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勘察实习指导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内容摘要:

凤山组一致,分布在 285 高地至小王山及石门寨北亮甲山。 285 14 高地可作为本区标准剖面,厚度 125m。 本组岩性下部心薄层泥质条带灰岩、生物结晶灰岩为主,在地形上常形成陡砬子;中部以砾屑灰岩为主;上部以质纯灰岩为主夹黄绿色页岩。 灰岩中产三叶虫化石:小栉虫 Asaphellus、田师府虫 Tienshihfuia ;页岩中产无羽笔石 Calligraptus 以及古介形虫、还有正形贝 Orihis 和腹足类化石 :蛇卷螺 Ophileta。 本组以底部灰色薄层砾屑灰岩与下伏凤山组分界,两者整合接触。 属浅海相较深水环境沉积。 本组下部以砾屑灰岩、豹皮状灰岩为主。 是本区烧制石灰、水泥的主要原料。 上部有少量白云质灰岩及含燧石结核、燧石条带灰岩。 产丰富的头足动物化石:满洲角石 Manchuroceras 房角石 Camerocoras。 腹足动物化石:蛇卷螺 Ophileta 以及海绵动物化石:古钵海海绵 Archaeoscyphia 等。 与冶里组整合接触。 其分界标志层是亮甲山组底部出现的中厚层豹皮状灰岩。 属浅海相沉积。 3.马家沟组( O1m) 马家沟组分布同亮甲山组,以亮甲山及北部茶庄北山发育较发、厚度在亮甲山剖面为 101m。 本组岩性以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底部是具微层理、含角砾、遂石结核黄灰色白云质灰岩与亮甲山组分界。 白云岩具“刀砍痕”。 有的具砾屑、燧石条带,顶部为含泥质灰岩、风化后呈黄色,俗称黄皮子灰岩,在华北其它地区多存在此层。 标志明显。 产头足动物化石:阿门角石 Armenoceras、链角石 Ormoceras、灰角石 Stereoplasmoceras、多泡角石 Polydesmia、腹足动物化石:马氏螺Maclurites。 三叶 虫:古等称虫 Eoisotelus。 与亮甲山组整组接触,属浅海相较深水环境沉积。 晚期海退、水浅。 (三)石岩系( C) 1.本溪组( C2b) 本溪组最初命名地点在辽宁省本溪市西 6km新洞沟与蚂蚁沟材之间牛毛岭。 赵亚曾( 1926)创建。 本区东翼区半壁店 191 高地,小王山一带发育较好。 小王山剖面可作为本区标准剖面,厚度 82m。 石门寨西门至瓦家山剖面,厚度为。 本组岩性由底部的陆相砂岩、粉砂岩再到湖泊、沼泽相粘土岩或相灰岩透镜体组成的沉积韵律。 由 2— 3 个沉积律构成,韵律顶部为 G、 E、 F 粘土。 陆相粉砂岩 15 中含植物 化石:鳞木 Lepidendron、科达 Cordaitrs、芦木 Calamites、轮叶 Annularia、脉羊齿 Neuropteris。 石灰岩中含蜓类:小纺缍蜓 Fusulinella。 腕足动物:马丁贝Martinia、帅尔文贝 Schellwienella。 双壳类:古尼罗蛤 Plaleoneilo、小花蛤 Astarlella、燕海扇 Aviculopecten 等。 本组属海陆交互相沉积。 ( C3t) 太原组最初命名地点在山西省太阳能西山月门沟。 由翁文灏、葛利浦( Grabau)1907 创建。 经与本区付水寨老 柳江云山砂岩对比,统称太原组。 本区在半壁岩、小王山一带发育较好。 厚度在小王山剖面为 51m。 石门寨西门至瓦家山剖面为48m。 本组有两个沉积韵律。 下韵律底部青灰色含铁质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风化后成黄褐色,具大型球状风化。 向上过渡为青灰色页岩夹 D 层粘土或泥质灰岩透镜体。 上韵律底部薄层细粒岩屑杂砂岩,具小型球状风化。 往上为青灰色细粒砂岩夹泥灰岩透镜体。 本组产大量植物化石:脉羊齿 Neuropteris、栉羊齿Pecopteris、楔叶 Sphenophyllum、鳞木 Lepidoderdron。 动物化石腕足类:网格长身贝 Dictyoclostus、戟贝 Chort、双壳类:古尼罗蛤 Paleoneilo、裂齿蛤 Schizodus。 本组与下伏本溪组整合接触分界标志明显。 标志层是底部青灰色含铁质中粒长石岩屑杂砂岩。 属海陆交互相沉积。 (四)二叠系( P) ( P1s) 山西组最初命名地点在山西省中部太原一带, 1907 年,维利斯( )、布拉克维尔德( )创建。 与本区柳江组对比后,统称山西组。 主要分布在石门寨西门、小王山、黑山窑等地。 以石门寨西门至瓦家山剖面最好,是本区最要的含媒、粘 土矿层位。 厚度。 山西组岩性由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粘土岩,构成两个沉积韵律。 韵律底部含长石多、含砾,单层厚度大。 顶部为粘土矿或煤层(可采媒层)。 上韵律顶部为 B 层粘土层位。 与下伏太原组整合接触。 其分层标志是其底部灰色、灰白色长石岩屑杂砂岩,有时为含砾中粗粒、或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 但层位稳定。 本组含植物化石种属较多,如轮叶 Annularia、楔叶 Sphenophyllum、栉羊齿 pecopteris、芦木 Calamites、带羊齿 Taiopteris。 16 本组属大陆近 海沼泽相沉积。 ( P1x) 石盒子组最初命名地点在山西省太原市东 5km石盒子沟。 太原市西为石千峰建组地点,由那琳( )于 1922 年创建。 本区在黑山窑、石门寨西门、石岭等地较为发育、厚度 115m。 本组岩性主要为灰色中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细粒岩屑杂砂岩、泥质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构成三个沉积韵律。 二、三韵律顶部分别是 A2 和 A1 层粘土。 粉砂岩中产植物化石:带科达 Cordaites Principalis、芦木 Calamites、多脉带羊齿Taiopteris multinervis。 本 组与山西组分界清楚:山西组顶部为 B 层粘土矿;下石盒子组底部为黄褐色含砾粗粒岩屑长石杂砂岩(岩貌特殊,俗称小豆砂岩),与山西组整合接触,属大陆湖泊沼泽相沉积。 ( P2s) 上石盒子组出露局限性较大。 以盆地东翼石门寨西门欢喜岭至瓦家山一带较好,厚度 72m。 本组岩性为灰白色中厚层含砾粗粒长石净砂岩夹紫色细粒砂岩及粉砂岩。 由 1— 2 个沉积韵律构成。 第一韵律底部是在 A1 层铝土矿之上(另一个韵律的开始)的灰白色含砾粗粒长石净砂岩。 具大型斜层理。 与下石盒子组成整合接触。 此层厚度大、分布稳定,称南山砂岩。 本组属 河流相沉积。 ( P2sh) 石千峰组最初命名地点在山西省太原市西 25km 石千峰。 1922 年,那琳( )创建,本组是本区古生界最高层位。 因上覆地层覆盖、出露十分局限。 仅在黑山窑、欢喜岭一带山露较好、厚度 150m。 本组是一套河流相紫色岩石,包括含砾砂岩和砾岩(胶结松散,风化后砾石脱落分布满山坡)往上为细粒砂岩、粉砂岩有部分黄绿色泥岩。 与下伏上石盒子组整合接触,分界标志是上石盒子组顶部为黄白色含砾岩屑长石净砂岩,其上为石千峰组紫色含砾岩屑杂砂岩(结构松散)。 粉砂岩中产栉羊齿 pecopteris、轮叶Annularia、楔叶 Sphenophyllum、丁氏蕨 Tingia 及腹足动物化石,多代表干旱条件下的陆相沉积。 但在黄绿色页岩中作者曾发现海生动物化石:舌形贝 Lingula。 说明晚二叠世晚期本区曾一度海侵,气候转为温暖、潮湿。 三、中生界( Mz) 17 ( J1b) 北票组最初命名地点在辽宁省北票,由谭锡畴( 1931)创建。 在本区分布面积广,主要在中部区。 以黑山窑至大岭一带出露较好。 分下、中、上三个岩性段。 下段( J1b1)岩性由黄色、灰白色含砾粗粒长石英砂岩、黑色炭质页岩、粉砂岩、含媒线组成 四个沉积韵律。 厚度 属大陆湖泊相沉积。 与下伏二叠系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底部具砾石层。 含植物化石:新芦木 Neolamites、锥叶蕨 Coniopteris、枝肢蕨 Cladophlebis、尼尔桑 Nillssonia、似银杏 Ginkgoites、苏铁杉 Podozamites、拟合蕨 Marattiopsis、风尾银杏 Phoenicopsis、侧羽叶蕨Pterophyllum、蓖羽叶 Ctenis、异羽叶 Anomozamites、托弟蕨 Todites、带羊齿Taeniopsis 等。 拟木蕨 Eguisctites 等。 上述植物化石与辽宁西部北票建组剖面完全一致。 尤其是 Coniopteris 产于侏罗纪至白垩纪,而与侏罗纪最盛。 Nillssonia、Ginlgoites、 Podozamites、 Ctenis、 Clado phoeoies 等也为早侏罗世常见分子。 最近米家榕教授在《河北省抚宁县石门寨早侏罗世植物古生态研究》一文中不但将上述化石列为早侏罗世北票组的化石组合,还进一步指出 Neoclamites 主要分布在盆地内部近水体边缘沼泽或潮湿地带, Marattiopsis、 Pterophyllum、 Clado phiebis等属低地群落,而 Ginkgoites、 Podozamites 则为盆地周围山区或内部较高地带。 故将此段仍保留在早侏罗世北票组内。 北票组下段与前侏罗纪古生界地层呈明显角度不整合接触。 中段( J1b2 )岩性以砾岩和含砾粗粒杂砂岩为主、夹少量粉砂岩及页岩。 厚度 278m。 与下伏北票组下段整合接触。 属大陆湖泊、河流。 沼泽相沉积。 含植物化石:锥叶蕨 coniopteris、尼尔桑 nillssonia、苏铁杉 podozamites、风尾银杏phoencopsis、枝脉蕨 cladophlelbis、似银杏 ginkgoites、松型叶 pityophyllum 及动物化石:费尔干蚌 fergamoconcha 等。 上段( J1b3 ):岩性以灰黄色大砾岩夹黄色含砾粗粒长石杂砂岩、粉砂岩、黑色炭质页岩为主、含煤线。 厚度 215m。 以底部具砾岩与中段分界。 沉积环境与中段相似。 汉植物化石:山西枝脉蕨 cladophlebits shansiensis、披针苏铁杉podozamites lanceolatus、拜拉 baiera、松型叶 pityophyllum、茨康诺维司基叶czekanowskia 及动物化石:费尔干蚌 ferganoconcha、 图叶蚬 tutuella、西伯利亚蚌 sibirieconicha 等。 18 北票组三个岩段岩性特征明显。 分界清楚。 但南北厚度变化大。 在瓦家山、傍水崖、义院口等地北票组覆盖在古生界不同时代层位上,并有超覆现象。 在黑山窑北票组成南北走 向覆盖在走向东西的石千峰组紫色粉砂岩之上,两组岩层走向近于直交。 该组所夹煤系仅在义院口、夏家峪等处可采。 蓝旗组( j2l) 蓝旗组经层位对比相当于 组、 1965 年由凌源幅( 1/20 万)延入本区使用。 本组以一套火山岩系分布在盆地中部老君顶至大洼山一线。 在上庄坨、傍水崖一带出露较好。 厚度 在 1000m 以上。 与北票组等老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根据岩性及喷发旋回,分为下、中、上三部分。 下部为偏酸性的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及集块岩、流纹质集块岩夹凝灰岩、火山熔岩。 厚度在 300m 以上。 中部以中性火山熔岩为主,灰绿色安山质、角闪安山质、粗安质火山熔岩与集块岩、火山角砾岩。 厚度 400m 左右。 上部为中基性火山熔岩。 为黑绿色、紫红色、青灰色碱性玄武岩、玄武安山质、辉石安山质火山熔岩和熔结集块岩、集块岩石层,夹少量火山角砾岩及凝灰岩。 厚度在 600 以上。 ( J3s) 孙家梁组最初命名地点在辽宁省北票北面 的孙家梁,由赵宗溥( 1959)创建。 本组分布局限于实习区东南隅蟠桃峪一带,未见与其它地层直接接触关系。 从区域资料上看,本组与蓝旗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厚度在 350m 以上。 是一套灰色酸性和中碱性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 包括流纹质、粗面质和粗安质火山熔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与集块岩。 四、新生界( kz) 本区新生界仅有第四系零量分布,且主要为河流阶地松散堆积物。 没有胶结成岩。 并见有少量洞穴堆积。 分布在黄土营、山羊寨、李庄、茶庄等地石灰岩溶洞中。 为砂砾、黏土堆积物,已开始固结变硬。 根据洞穴中脊椎动物化石:狼、熊、鹿、 野猪等,鉴定其形成时代为第四纪中更新世(详见本章第七节第四纪地质部分)。 第二节 岩浆作用及岩浆岩 本区与区域上有成因联系的岩浆活动有四个岩浆旋回,即海西一印支流纹岩 19 喷发旋回、燕山运动第一期安山岩喷出 —— 闪长岩、花岗岩侵入旋回(本区未见相应的侵入体)、燕山运动第二期流纹岩、石英斑岩喷出 —— 花岗岩侵入旋回(本区未见相应的侵入体)和燕山运动第三期花岗闪长岩、花岗岩、正长斑岩侵入旋回。 以及与上述岩浆活动有成因联系的脉岩和时代不明的脉岩。 一、 深成侵入岩 本区深成侵入岩分布在柳江向斜西侧和东南角。 西侧上平山、杜庄、花场峪属响 山岩体( r53)边缘相、柳江地质( 1963)称为温泉堡花岗岩。 东南角蟠桃峪一带属后石湖山岩体的一部分。 (一) 岩体地质简述 、长轴呈 NNE向延伸、长达 25km,总面积 217km2。 呈岩基状产出。 据前人 [1]资料,岩浆从北西向南东侵入。 东南侧内倾角( NW 倾) 450左右。 侵入于府君山组 北票组中。 围岩蚀变主要为大理岩化,其次是断续分布的矽卡岩化。 进而在接触带附近形成 Fe、 Cu矽卡岩矿点或矿化点,以及一些中低温热液 Cu、 Pb、 Zn、重晶石、萤石矿点或矿化点。 岩体分布在山海关北 4km。 呈岩株状侵入与中、晚侏罗中心式火山口中。 面积为 45km2。 周围环形或半环形分布着上侏罗统孙家梁组粗安质 粗面质和流纹质火山碎屑岩、熔岩。 岩体与火山岩为侵入接触关系(图 22)。 (二) 岩石特征 [1]研究分为中心相合边缘相,两者为渐变过渡关系中心相为灰白色中粗粒碱性花岗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