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钓技术手册下内容摘要:

时考虑到把套的热缩性,套上绝缘把套后,把套要和钓竿的底把端面齐平。 然后用 1000 瓦以上的电吹风依次逐渐加热,直到把套收缩包紧底把,再用裁刀把多余的部分切掉。 直接放在明火上加热也可以,但动作要快,免得烧坏了底把。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盒装钓线,以尼龙线为主。 竞技钓在用线的搭配上非常讲究,而且粗细的变换,往往是在加减 个号之间进行的。 举个例子,某场比赛根据鱼情状况,最佳线组为 号大线, 号子线,如果你用的 号子线涨号,实际是 号线,这套组合就起不到预想的效果,而且子线粗于大线的 倒拉牛 配置还会造成大线切断。 买钓线时,除了看牌子和标号外,还得亲自检测线的直径和强度。 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供钓鱼人专用的检测工具,只能用外径千分尺和弹簧秤去检测。 检测钓线时,先凭手感检查线体的平整度、复原性和柔软度。 在光亮处观察线体的透明度是否一致,然后再测线的直径和拉力。 如果线径和拉力同此标号的规定值相比出入不大 ,线径不超过正百分之十,拉力不超过负百分之十,此线还是可以接受的(目前市场上没有比标号细,比标准拉力大的钓线出售)。 鲫鱼胆子小,警觉性高,所以钓鲫最好使用透明线或无影线,而且在强度够用的前提下,线越细越好,这样可以降低鲫鱼的警觉性。 :也称为主线或母线,指连接竿梢和 8 字环的钓线,栓钩的子线不在其中。 大线有两种拴法:一种是先从线头 10 厘米处折回,紧 *线头打一个死结,再从对折后离头部 1 厘米处打一个双扣死结。 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掏一个剪刀扣,系在竿梢上,量出比钓竿长 15 厘米的线剪断,然 后按以下顺序穿上配件:先穿两粒太空豆,第一粒用于浮漂复位,第二粒用于限制浮漂上移。 穿上插漂座后再穿上一粒或两粒限制浮漂下移的太空豆(如太空豆很紧,穿一粒就可以)。 再穿一粒限制铅皮上移的太空豆,一个铅皮座、一粒限制铅皮座下移的太空豆,最后量出齐竿线长度栓上8 字环,剪去多余穿的线头,大线就制作完成了。 另一种栓线是,先不量线,按上面的顺序先把全部配件穿好后,以 8 字环为头,量出比钓竿长出10 厘米的线,剪断后按上面的方法打结就完成了大线的制作。 :垂钓时,从竿梢到大线入水之前这一段漂于水面或空 中的大线,被称为风线。 有人把风线同大线混为一谈是错误的。 :水线由部分大线同子线组成,从浮漂脚到水底钓钩的线被称为水线。 :指用水线来测算水深的方法。 调整水线长度确保下钩到底,浮漂露出水面并同水线、鱼钩保持垂直状态时,从下钩到浮漂与水面相交点的高度就是钓点的实际水深。 有些钓友在计算水深时忽略了浮漂的长度,这样会出现不小的误差。 11 :一头拴钩,一头拴在大线的 8 字环上的钓线被称为子线。 竞技钓使用的子线,是由长度不同的双线组成。 除钓浮子线可以和大线同粗以外,一般都比大 线细 个号到一倍之间,长度在15 厘米以内,比台钓的子线要短。 子线比大线细可以保护大线不被切断。 子线越细,越可以降低鱼的警觉性,而且细而柔软的子线更利于鱼吸饵入嘴。 竞技钓专用子线制作方法是比较麻烦的,需要一定的耐性和细心。 先要确定绑多长的子线,再用的硬纸板做一个线支子,长度要比计划绑的子线长出 2 厘米。 然后把线按照要做的数量缠在支子上,一圈为一副,从支子顶部把线剪断后,一样长的线就算准备好了。 为了不让线乱,可以用夹于把线夹在一起。 在挂子线的子线板上,根据定好的钩距及子线的长度,画出两条直 线,这样钩可以别得很齐。 子线两头各绑上一只钩子后,把双钩按事先设定好的钩距分别别在子线板的上下横线上。 捋齐双线后在线尾打一个双结,用一根上粗下细的钢针(毛衣针粗细)插在未拉死的结孔中,用钢针上下移动结孔,确定位置后再把结逐渐拉紧从钢针中滑脱,这样绑出来的子线长短一致,钩距相同,连打的结都处在同一位置上。 如果用绑钩器绑钩,线要备的再长一些。 :指长短两根子线之间的差距。 钓底时双钩钩距不应过大,一般在一个半钩距以内,但也不能小于半个钩距,否则会影响鱼的吃饵。 钓浮时,双钩钩距可以大到三个钩距。 如钩 距过小,中双尾鱼的机会会减少。 :中间带孔具有很强弹性的撅橡胶粒,用自带的细钢丝把母线拉进去,利用其弹性和涩性既能起到限制插漂座及铅皮座的移动,又能起到改变插漂座及铅皮座位置的作用。 太空豆为了适用于粗细不同的钓线,分为不同型号。 竞技钓一般使用最紧号最小的太空豆。 为了避免鱼的注意,最好不使用彩色的,只使用黑的。 :用弹性好的橡胶制作而成。 一头穿母线,一头可以插入浮漂,能在母线上自由移动,以便调整水线长度。 结实有弹性又细小的插漂座最适合于竞技钓使用。 :带有 中孔,两头是圆锥形,能在母线上移动,中间有一细槽便于卷铅皮的一种塑料制品。 也有金属制作的铅皮座,因为伤线,很少有人使用。 竞技钓爱好者一般都选用槽宽 厘米,头粗 3 毫米的黑色塑料铅皮座。 :卷在铅皮座上当铅坠使用的铅制品。 选购铅皮,一定要按铅皮座的槽宽购买,如买不到合适的,可以买宽一点的再裁成合适的宽度。 窄的最好不用,免得铅皮在铅皮座上自由移动而降低了浮漂信号的准确性。 另外铅皮过厚不易卷动和展开,调漂时很不方便,更不利于浮漂的微调。 铅皮过薄,在使用中容易被水压冲开,如果内有小调整片就 会丢失,造成浮漂的调目改变。 ~ 毫米厚的铅皮比较好用。 字环:一头连接母线,一头连接子线,两头均可以自由转动的金属连按环,体积很小。 竞技钓鲫用的 8 字环长度一般在 1 厘米以内。 :功能同 8 字环相同,只是拴子线的一头是一个鸭嘴形的卡子,只需把头部打了扣的子线勒进去就行了。 鸭嘴环因换子线快而著称,但是又因伤子线而遭很多人弃用。 12 :国内的竞技钓鲫比赛是禁止使用有倒刺鱼钩的。 其实手竿钓鲫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提竿动作,中鱼后控竿得当,在任何场合都无需使用有倒刺的鱼钩。 鱼钩有倒刺很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钩住衣物后也很难摘下来,而且中鱼动作用力稍大一点,就会撕破鱼嘴,建议大家即使是休闲钓,最好也使用无倒刺鱼钩。 用钩偏大是初学钓鱼者的一个通病,总担心钩子小了钩不住大鱼。 钓鲫鱼的鱼钩钧,钩门宽度最好是鱼嘴直径的三分之一左右。 当钩门宽度超过二分之一时,鱼不易将带钩的饵球吸入嘴中。 竞技钓普遍使用无倒刺袖型和丸型钩。 其他边钩只要钩门宽,钩柄短,钩尖长都可以用来钓鲫鱼。 比赛中鱼情正常时,一般使用条粗一点的鱼钩,一是结实,再就是钩的自重相对大一些,可以加大对浮漂位移的影响。 金色、银色鱼钩会引起鱼的警觉,最好不用。 另外,购买鱼钩时,对钩的刚性要检查一下,一拉就张嘴的鱼钩最好别买。 :一种能漂浮在水面向钓鱼人传达鱼讯的标志。 浮漂也可以称为浮子、漂。 目前竞技钓手使用的浮漂,主浮体主要是孔雀翎、巴尔沙木、芦苇这三种材料制作的。 这类浮漂由脚、主浮体、示标三个部分组合而成。 漂脚用于固定浮漂,有竹脚、碳脚、玻璃钢脚之分。 主浮体的外表涂有防水涂料,保持浮体的浮力稳定性。 涂有多种颜色的示标也被称为标示杆、漂苗子、漂尖子、漂尾。 示标一般分为实心和空心两种,实心的是玻璃钢 制品,空心的是比尼尔塑料管。 为了适应不同水深、不同钓法的需要,浮漂被制造商做成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号数。 浮漂是否实用,性能是否优良,完全取决于浮漂制造商对钓鲫运动的理解程度和对制造工艺的选择以及在质量上的追求。 :一种主浮体细而长,示标也细而长,漂脚长度适中,专门用于钓底、钓离底、钓深水的浮漂。 这种浮漂在水中移动时受水的阻力小,稳定性好,站立后二次下沉均匀缓慢,行程大,特别适合捕捉鲫鱼的离底 截杀 信号。 对鱼在底部吸饵产生的轻微拉力、反应极为灵敏,是钓底必不可少的浮漂。 长身漂 中又分为长身长尾(示标)和长身短尾两种。 长尾可达 12 目以上到 20 目之间;短尾在 12目以内,如果是软短尾大致在 7 目左右。 长身漂其漂身越长越细,示标越长越细,就越灵敏。 但调钓得如果不正确,也会降低灵敏度或过于灵敏常出现假信号。 :一种入水后站立快、适合于钓浮的专用浮漂。 有人也把它称为枣核漂。 短身、短尾、短脚,总长 10 厘米上下,而且漂身不太粗的短身漂,更适合于钓中上水层。 短身长尾、长脚的浮漂不适合于钓浮。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短身漂,基本上是用于溪钓和冰钓的,虽说也能用于竞技钓鲫,但不 太理想。 很多竞技钓爱好者都自己改制软尾短身漂,示标只留 4 目,漂脚也很短。 :也称为钝肩漂。 因浮漂主浮体上根部呈伞状斜平面,当浮漂在水中失去牵引力上浮时,水对其端面形成的阻力较大,使它独具特点,专用于钓吐饵快的滑鱼。 :一种漂身短,漂尾长,漂脚短的浮漂。 这种浮漂由于材料和加工工艺的关系,一股是木制品。 大肚漂重心点低,站立较快,二次下沉前的停顿时间相对长一点,在钓中下层鲫鱼方面具有优势。 13 :目前专指用于钓鲫的去壳孔雀翎浮漂。 这种浮漂能稍微弯曲,浮力比同体 积带壳孔雀翎浮漂要大,灵敏度高,使用不当容易断裂。 :过去专指带壳孔雀翎浮漂。 如今泛指漂身不能弯曲的浮漂。 孔雀翎、木质、芦苇、豪猪刺等材料制成的浮漂都是硬身漂。 :竞技钓必备钓具。 它既能存放钓饵、食盆等物品,又能当座椅,还是安放架竿、食盒、鱼护的连接体。 钓箱是塑料制品,按容积(立升)区分大小。 购买钓箱,一定要自己的身高来选择大小。 以坐在上面大小腿形成 70 度左右的角度为合适。 :指用金属螺丝固定在钓箱前端不同位置,连接安放架竿、食盒、鱼护的配件,是 用于竞技钓的钓箱必不可少的配件,有塑料和不锈钢两种类型的配件。 因材质和加工难度不同,两类配件的售价相差很大。 :像装在钓箱后面的伞架,装在钓箱侧下端可起到调节钓箱平稳的调节脚,装在钓箱盖上的座垫和带 *背的折,装在钓箱侧面用于临时插竿的竿挂都属于附件。 这些附件并非必备之物,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和需要选择安装 :细长带前 *的金属或塑料制品,当鱼钩挂在鱼嘴深处,用手无法摘钩时,用它把钩顶下来。 :装在鱼护护圈上细长的不锈钢钎,将带着鱼的钩挂在钢钎上,拉住子线向下 转动鱼钩,使钩尖朝下,鱼从无倒刺钩上自动滑落到护中。 :盘中央贴有经过电镀处理的强力磁片或磁条,能分开吸住双钩便于拉饵的辅助用具。 拉饵盘种类繁多,因比较简单也可以白己制作。 目前较为流行的拉饵盘只贴一根 5 厘米长短的强磁条。 有些钓手不用拉饵盘,也照样能拉出漂亮的饵粒。 :竞技钓鱼护,要求护口大,护长两米上下(确保各种赛场鱼护都能入水),护网眼不大于l 厘米。 护的颜色不要太鲜艳,以免惊鱼。 :竞技钓使用的抄网,口不要过大, 30 厘米左右即可。 网兜不要过深,否则容易拉断 子线,另外取摘鱼也费事。 抄网全长在 ~ 2 米最适用。 有些抄网把做得很精致但太短,遇上水面低的赛场,抄鱼就不方便,影响比赛。 :钓鱼镜虽说也是大阳镜,但它一定要有偏光作用,这样才能尽量把水波的反光滤掉,便于在阳光下观漂。 :钓鱼帽同其他运动帽差别最大的就是帽沿很长,更利于遮挡阳光。 另外多一根帽带,有风时不会把帽子刮跑。 日本的钓鱼帽,有帽带的是海钓帽子,无帽带的是淡水钓帽子。 “一标深 ”的技术特点 月芽泉 99 年,湖北钓手在首届 “老鬼杯 ”钓鱼大奖赛上施展拉饵术获得成功 ,之后这项技术在全国迅速推开,并衍变出诸多流派。 其中,以河南郑州市钓手张豫来、吉彦军、马明生在天津第五届 “澎湖湾杯 ” 14 钓鲫高手邀请赛上演示的 “一标深 ”钓法最具特色(详见本刊 1999 年 9 月号《从因鱼施钓到引鱼适技》一文。 然而,学休拉饵,掌握了 “一标深 ”技术也不是稳操胜券的。 近来,本刊钓技热线连续接到各地读者就 “一标深 ”钓法提出的问题,现约马明生先生就浮标,用饵与鱼情关系作一番评说。 所谓 “一标深 ”是指钩的定位深度大致与一支浮标的长度差不多。 由于浮标制作越来越细化,标尖加长或标身修长尤受欢迎,所以在理解 上已跳出了一支浮标的额定长度。 因此,凡设计为定层钓取50 厘米左右水深上层鱼的线组都可以称为 “一标深 ”。 我设计的线组一般为:水线总长 50 百米其中子线长 1018 厘米,标脚至铅坠的母线长 2535 厘米。 在池塘水深普遍为 米时,这样的线组设计主要针对三种鱼情: 具有全泳层活动特点,尾重在 2050 克的幼鲫; 经常承办比赛的职业池塘和钓放多次的猾鱼; 在长期驯化中养成了上浮摄食与抢食习惯的鱼,如罗非、白鲦、幼小的鳊鱼和草鱼等。 不久前,我在北京小汤山参加一个比赛。 在这个池塘中,规格为 30100 克的鲫鱼占 6070%,放养时间两年左右。 由于经常承办比赛,钓了放,放了钓的缘故,鱼的吃口变得非常狡猾。 我在试钓中先于 米深水底采用搓饵,鱼咬钩的间歇比较长, 1 小时钓获量在 30 尾左右;后发现长时间抛钩在上层水域化散为悬浮状残饵的 40 厘米深有鱼抢钩,迹象为到时应该站起的浮标延长了翻身时间。 如果水下没有东西将两钩托住,则浮标应该在钩坠入水后约 34 秒的时间里立直,这是 1 小时钓底得到的规律。 在出现翻身延迟的同时,浮标又不时伴有左或右的短促晃动,综合这两种动作,我判断:不是鱼已经起来了,就是原来就有 一部分鱼在中上层活动。 之所以在 1 小时后有鱼情变化,是因为搓饵抛钩在饵是以 “砸 ”的形式入水,在饵与水面接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