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内容摘要:

推行清洁生产,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三统一。 资源利用方面(1)加大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回收率。 针对所属矿山原矿品位低特点,公司通过技术攻关,系统优化采矿选冶工艺,大大提高了矿山的金属回收率。 钒矿总回收率从2005年的45%提高到2009年的70%,仅此一项,2009年就多回收五氧化二钒75吨。 (2)引进先进专利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 通过引进立式钒矿焙烧炉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冶炼炉窑进行技术改造,将原传统平窑改为现在的式复合焙烧炉,降低耗煤量,由原来的100吨钒矿石消耗20吨标煤,降低到耗6吨标煤,提高冶炼回收率,达到资源减量化目标,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增加了效益。 变废为宝方面(1)回收废气、废水,减少污染。 在炉窑改造中,计划引进一种曝气蒸发装置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废气、废水进行回收处理,得到生产所需的盐碱产品,再应用于生产,既节省了工艺所需的盐碱,又处理了废气、废水。 通过建设回水循环等设施,将废水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废气达标排放。 同时可回收五氧化二钒,提高资源利用率。 (2)充分利用废渣资源,实现资源再利用。 公司近几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量的废渣,一部分供商南县水泥建材有限公司做水泥原料,一部分暂时堆放在堆场,为生产免烧砖提供了大量原材料。 厉行节能降耗钒冶炼是能源密集型产业,能源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例高,公司把节能降耗作为加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近年来,公司不断淘汰高能耗设备,大力推广和应用变频、陶瓷过滤等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公司能耗水平显著下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公司将平窑改为的立窑等技术的运用,标志着公司的循环经济工作基础扎实,技术条件成熟。 三、指导思想、发展模式与目标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文)精神,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重点,围绕核心技术发展相关产业,逐步建成一个资源节约型企业和“三废”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全面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商南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针对公司现有生产技术水平,根据“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理念,围绕“减少资源投入、回收利用“三废”产品、节能减排增效”思路,引进国内现有成熟的技术产品,摒弃旧有的“三高一低”的发展模式,转向 “高效益、低能耗、零排放”的新型发展模式,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集约化新型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发展目标坚持开发与节约资源并重、资源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强制淘汰。 到2015年实现:消耗每吨能源、矿产资源的产值比2009年提高25%以上;综合万元GDP能耗下降20%以上;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提高5%以上;冶炼废渣综合利用率100%;工业废气达标排放;工业废水做到“零”排放。 四、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循环经济目标分解(1)提高矿产资源的产值。 一是大力开展矿产资源回收率的提高和综合回收试验研究和技术改造;二是强化矿山尾矿的综合利用和有价元素的回收。 (2)降低综合万元GDP能耗。 一是开展矿山降低吨矿电、煤消耗工作,使用高效低耗工艺和设备;二是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对冶炼工艺进行改造,降低冶炼过程中能源消耗;三是充分回收利用冶炼过程的各种余热,降低万元GDP综合能耗。 (3)提高矿产资源及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率。 一是发挥科技优势,在现有的基础上组织科技攻关,进一步降低采矿的损失率;二是提高各种有价金属的选矿回收率;三是研究实施降低矿山边界品位工作,提高矿产资源及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率;四是采用国际先进矿业软件,提高资源利用程度。 (4)各种废渣的处理。 采用废渣科技攻关所获得的技术成果,加快工业化实施,加大矿山尾矿井下充填和废渣综合回收利用;确保冶炼废渣综合利用率100%。 (5)工业废气达标排放、废水做到“零”排放。 在现有取得良好环保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冶炼废气的回收处理与利用工作,提高冶炼回收利用率,做到冶炼废气达标排放。 采取清污分流、分库调节等措施,进一步提高选矿回水复用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