 用注射器抽好急救 药品,装上吸氧装置,休息半小时后继续缓慢静脉注射,若仍然不能耐受,则停止使用此药,观察不适反应消失后方可离开。 在推注过程中,发现休克前兆或突然休克,立即停止注药,结扎止血带,不使药物扩散,静脉滴注抗过敏药物,针对症状进行抢救。 过敏性休克患者,去枕平卧,及时就地抢救、吸氧、首选 0、1%去甲肾上腺素 1mg、地塞米松 5mg 皮下、肌肉或血管内注射;补充血容量,纠正酸碱重度,提高血压等。 必要时可用糖皮质激素、气管切开或插管。 第二章 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 一、 周围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 【一】 发热反应 原因 ( 1) 与输入的液体和加入药物质量有关:药液不纯、变质或被污染,可直接把致热源输入静脉;加药后液体放置时间过长也易增加污染的机会,而且输液时间越长,被污染的机会也就越大。 在联合用药及药物配伍方面,如液体中加入多种药物时,容易发生配伍不当,使配伍后药液发生变化而影响药物质量,而且当配伍剂量大、品种多时,所含致热源累加到一定量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