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一册(西医)内容摘要:

俞、大肠俞〕每穴 1 ~ 2分钟。 20 拔罐法 取穴天枢、足三里、脾俞、关元、大肠俞。 选用口径合适的玻 璃火罐,以闪火法在上述穴位拔罐,留罐 15分钟,每日一次, 3 日为一疗程。 四、中成药治疗 证 型 用 药 寒湿困脾 藿香正气水丨参苓白术丸 湿热内蕴 香连丸 肝郁乘脾 逍遥丸 肾阳虚衰 四神丸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饮食宜清淡、少渣、富含营养,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若泄泻较重,可与淡盐水、饭汤、米粥,以养胃气。 平时可进食薏苡仁粥。 保持心情愉快,加强体质锻炼,提高免疫力。 21 中暑 西医学认为,中暑是由于暴露于高温环境过久而引起身体 体温调节机制的障碍所致,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可分为先兆中 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又分热痉挛、热衰竭、日射病 和热射病。 中医认为中暑夏季暑气当令,气候炎热,人若长时间在烈日 下或高温中劳作,伤及气阴,暑热之邪乘机侵人而发病。 暑热病 邪虽为阳邪但易夹湿,临床常见暑湿之邪相合为病。 暑 气通于 心,病变过程中暑热病邪易深人心营,而致危重证候。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暑湿阻遏 头昏头痛,身热汗出,疲倦乏力,胸闷 心悸,恶心欲吐 暑热蒙心 高热无汗,面红目赤,烦躁不安,甚则神志昏迷 二、单方验方使用 取绿豆 60克,或加鲜丝瓜花 8朵。 用清水一大碗,先煮绿 豆至熟,然后捞出豆,再加人丝瓜花煮沸,温服汤汁。 功能清热解 暑,可预防夏季气温酷热引起的中暑,或用于中暑轻症。 取鲜冬瓜一个。 将冬瓜洗净,切成碎块,打成汁,尽量饮 服。 可消暑清热除烦,适用于中暑后烦躁不安、口渴、尿黄。 取鲜姜、大蒜、韭菜各适量。 洗净,姜蒜去皮,共搞烂取汁, 灌服。 可解表温中,适用于中暑神昏。 取绿豆、西瓜皮、冬瓜皮,不拘 用量。 可清热祛暑,用于中 暑身热汗出。 三、简易治疗技术 穴位按摩疗法 轻症中暑,可用双大鱼际推前额、五指拿头、点揉太阳、指敲 22 百会、掐合谷各 2分钟。 重症中暑,掐人中、少冲各 2分钟,掐十宣穴 5分钟。 经上述治疗后,若条件许可,给予清凉含盐饮料,有增强疗 效的作用。 擦药疗法 取食盐一把,揉擦两手腕、双足心、两胁、前胸后背等 8处, 擦出许多红点,患者即觉轻松而愈,适用于先兆中暑或轻度中 暑。 四、中成药治疗 证 型 用 药 暑湿阻遏 藿香正气水保济丸十滴水 暑热蒙心 清开灵口服液 7至宝丹 7安宫牛黄丸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找阴凉处坐下休息;同时补充 水分,小口慢饮,解开领口扣子、领带、皮带等,保持身体周围通 风,并涂抹或服用解暑药物。 在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若症状不 减反增,应及时就医。 中暑后在恢复过程中,饮食应清淡、易消化,补充必要的 水分、盐、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 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及油腻 食物,以防损伤胃肠的消化能力。 中暑患者忌大量饮水,应采用少量、多次的饮水方法,每 次以不超过 300毫升为宜,切忌狂 饮。 中暑之后,暑气未消,虽有虚证,却不能过早进补,以防余 邪留滞。 中暑患者可能在连续几天内逐渐地虚脱,如有体重在数 天内直线下降的情况,应加以留意,及时就医。 23 疮疡 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体表感染性化脓性炎症如毛囊炎、疖、 丹毒、急慢性蜂窝组织炎、化脓性汗腺炎、淋巴结炎等,体表溃疡 性疾病如慢性小腿溃疡、糖尿病足等疾病。 临床上以体表化脓感 染为主要表现。 中医学认为疮疡是由于恣食膏粱厚味、烟酒辛辣,致湿毒内 生;或外感毒邪,或皮肤破损染毒,邪毒湿浊留郁肌肤,郁结不 散,气血 凝滞,化火成毒而致。 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是中医外 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大类病证。 疮疡一般分为三期:疮疡的初 期,若人体抗病能力较强,正能胜邪,可拒邪于外,渐而疮疡消 散。 反之,如果人体抗病能力较差,正不胜邪,热毒深壅,滞而不 散,久则肉腐成脓,导致脓肿形成,即为疮疡中期〔成脓期、阶段, 此时若治疗得当,及时切开引流,或者抗病能力尚强,可使脓肿 自溃,脓毒外泄,溃疡腐脱新生,疮口结痂愈合,这一过程即为疮 疡的后期〔溃疡期、。 由于中期需切开引流、后期需换药,本章节 以处理初期为主。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 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毒热壅盛 疮疡初期,红肿热痛 气虚血瘀 疮疡中后期,脓肿不易溃,或病程缠绵日久,或溃脓后, 气血大亏 二、单方验方 赤小豆适量。 将上药研成细末,用醋调和,贴于疮面。 可化 瘀消肿,适用于疮疡初期。 芙蓉花叶 1000克,白及 150克,赤小豆 500克,樟脑 15 克。 煎汤熏洗患处,每日 3~4次。 适用于疮疡肿毒初期。 24 鲜蒲公英洗净捣烂外敷患处,或干蒲公英加水煎煮,去 渣,温洗患处。 可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适用于痈疮肿毒初期。 三、简单治疗技术 引血疗法 适用于疮面经久不愈,周围有暗紫色瘀血斑时。 消毒伤口周 围皮肤,用镊子去除疮口边缘的锁口皮。 取三棱针沿疮面周围快 速垂直啄刺,针距 1 ~ 3分,以拔针见血如珠为度。 每周 2 ~ 3次, 待疮周转至红色为止,疮面局部用红纱条等换药。 禁忌:无锁口皮不用,疮面塌陷者不用,疮周无紫色瘀斑者 不用。 四、中成药的使用 证型 用 药 毒热壅盛 连翘败毒丸 7栀子金花丸 7如意金黄散(外用〕 气虚血瘀 补中益气丸 7六味地黄丸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饮食禁忌,少食牛肉、羊肉、海鲜、葱、辣椒 等油腻辛辣之 品。 疮疡患者所住房间要洒扫洁净,温度适宜。 愈后不宜劳累。 25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也称月经失调,属于西医功能性子宫出血范围,临 床表现为月经周期或出血量的异常,凡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 经先后不定期、经期延长、月经量多、月经量少都属于 “月经不 调 ”的范畴。 引起月经不调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外感六 淫,内伤七情,以及饮食、起居、环境的改变等因素有关。 其机理 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阴阳失调有关。 西医认为其病因可能是器质性病变或是功能失常。 许多全 身 性疾病如血液病、高血压病、肝病、内分泌病、流产、宫外孕、葡 萄胎、生殖道感染、肿瘤 (如卵巢肿瘤、子宫肌瘤 )等均可引起月 经失调,临床需注意鉴别。 西医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可参照本病治 疗。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病种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月经先期〈比正常 周期提前七天以 上,连续出现 2个 月经周期以上者) 脾虚不摄 经量多,色淡质稀,神疲体倦,食少便溏 肾气不固 经量少,色淡质稀,腰膝酸软,小便频数 肝经郁热 经量或多或少,色或紫或红,或有血块, 胸胁、乳房、少腹胀痛,心烦易怒 月经后期 〈月经周 期推迟 7天以上, 连续出现 2个月经 周期以上者) 阳虚寒凝 量少色暗,或有血块,小腹冷痛,喜温 气血亏虚 量少色淡,面色萎黄,皮肤不泽 气滞血瘀 量少色暗,夹有血块,小腹胀痛,拒按 月经先后不定期 (月经周期或先或 后均在 7 天以上, 连续出现 3 个月经 周期以上者) 肝气郁滞 经量多或少,色暗红有块,经行不畅, 经前胸胁、乳房、小腹胀痛 肾气虚弱 经量少,色暗淡,质清稀,腰膝酸软, 或头晕,或带下清稀。 26 月经过少〈周期正 常、经量明显少于 以往,或不足两天, 或点滴即净者〕 血虚 色淡红,质稀每日 1 次,连服。 功能补中益气,养血止血。 主治气虚所致月经过多。 山楂红糖饮 生山楂肉 50 克,红糖 40克。 山楂水煎去渣,冲人红糖,热 饮。 功能活血调经,主治血瘀所致月经量少、月经后期。 三、简易治疗技术 拔罐法 以留罐法治疗月经不调取穴分为两组,一组为八髎、膈俞、 期门、关元。 一组为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交替使用。 留罐 1015分钟,八髎穴采用走罐法,最后罐留于次髎穴。 每于月经 前一周施治,月经来潮后停止治疗,隔日治疗一次,每周期为 1 疗程。 刮痧法 可选 取背部〔脾俞、肝俞、肾俞 )、腹部〔关元、气海〉、下肢 (足 27 三里、三阴交、血海、地机〕、胁部 (期门〕每穴刮 1 ~2分钟。 四、中成药治疗 病 种 证型 用 药 月经先期 脾虚不摄 补中益气丸丨人参归脾丸 肾气不固 右归丸丨金匮肾气丸 肝经郁热 加味逍遥丸 月经后期 阳虚寒凝 少腹逐瘀丸丨艾附暖宫丸 气血亏虚 八珍益母丸丨十全大补丸 气滞血瘀 血府逐瘀丸(胶囊〕 月经先后不 定期 肝气郁滞 逍遥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